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新豆欄龍母廟的八則報道
新豆欄在今廣州市和平東路東段南側。豆欄即豆類集市,此街形成遲于舊豆欄(今和平中路中段),故稱新豆欄。宣統二年成書的《南海續志》載:“龍母廟,在新豆欄,光緒年建。”清光緒年間(1875-1908),這里曾建有一座龍母廟。
對于新豆欄龍母廟的確切位置,光緒十三年(1887)省城學院前錦書堂刊本《悅城龍母廟志》收錄有《東裕堂倡建省城新豆欄海旁龍母行宮暨公所勒石紀敘》一文,該文有“幸獲近隸同參,榷集紳商,詢謀僉洽,招徠善信,踴躍輸將,謹拓地于珠海北隅,建行宮在金城西畔,觀瞻大壯,巽葉中孚,襟帶擴而雄跨鵝潭,舟車通而盛稱羊石”之言,再結合該文標題“新豆欄海旁”(廣東人稱河流為海),可知新豆欄龍母廟位于珠江北岸邊上。
▲《廣州市圖》上的新豆欄龍母廟(康志斌供圖)
日前,筆者根據三水旅港收藏家麥國培先生提供的報刊資料,發現香港《循環日報》在光緒八年(1882)、光緒九年(1883)、光緒十年(1884)有八篇關于新豆欄龍母廟的報道,詳細報道了新豆欄龍母行宮的建廟經過。
肇慶府德慶州悅城龍母祖廟,無論是在德慶本地還是在省城乃至香港、澳門都有很多信眾。光緒八年,廣州、香港、澳門的富紳巨商覺得悅城龍母祖廟遙遠,不方便拜祭,于是在龍母神明前擲杯筊請示,計劃在廣州西關靖遠街前舊旗昌行建設廟宇,奉祀龍母,名為“悅城龍母行宮”,得到龍母指引后,遂集資購買地倡建行宮……
以下為報刊原文,筆者僅做繁簡轉換、添加標點處理。
倡建神廟
1882.10.16(光緒八年九月初五)
肇府悅城龍母廟,素著靈應,無論本邑、省垣、香港善士皆崇奉之。每年五月初八日神誕之期,買櫂遙臨,沿河畫舫,甚為熱鬧。茲聞省港澳之富紳巨商,以水道頗遙,殊形未便,遂枚卜于神前,擬在西關靖遠街前舊旗昌行購地鳩工,建營廟宇,塑像安奉,名曰“悅城龍母行宮”。聯眾志于闔城,集資財而倡建,隨緣樂助,共迓神庥,聞不日大興土木矣。
新建行宮
1883.5.9(光緒九年四月初三)
悅城龍母廟素著靈感,莫不奉祀維虔。每逢五月初八日,系神誕之期,畫舫蘭橈,沿河擠擁。客歲有欲在省垣鼎建龍母行宮,以便參拜杯卜于神,遂在新豆欄舊旗昌行故址,買地經營,并布啟勸捐,隨緣樂助。聞捐有數千金,于前日已興工建號曰“悅城龍母行宮”。倡建值事百有余名,可稱一時盛云。
奉神回廟
1883.6.13(光緒九年農歷五月初九)
前錄有奉祀龍母者,倡議湊貲在新豆欄購地建廟,以期永遠供奉。初八日龍母誕期,其值事人等于初三早整肅衣冠,擺列儀仗,奏音樂,奉鑾輿往慶新街李宅恭迎神像,買櫂送回悅城更衣,然后再奉神返省云。據傳,倡建之廟尚未落成,不故能在廟賀誕也。
建廟近聞
1883.7.05(光緒九年農歷六月初二)
前錄有人在新豆欄舊旗昌行荒地內購建龍母行宮,早已鳩工庀材,刻期藏事。茲聞有西婦指稱,此地系舊日用價買受,現欲取回,將來對簿公庭,或不免矣。
神廟尊土
1884.1.1(光緒九年十二月初四)
粵垣新豆欄新建有龍母廟,乃從悅城龍母迎請而來。紳商人等杯卜恭迎,因而建廟,大興土木,鳩工止材,甚為華麗。廟向珠江,前臨水道,聞往來省佛孖舲艇,異日在此開行,俾喚舟者得以順道來游。計建此廟所費約二萬余金。擇初十日為開光奠土之期,投司祝者約須千金,以三年為期。婦女多到參神,而蛋戶素為虔奉,將來珠海名姝,又多一庇護者矣。
神廟犒龍
1884.07.01(光緒十年閏五月初九)
城西新豆欄龍母廟,乃紳商人等于去年醵金捐資新建,以為悅城龍母行宮之廟宇也。結構堂皇,襟江帶河,都中士女參謁,終釋不絕,香煙繚繞,甚盛事也。茲聞值事等以閏節欣逢,蒲觴志慶,值競渡之佳期,看錦標之誰奪,欲于初五日在廟前河道犒賞龍舟,聊為慶助。但連日雨水延綿,西潦漲發,未悉各鄉落之龍舟果能赴會否耳。
仆婦受辱
1844.07.03(光緒十年閏五月十一)
初五日,新豆欄龍母廟值事人,以新設行宮,集貲建醮,并以天時晴霽,西水退消,復于初八日龍母神誕之期,競渡龍舟,紅旗賞犒。是日,沿河畫舫,共賞芳辰成,岸上士女游觀者,亦絡繹不絕。有二仆婦,年皆少麗,裝束猶佳,欲搭橫水渡過河南,被一班無賴少年,如流鶯逐柳,浪蝶追花,遂急沿海邊,欲圖閃避。奈少年謔浪笑,竟敢肆其輕薄之態,挨身動手,陷于非禮。二仆婦呼聲喊救,毋如人語喧闐,而少年愈鳴得意,受辱難堪,暈仆于地。幸有靖衛營勇經臨,登即喝散,而二仆婦忍辱含羞,面尚如土色,勇遂著蛋婦扶掖下船,鼓掉而去,亦可謂善于周全矣。則信乎營勇之有裨于地方也。
母女含冤
1844.07.05(光緒十年閏五月十三)
傳聞前數日有匪徒數人,自命風流,遍身羅綺,在珠江谷埠畫舫買笑言歡。于初八日攜同二妓,另僱一小舟,往龍母廟看醮,灣泊河邊,暢飲高歌,共鳴得意。突于夜候用藥迷此二妓,又用藥迷其蛋婦,隨而掠去,二妓舁轎而逃。及夜半,蛋婦醒,覺人面桃花,不知去向,急馳回谷埠畫舫處,報知鴇母。詎彼謂其串拐,鎖錮其船,限日追尋,無從找覓。蛋婦與女恐遭凌迫,遂于初九晚暗服阿芙蓉膏而死。現其親屬與鴇母理論,尚未葬埋,此事不知作何了局也。
從香港《循環日報》上面八則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出省城、香港等地信眾是在悅城龍母祖廟龍母神明之前擲杯筊問卜得到龍母允許后集資在廣州新豆欄建設龍母行宮,倡議牽頭者超過百人。在廣州塑造龍母神像后回到悅城舉行更衣等分靈儀式后再迎接龍母神像回到廣州。新豆欄龍母廟落成后,還在珠江舉行了龍舟比賽來慶祝龍母行宮落成。由此可知,新豆欄龍母廟是在龍母祖廟舉行過相關儀式后建設的龍母行宮,新豆欄龍母廟源于悅城龍母祖廟。
▲晚晴的廣州新豆欄(康志斌供圖,源自eBay)
端溪文史創建于2015年9月,立足于發掘德慶人文歷史,放眼泛德慶地區(即德慶曾經管轄過的包括今封開、云浮、郁南、羅定、信宜等地)以及肇慶地區鄉土史情。你關注我,我致力于追尋歷史本源。歡迎讀者轉發分享。在這里,您可以閱讀許多關于德慶乃至肇慶人文歷史的文章,希望能讓您更加了解德慶(肇慶)歷史,幫助您深入研究德慶(肇慶)文化。
其他公眾號轉載本公眾號原創作品需取得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