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五月份開始,國內和國際黃金價格就開始上漲表演,最近更是連續數周持續創歷史新高,這引起了整個全球市場和國內消費者、投資者等的關注。
如果從具體漲幅來說,去年至今黃金價格的漲幅也就30%,看上去很高,但相比很多小眾的商品和一些具體的股票等價格波動,并不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漲幅,但為什么會引發整個國內、外市場的突然關注呢?
原因很簡單,黃金作為超越國家、地域、民族、宗教和各種現實經濟發展產業的一種儲備性避險資產,黃金價格的持續上漲,背后一定是發生了某種引起全球一致性的認知或共識性風險。
我們不僅要思考這種共識性風險到底是什么?同時還要研究(閑扯)具體是誰引爆了對黃金的避險需求。
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進行市場化避險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買入保險、保持足夠量的應急現金,再比如在某個周期內,買入房子也是一種對通脹等的應對。
但大家有沒有想過,比如像保險公司、銀行等金融機構,如果想要避險,買什么呢?對于保險公司來說,總不能自己買自己的保險來避險吧,對于銀行來說,本身就是管錢的,持有的都是“現金”,那怎么避險呢?其實這里面,對于保險公司和銀行等金融機構來說,也是需要避險的,也是有相關避險資產的,比如基于國家信用層面的票據和債券等,就是很好的避險資產。
如果我們再進一步的發問,保險公司和銀行可以買入以國家信用為擔保的票據和債券等來當作避險資產,那到了國家這個層面,如何避險呢?
對于全球大部分國家來說,買入美國國債就是“避險”,而對于美國來說,遇到風險,使勁印美元就是“避險”,也可以叫解決風險。比如2019年的時候,美國公共債務還只有22萬億美元,經過了疫情等危機之后,如今這一數字已經超過34萬億美元,不到五年時間里,飆升了12萬億美元(相當于日本3年的GDP總和)。同期美國央行,也就是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從4萬億美元飆升到了9萬億美元,直接翻倍都不止。
也正是由于美國跟其他國家不同,可以用這種方式來度過危機,因此能夠保持住吸引全球避險資金的地位。但這也存在一定的代價,比如本財年剛過沒幾個月,其財政利息支出就增長了29%,年內光利息支出可能會超過1萬億美元;如果再去看美聯儲,自成立以來就很少出現虧損,平均每年給美國財政部貢獻數百億,甚至上千億美元的利潤,但去年直接虧損了創紀錄的1143億美元,要知道2022年的時候,美聯儲還給美國財政部上繳了760億美元的利潤。
很多專業人士可能會說,國家支付的國債利息,以及央行的虧損,都屬于結構性數字,正是由于有了這些利息支出和央行的虧損,使得市場具有流動性,以及經濟得以復蘇和強勁。
那問題又來了,美國這么干當然對美國自己很有利,那對全球意味著什么呢?美國股市確實持續創新高、國債吸引力不減、各階層支出超預期、失業率創新低等,但去年全球大部分國家經濟狀況惡化,財政崩潰的比比皆是,世界500強企業的總利潤下降了6.5%,里面除了美國的企業,其他國家世界500強企業盈利出現增長的很少,為數不多的利潤增長企業,只有類似沙特阿美等靠賣石油等為主要業務的國際能源巨頭。
請注意,此時,美國解決自身風險的美元循環就完美的開始呈現:美國大幅提升公共債務(我說的是大幅提升,不是正常發債),也就是增發巨額國債,然后發動其他國家等購買,美國借完錢之后,直接給企業和民眾發錢(疫情期間),刺激美國經濟保持優勢和連續性,同時也就吸引了全球資本和技術投資,等到消費和移民等利潤進入美國之后,美國再用收來的巨額稅收,支付占比并不高(利率壓得很低)的國債利息。
所以你會發現,美國越印錢,美元吸引力反而越強,美國企業市場占有率越高,美國科技概念爆發的速度就越快,而同時全球其他經濟體資本流出和企業競爭力被削弱。
這個時候,一些國家就會思考,既然全部押注到美國國債身上的國家資產避險邏輯,并不能給自己國家帶來更好的風險應對效應,不管買多少美國國債,美國印出來的錢也不會給任何國家或全球非美國的民眾(除非給烏克蘭和以色列等戰場),于是,這一輪黃金市場的原始避險買家就出現了。
很多人可能會說,這是不是陰謀論呢,那我們繼續用數據說話。
其實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幾年,黃金的實體市場供給都是大于需求的,供給層面每年超過4500噸,而實際需求也就4000噸出頭,靠實體市場是支撐不了價格持續上漲的(可以去看同樣是貴金屬的鉑金、白銀、鈀金等價格,一直都沒漲起來)。這個實體市場里面,就包括了首飾和工業,以及金條等消費和實體投資型需求。
如果大家覺得,黃金市場的投資需求,不僅僅是實體消費等需求,還有專業ETF等需求,但你去看全球最大的黃金ETF,包括“SPDR”等的持倉,一直是下降的,就在黃金價格屢創新高之際,其持倉甚至創了2022年初以來的新低。奇怪不?
更值得注意的是,以前華爾街等各類投資機構,以及全球諸多新興科技(比如硅谷)等擁有現金流比較高的投資界,在避險的時候,也會買入一些黃金,而這次這類需求基本都轉移到比特幣身上了,比特幣價格從去年至今上漲了4倍,遠高于黃金30%的漲幅,美國市場比特幣ETF的資金流入量增長非常明顯。華爾街知名投資機構JMP Securities甚至說,預計未來三年還將有2200億美元的資金進入到比特幣ETF市場。我個人一點都不建議大家參與這類高風險品種,只是想借此告訴大家,美國各類投資界近幾年的關注點并不在黃金身上。
好,說到這里,那這一輪黃金的避險需求,也就是真正引爆黃金價格的買家到底是誰呢?
沒錯,就是各國央行。
在過去二十年多年全球央行轉入凈買入黃金之后(此前是凈賣出),每年的買入量平均也就400噸左右,但2022年全球央行凈買入的黃金突然漲到了1136噸,去年也是超過了1100噸,今年超過1000噸的概率也很大。這就完全打破了整個市場的供需平衡。要知道成立超過20年的全球第一大黃金ETF,至今的總持有量也就830噸左右。
也正是由于主權國家級別的避險需求對黃金的持續買入,使得最近兩年黃金價格的底部逐步抬升,而一般一個市場的持續性漲幅超過半年之后,就會引發公眾的關注效應,這就使得如今的黃金價格,重新引起了整個大眾市場的關注度。這也是為什么美國在金融危機的時候,很多救市措施會持續至少半年以上的原因,就是因為只有持續到這樣一個周期,才能徹底穩住大眾市場的信心。
那這一輪黃金價格的上漲,還意味著什么呢?
當主權國家開始考慮避險性需求的時候,說明這個市場已經存在很多不確定性。
對于投資市場來說,有一些標的到底值不值錢,是可以算出來的,就算股票市場,很多時候大家也有一個用市盈率和市凈率等衡量標準,債券市場也是可以用利息水平來觀測的,然后還有很多實用性大宗商品,比如各類普通金屬,以及農產品、能源等,其實都是可以從制造業,以及經濟增長等需求端入手來分析其價格走勢的。
而唯有黃金這種,是純靠“避險”需求推動的標的,是無法用一般的供給和需求來思考的,因為你不知道市場愿意為未來的不確定性,也就是為可能的風險,付出多少成本。
最近幾年,同時在創新高的,還有增長潛力較大的印度股市,以及本身就是避險型市場的日本股市(基于日元)。但自今年年初開始,印度股市的上漲能力明顯出現了不足,孟買SENSEX指數只漲了3%,而基于避險型的日經225指數漲了超過18%。
什么意思呢,就是國際資本在美國已經找不到值得繼續加倉的投資標的了,就連手握1680億美元巨額現金的巴菲特,也找不到好的投資標的,說現在的美國股市比自己年輕的時候還具有“賭場”氣質。
于是,資金開始尋找新興的增長市場,但作為號稱要替代中國市場的印度已經被爆炒了好幾年了,實際企業的增長并沒有達到預期,慢慢的也不香了,因為再炒下去,都找不到拿什么概念來支撐了,畢竟“增長”二字不是說誰有誰就有的。然后大家開始集中的進入到避險市場,比如日本市場。
對日本市場的爆炒,又意味著什么呢,我個人的觀點是,日本是國際資本最后的“避險”市場,隨著國際資本的進入,弄得日本都開始加息了。
其實這里面,很多國家的市場,對“上漲”的承受能力并不是很強,反而對“下跌”的承受力更強,這里面也包括日本、歐洲和中國等,而美國正好相反,就是容忍不了下跌,但可以承受持續的上漲,很多國家是稍微上漲一些,就覺得可能有什么風險,這就導致一旦出現持續性上漲,各方都害怕,擔心參與者不理性,會出問題等,其實這里面可能有客觀原因,就是美國屬于機構市場,而其他地區主要還是散戶市場。
說這個什么意思呢,就是由于對“上漲”的駕馭能力有限(否則日本就不加息了),像日本這一輪的上漲,如果從以往的歷史來看,意味著這將是更大危機的醞釀。
要知道2007年至2008年這一個階段,黃金價格也漲到了階段性歷史高位,從1998年的250美元漲到了2007年的800美元,同期,也就是2006年末、2007年初日本也出現了罕見的加息。大家都知道,而后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全球陷入了巨大的經濟危機。
這其實不是巧合,很多人只是當作一個時間上的巧合來談,沒有搞明白背后的邏輯,但如果去看深層次的原因,這里面就是我前面說的,當美國市場找不到更便宜的投資標的的時候,國際資金就會去炒避險資產,而避險資產分為兩種,一種是避險商品,比如黃金,另一種是避險貨幣(市場),比如日元(日本股市),因為日本是除中美之外的第三大單一市場,同時日元是全球流動性最好的非美貨幣,在外匯投機性交易當中僅次于美元(高于歐元),而且還處在通縮中(貨幣購買力強)。
實際上2000年8月的時候,日本也加過一次息,而后美國納斯達克互聯網泡沫破裂,原因似乎也是一樣的,就是當大家發現美國互聯網沖擊波炒到最高點的時候,得尋求避險了,跑到日本去了,日本不得不加息。
因此說,這一輪黃金價格的飆升,一方面是因為各國央行對美國超級“印錢”和未來不確定性的避險,另一方面隨著資金涌入日本,也算是美國股票等市場已經炒到階段性頂點的一個標志。
那是不是說,2000年的納斯達克泡沫破裂和2008年的金融危機將會重演呢,這個其實還得看美國的操作,如果美國有能力讓全球其他市場變得更糟,想盡辦法引導和恐嚇投資者遠離其他市場,甚至故意打壓其他市場,那么全球資金依然會被迫留在美國,但邏輯就不是估值吸引力,而是“沒得選”。
至于黃金市場,我看美國銀行剛發了一個報告,說未來12個月黃金價格將突破3000美元,這個是不是要忽悠大眾進入市場,目前還不好說,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一波完全由各國央行引爆的黃金價格上漲,華爾街并沒有反應過來,從美國市場黃金ETF的紋絲不動就能看出來。
因此,對于不放過任何機會的華爾街來說,沒趕上這波黃金行情,肯定心里憋屈,如果想做空賺錢嘛,手上又沒有直接引發市場恐慌的用來拋售的籌碼,再加上美元利息很高,用借入美元買黃金再來個賣出操作來打壓價格的話,成本非常高,要刺激各國央行恐慌性拋售黃金來配合華爾街做空,這個難度恐怕較大,因此我的瞎猜測是,過去幾周和未來一段時間,華爾街會大幅建倉,然后再使勁拉高一波,等有籌碼了再做空,也就是華爾街已經在追漲黃金了。
問題是,如果再拉高一波,然后再開始下跌的話,這里我再瞎演繹一下,就是下一輪黃金價格的下跌,恰恰可能需要看到美國和全球市場出現危機,否則難度也很大。因為如果美國股市等出現崩盤,極短的時間內可能會觸發黃金的避險需求,但當危機嚴重的時候,市場需要現金流來支撐整個流動性的時候,市場恰恰會拋售黃金來獲得流動性,黃金價格反而會大幅下跌(2008年危機最嚴重的時候黃金價格出現了階段性暴跌走勢,從超過1000美元跌到了680美元)。
這就好比說,一旦出現企業普遍的經營困難的時候,房地產等大宗資產市場的拋售就會很明顯,因為需要拋售這些資產來支撐流動性,用來還債和維持經營等,避險需求就從持有風險資產,變成了拋售風險資產,因為現金流就成了應對風險的唯一現實需求。
從這個角度來說,黃金等避險資產的上漲,恰恰是全球都在為風險做準備,持有黃金本身應對的是不確定性,而不是具體的某個風險,當真正的風險和危機來臨,比黃金更重要的是現金。但作為單純的投資來說,綜合性對沖資產組合里面,跟美國和日本等市場形成有效信用隔離的中國證券市場(本身也處在低位),再加上黃金,可能是面對未來更大不確定性的一種保守選擇。
以上內容純屬閑聊,不構成投資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