本文編號 240404
全文共有 4800 字
如果覺得頁面很長
那是因為留言很多
生活中,許多人可能有過這樣的困擾:
不敢拒絕別人提出的要求,過于草率地作出承諾,等到發現自己無力兌現承諾,又不敢去面對現實、向別人道出真相,只好編造理由和借口來逃避承諾。
跟別人意見不一時,總是害怕會惹別人不高興、留下不好的印象,從而不敢捍衛自己的觀點和立場,明明心里不認同,也只能附和別人。
總是想得到別人的肯定,總是不由自主地揣摩「別人希望我怎么樣」,按照別人的標準來約束自己的言行,即使這并不是自己真增想要的,也寧愿去做出「犧牲」……
比如:
講話之前,總會在心里自我審視一番:我這樣講話,會不會讓別人不高興?我應該怎么講才會更好一點?
跟別人交涉時,總會顯得黏黏糊糊,一方面不想答應,另一方面又擔心「如果我拒絕,會不會讓對方失望?」從而一直在心里糾結,上演一出無人知曉的內心戲。
甚至,閑著沒事的時候,總會回想起自己的行為,一點一滴地進行自我批判:我是不是做得不太好?是不是給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我當時要是如何如何就好了……
像這樣,不斷在心里反芻,一遍又一遍地審視自己、批判自己,讓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
用大眾的話來說,這可能就是一種「討好型人格」。具備這種人格特征的人,總是會下意識地放低自己、迎合他人,自覺或不自覺地做出種種取悅他人的行為,把壓抑和痛苦留給自己。
那么,如果你也有一點點這樣的傾向,應該如何去分析和改變呢?
首先,還是開宗明義:在心理學里面,其實是不存在「討好型人格」這種說法的。
這只是一個為了方便大眾理解和溝通而創造出來的說法。它既不是一種人格特質,也不是一種病癥。
不過,盡管沒有「討好型人格」,但確實有另一種說法,來概括這種種迎合別人、取悅別人的行為。在心理學上,這些行為統稱為「取悅行為」。
其實,取悅行為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許多人或多或少都有一點。尤其是性格偏內向、敏感,共情能力較強的人,更容易有取悅行為。
這可能也導致這樣的人,容易給自己貼上討好型人格的標簽。
但是,取悅行為是很正常的,并不是說你有取悅行為,就是討好型人格。因此,沒有必要過于草木皆兵,將自己的正常行為「病癥化」「標簽化」。
為什么人會有取悅行為呢?很簡單,取悅行為的本質是什么?是個體向社會群體的讓步和迎合。人類是群居動物,「維持良好的社會關系」,是一項寫入了我們大腦的基本原則。
那么,出于這一點,適當地放低自己、取悅他人,以此來換取社會的接納和融入,其實是一種正常的社會化行為模式。
問題是什么呢?如果這種取悅行為的傾向過強了,甚至連「取悅」本身都變成了一種目的,那它可能就變成了一種「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就會給自己造成困擾。
那么,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適應不良的取悅行為,是否需要去做出改變?
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來進行判斷:
1)我是否經常在事前感到痛苦?
舉個例子:當你跟別人交流溝通時,你是否總是不敢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非要絞盡腦汁用盡量委婉、客氣的方式來表達,甚至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是不得不曲意逢迎、敷衍應付?
2)我是否經常在事后感到后悔?
有些人可能在當下并不痛苦,那么回過頭來,當你去回顧時,會不會后悔自己當時沒有堅定立場、沒有捍衛自己的觀點?會不會后悔自己沒能直接把話講清楚,反而陷入了無謂的內耗之中?
3)我是否在很多時候損害了自己的利益?
比如,很多時候明明不需要你去做出犧牲和付出,但你就是去做了;很多時候明明責任不在你,但你就是攬責了;很多時候明明可以有更好的處理方式,但你就是選擇了委屈自己……
如果以上三項,有兩項的回答是「是」,那么,可能就意味著這種取悅行為有點過度,意味著你可能需要去做出改變了。
那么,如何改變這種現象呢?或者換句話來說,為什么有些人會有適應不良的取悅行為呢?
它的本質,在于三點原因:
1)把別人看得比自己重要;
2)不愿意跟別人產生沖突;
3)渴望別人的認同和接納。
要指出的是,這三點原因并不一定是均衡的,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會有不同的占比。但整體來說,它們共同構成了同一個結果:過度地迎合別人,乃至于損害了自己的利益。
我們分別來剖析。
1. 把別人看得比自己重要
這是一種典型的自尊問題。具體來說,它又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是低自尊。在這種狀態下,你會感到別人比你更重要:別人的要求和期望是正確的、合理的,而我自己產生的期望和要求就是不對的、不合理的,甚至是有一點點「羞恥」的。因此,你會傾向于凡事都是別人優先,把別人放在自己前面。
另一種是異質性自尊。在這種狀態下,你會把判斷事物對錯的標準歸結到外界,也就是「得到別人認可的,才是對的」。那么當你跟別人交涉時,就會產生一個巨大的矛盾:我正在否定和推翻「別人的認可」,那么我這個行為到底是不是對的呢?
實際上,這種情況下,你只是在扮演一個「外界要求你成為的人」,而不是你自己。
前一種狀態的典型場景是什么呢?想一想,在一段關系里面 —— 可能是朋友、伴侶和同事 —— 你是不是那個總在付出、不敢索取的人?你是不是會感到「索取」是一件很不光彩、見不得光的事情,只敢在心里想一想?
后一種狀態也很常見,想一想:你是不是比較缺乏自己的主見?當你面臨選擇或問題的時候,你的第一直覺是不是問別人「我該怎么做?」當沒有人告訴你該怎么做的時候,你是不是會感到非常茫然、不知所措?
這兩種狀態,跟我們的成長環境密切相關。如果你從小成長在一個講求權威、不被鼓勵發聲和發表自己意見、經常被拿來跟別人評價和對比的環境下,就更容易被塑造出這樣的性格特質。
這種成長環境,會弱化你的自主性,強化你的工具性,也就是讓你感到「我是為了某種目的而存在的」「我本身的需求是不重要的」,從而陷入「過度取悅他人」的泥淖之中。
如果你有類似的困擾,這些訓練方法也許可以幫到你:
試著從小事開始,讓自己去做決策、下決定,而不是做那個聽從別人吩咐的人。哪怕只是點餐、定位置都可以。通過一件件小事,積累起對自己的信心和認可。
試著對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人說「不」,來打破自己的負面循環。比如推廣、營銷,你不需要的服務,或是一些不太熟的人的邀請和請求。讓自己發現:即使拒絕別人,其實也不會發生什么。
試著多關注自己。有空的時候,記錄下自己做對了的選擇、做得好的事情,強化對自己的肯定。要注意,不需要太在意別人對你的評價,而是著眼于你自己的感受,以你自己認為做得好為優先。
試著向比較親密的人提出你的想法和需求,可以是讓他們幫一些小忙,也可以是說出一些一直想說但不好意思的想法,來打破自己的心理負擔和阻礙。
2. 不愿意跟別人產生沖突
這種現象通常出現在內向的人身上。原因很簡單:對內向的人來說,沖突是一種巨大的心理消耗。
當我們跟別人意見相左,乃至于產生爭論和沖突時,我們的大腦發生了什么?它會判斷你進入了一個緊急場景,于是充分調動全身的內分泌系統,分泌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等激素,讓身體進入「高度激活」的狀態,以應對進緊急場景。
對不少人來說,這種狀態會讓他們大腦更清醒、反應更快、精力更旺盛。但對于內向的人來說,它通常也會帶來一個副作用:「后勁太強了」。
內向者對于內分泌激素的閾值通常是較低的。他們往往更喜歡平和、穩定的狀態,而不喜歡大起大落的狀態。原因就在于:后者引起的狀態波動,很容易達到他們閾值的上限,從而讓大腦感到難以負荷,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緩過來。
在這段時間內,他們的思考和感受都會受到極大的影響,難以客觀、理性地考慮問題,也很難從情緒波動中平靜下來。
甚至,如果嚴重的話,還可能引起疼痛、疲勞、窒息等等軀體化癥狀,讓這種狀態被打上更強的負面標簽。
大腦是會記住這種感受的。因此,當他們在生活中覺察到沖突的可能性時,就會立即拉響大腦的警報。大腦會努力阻止沖突的發生,哪怕是再小的沖突。因為它再也不想經歷這種「大起大落」了。
為什么許多人總是不愿意拒絕別人的請求?為什么有時候我們哪怕不同意、也總是違心地應和?很多時候,原因就在于此。
如果你也害怕沖突,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呢?
避免面對面的交涉。大多數時候,面對面的交流,所引起的狀態波動會超過電話、打字等場景。因此,如果你不得不跟別人爭論或交涉,盡量通過線上的方式進行,避免直接的對話。
盡量用異步代替同步。什么叫異步呢?就是你給別人留言,別人看到后再回復,你再找時間回復……而不是實時地討論。它看似低效,但由于有充足的時間可以全面思考和表達,會更適合害怕沖突的人。
樹立自己的邊界。哪些時間是屬于我的,哪些時間可以給別人;什么事情是我可以幫忙做的,什么事情堅決不能幫;我愿意承擔什么,哪些是我無法承擔的……這樣,當你不得不拒絕別人時,所引起的心理負擔就會小很多 —— 因為你只是在按自己的規則行事而已。
練習跟別人進行交涉??梢韵葟囊恍┎惶匾膱龊祥_始,試著去說服別人。這相當于一個「脫敏治療」,讓自己感受到,堅持自己的主張并沒有什么大不了,并不會發生什么不好的后果,慢慢說服大腦調低對沖突的恐懼和排斥。
3. 渴望別人的認同和接納
人是社交動物。每個人都需要融入社會,需要他人的認可和接納。但是,如果這種動力過強了,它就會反過來成為一種阻礙。
許多受困于取悅的人,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信念:
我想要過得好,就必須得到更多的人的認可;要想得到更多的人的認可,我就必須符合他們的規范和要求。
所以,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會很容易去壓抑自己的天性,按照外界環境所要求和期望的那樣去表現、去行動,以迎合他們的標準和需求。
如果你恰巧做得還不錯,很好地契合了環境對你的要求,那么你就很容易產生一種剝離的感覺:你會覺得,那個滿足他們期望的你,并不是真實的你。而那個真實的你,其實「不夠好」。
你從內心里并不真正相信自己的價值,并不真正覺得現在的你自己「足夠好」。但是在成長過程中,你已經習慣去扮演一個在別人眼中「足夠好」的人。正是這種沖突,使得你產生了「現在的我是虛假的」這種感受。
因此,一個違背常識的現象是:許多具備這個信念的人,從別人的角度看來,不但并不平庸,而且具備許多閃光點,甚至可能是別人羨慕和向往的對象。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內心的空虛和焦慮。
在他們長久以來的成長過程里,「自我」是缺位的。他們把自己當成了一種工具,一種滿足別人要求的工具。
他們受困于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留下的印象:一個由自己創造出來,并努力維持著的形象。為了維持這個形象,他們不得不持續地做出犧牲和付出,成為一個無法說「不」的人。
如果你有這樣的困擾,也許可以試試這幾件事:
管理好自己的關系。如果你發現,自己在跟某些人的相處過程中,你總是那個被迫滿足對方的需求、被迫付出精力和時間、被對方牽著鼻子走的人,那么,是時候考慮重新審視一下這段關系了。
消除「中心化效應」。沒有必要凡事都要求自己考慮別人的想法、遵照別人的需求、符合別人的喜好,別人也許根本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關注自己。當你以為別人在對你進行打分的時候,別人其實也在緊張地期待著你的打分。
調整自己的信念。我們并沒有必要去迎合他人,反過來,試著去做自己,并通過主動發聲和創造機會,吸引那些跟你同頻、能夠跟你互相呼應的人。這樣,讓雙方都可以無壓力地相處,才是更好的狀態。
最后,一個需要強調的,就是做好課題分離。
當你開始有意識地減少取悅行為時,你可能面臨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感到內疚 —— 因為可能會惹別人不高興、讓別人失望……
但是,事實上,對方怎么想,是對方的事情,對方有義務、有責任處理好他的想法和問題,這并不是你需要去操心的事情。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每個人也只能克服和解決自己的課題,所以,專注在你自己的課題上,不要去操心別人的課題,讓別人去處理自己的課題。我們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就行了。
一個基本的原則是:
我不能干預和主宰對方的想法和行動,但我可以為對方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和引導。
舉個例子:當你拒絕朋友的請求時,你無須過于在意,無需耿耿于懷「他會不會對我有意見?」因為這不是你能決定的 —— 你能做的是坦誠地告訴他:這個請求我幫不了,為什么,請你理解;但我能做的是這些,如果你有需要的話,可以來找我。
想清楚:哪些是你應該擔負的,哪些是你不應該擔負的,哪些是你能做的,哪些是你不必要做的。那么,許多問題都會豁然開朗。
—— 閑聊時刻 ——
清明假期愉快!
大家這個假期都去哪里玩了呢?歡迎分享你的旅程。
2024 年第二個季度也開始了,希望在今年,大家都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目標。
歡迎你「星標」我
這樣才能第一時間
看到我的推送喔
這是近期的其他文章:
THE END
- 晚 安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