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于2024年第1期)
作者簡介李霞,正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地質遺跡與地質公園研究;主持完成多項地質公園申報、規劃等項目;曾發表《乾坤勝境詩畫武功》《一江碧翠映丹霞》《梵天凈土大地乾坤》等文章。
> 賽里木湖遙感影像
“不到新疆,不知中國地域之遼闊;不到伊犁,不知新疆景色之大美”。這幾乎是每個到過伊犁的人,發自肺腑的感慨。伊犁,素有“塞外江南”之稱,它位于天山北部,是“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夏末秋初時節,筆者有幸深入到新疆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這里有湛藍奪目碧波蕩漾的賽里木湖,有波翻麗水的伊犁河,有云山雪峰如夢中天地的庫爾德寧,有可以看見太陽升起的那拉提草場。
賽里木湖
——大西洋暖濕氣流最后眷顧的地方
提起新疆,腦海中印象最多的可能是戈壁沙漠,然而蒼茫遼闊的新疆大地,有的不只是大漠荒蕪,還點綴著星羅棋布的大小湖泊,其中面積大于1平方千米的天然湖泊就有130余個。受地貌和氣候的影響,新疆的湖泊色彩斑斕,景色獨特,像阿爾泰山深處的喀納斯湖(現代冰川群中的高山湖泊)、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西緣的艾比湖(新疆面積最大的咸水湖)、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焉耆盆地最低洼處的博斯騰湖(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每一處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當然還有位于天山西段、準格爾盆地西南端的“明珠”湖——賽里木湖。她和喀納斯湖一樣,同為高山湖泊,但卻并非喀納斯湖那樣“養在深閨人未識”,而是“走過路過不錯過”,因為東起上海浦東、西至新疆霍爾果斯、中國最長的312國道便從湖岸邊穿過。
從地質學角度看,賽里木湖坐落在伊犁盆地之中,周緣被科古爾琴山等天山山系所環抱,大地構造上屬于天山——興蒙造山系中的伊寧地塊之次級構造單元——賽里木地塊。賽里木湖區大地構造經歷了地槽構造層、地臺構造層、地洼構造層三個階段。所謂構造層,是指在該區域的某一地殼發展階段,在一定的大地構造環境下所形成的地質建造(包括沉積建造、巖漿建造、變質建造)及構造型相等特征的一種組合,能夠反映出地殼運動的性質和大地構造類型。在中元古代震旦紀時期,這里眾多古老地塊逐漸拼合形成統一的克拉通,其上蓋層沉積普遍接受了震旦紀冰磧巖和寒武紀初含磷巖系,隨后進入到早古生代新疆板塊的裂解與再拼合演化過程,這一時期的構造層以緊閉型褶皺為主,常見逆斷層,巖漿活動發育,至石炭紀末期,復雜多樣的大陸板塊擴張分離和俯沖碰撞的拼合歷史全部完成,形成了該區域現今的基本大地構造格架,就此多板塊間的分離拼合構造演化結束了,而同一板塊的大地構造演化拉開了帷幕。石炭紀晚期至二疊紀早期,雖然歐亞板塊已初具雛形,但區域南緣還經歷著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古特提斯洋的最終封閉,而這些構造運動使地處青藏高原北部的天山山脈遭受擠壓,由地臺構造向地洼構造過渡,最終形成了現今的構造斷陷湖——賽里木湖,地質學上又稱其為“地塹湖”。賽里木湖是天山造山帶隆起成山時的形成產物,其湖泊沉積記錄了西天山的地貌發育和古冰川作用的全部歷史,反映了我國西北與中亞地區氣候與環境的幾個變化階段,能夠為西北地區冰期與地層的劃分提供科學證據。
賽里木湖湖面海拔2073米,東西長30千米,南北寬25千米,整體呈不規則菱形,面積458平方千米,相當于70個杭州西湖的面積,最大水深92米,平均水深46.4米,儲水量高達210億立方米,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積最大、儲水量最多的高山湖泊,屬于封閉性湖泊。封閉性湖泊是指其完全不與其他的江、河、湖、海等水體相貫通的湖泊,水文測量給出的數據是,賽里木湖的湖泊補給系數在3.1左右,是我國西北內陸湖泊中補給系數最小的一個流域。那賽里木湖的湖水源于哪里呢?賽里木湖四周由于受到天山山脈的地形抬升,使得湖區四周群山環繞,構成封閉的高山盆地水系,現代冰川的積雪融水和受地形控制的天降雨水是賽里木湖的主要水源。冰水加雨水成為純天然的補給水源,這也讓湖水清澈見底,透明度高達12米,是我國透明度較高的湖泊之一,有著“凈海”之稱。由于匯入的水源多為冰川積雪融水,使得湖水溫度很低,年均水溫在5℃左右,因此常見的溫水魚在這里無法生存,一度成為無生命的“凈海”,直到1998年,我國從俄羅斯引進了冷水魚品種投放入湖,自此結束了賽里木湖沒有魚的處境,并逐漸形成了我國典型的內陸高山湖泊濕地生態系統,成為西北地區物種多樣性的代表地帶之一。
賽里木湖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是大西洋暖濕氣流最后眷顧之處,因此,湛藍奪目的賽里木湖又有著“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淚”的美稱。麗日晴空之下,陽光肆意傾瀉到如鏡的湖面上,泛起粼粼波光。抬眼望去,遠處雪峰聳立、林海疊嶂,湛藍的天空與碧綠的湖水連成一線,潔白的云朵倒映在湖面上,顯得更加清澈透亮,藍天白云在極目的視線中,成為永無休止的風景。近處湖畔芳草如織,草場上氈房錯落有致,七彩炫目的花朵漫山遍野綻放,馬、牛、羊悠然自得地在水邊吃草覓食,儼然一幅迷人的牧場風光圖。
> 賽里木湖景蘊天成
伊犁河
——緩緩淌過的生命之河
賽里木湖,對于伊犁州來說,尚且只能稱之為“前菜”,過了賽里木湖,才算正式進入北國的“塞外江南”。伊犁,是古絲綢之路北道要沖,這里三面環山,西部開敞,冰川發育,雨雪豐沛,是新疆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在新疆大陸性荒漠干旱區中,伊犁儼然瀚海中一座“濕島”。“波翻麗水已西傾,地勢旋低氣轉平”是對伊犁地勢與氣候特征的生動描述。果子溝是南下伊犁河谷的一條必經的峽谷關口,全長28千米。史載成吉思汗西征時,因行至此處受阻,遂命次子察合臺率部在此鑿石理道,刊木為橋,終鑿通了果子溝天險。果子溝的聯通,不僅為成吉思汗奪取軍事上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更重要的是打通了中原通往伊犁河流域的一條捷徑,成為我國通往中亞和歐洲的古絲路北新道的咽喉,果子溝也因而譽有“鐵關”之稱。“看山不厭馬蹄遙,笠影都從云外飄”,果子溝左右峰巒聳峙、峽谷回轉、飛瀑涌泉,溝內松樺成蔭、瓜果遍布、景色幽美,更有“山水之奇,媲于桂林,崖石之怪,勝于雁巖”的贊譽。
伊犁河是一條跨越中哈的國際河流。其源頭來自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汗騰格里峰北坡,在流經我國新疆地區之后,又重新匯入到哈薩克斯坦的巴爾喀什湖。乍聽起來,伊犁河的水源似乎源于哈薩克斯坦,但實際上其主要水源幾乎都來自于我國境內的眾多支流。為何如此說?因為河流的水源主要是來自于上游源流,伊犁河上游有3條主要的源流,分別是特克斯河、鞏乃斯河和喀什河。其主源特克斯河,自西南向東北流經我國新疆的昭蘇盆地與特克斯谷地,再向北穿越伊什格力克山一條峽谷后,接納右岸支流鞏乃斯河,匯合后才正式稱為伊犁河。而伊犁河的第二大支流喀什河,源出于我國新疆天山與依連哈比爾尕山之間。伊犁河上游的這些山區源流,河道蜿蜒曲折,穿流多在沼澤與湖泊的寬河谷中,是河水的主要來源。而這些水源的供給者,幾乎都在我國新疆地區。潺潺流水如生命之勃發,是我國為中哈兩國友誼所做的貢獻。
伊犁河流域是天山水資源最豐富的山段,從河源至入湖口全長1236千米,其中我國境內河長442千米,是新疆水流量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積15.1萬平方千米,在我國境內為5.6萬平方千米。從地理位置上看,伊犁河谷位于天山北支婆羅科努山與南支哈爾克山的夾角之間,地勢自西向東逐漸抬升,東端為高大山體所封閉,呈現出向西開口的喇叭狀半封閉的山間谷地,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西端河流出口高程約為海拔520米,東西地形自然縱坡高達11.2%,給河谷內創造了良好的迎風坡降水條件。得益于其半封閉的特殊地形地貌,北可抵御來自西伯利亞的干冷氣流,東可抗拒來自吐魯番盆地的干燥炎熱,南可阻止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風沙入侵,使得這里的氣候濕潤溫和,不同于新疆其他地方。
伊犁一名來源于伊犁河,意為光明顯達,其最早見于《漢書》,史稱“伊列”“伊麗”“伊里”等名。因河水碧波粼粼,仿若在陽光下發光發熱,故而得名。《西域同文志》載,清乾隆帝正式命名,取其“犁庭掃閭”之義,意為“將庭院黎平整用以種地、把里巷掃蕩成廢墟”,寓意平定準格爾功蓋千秋,西陲邊疆永保安寧。緩緩淌過的伊犁河是伊犁靈動的生命,猶如血脈一般向西奔流不息,孕育著這片肥沃富饒的土地和遼闊無垠的草原。暮色時分,矗立在寧靜安詳的伊橋上,看落日的余暉映紅天穹,漸行漸遠,伴著習習微風吹皺一池綠水,人與景在溫暖的光暈中完美融合,內心則感念大自然的無償恩賜,讓只在夢中才有的景致成為現實。
> 果子溝大橋
庫爾德寧
——夢中的天地
伊犁的河谷多東西走向,順山勢而下,唯獨鞏留縣東部山區的庫爾德寧是一條南北走向的山間闊谷,與雪山平行。庫爾德寧在哈薩克語里是“橫溝”之意。該山谷長約14千米,最寬處約1千米,谷底平均海拔1500米。特殊的南北走向使得庫爾德寧冬暖夏涼,四季宜人。深入腹地,萋萋芳草如地毯般裹覆在起伏不平的山巒上,一直鋪展到白雪皚皚的天山腳下。在庫爾德寧的闊谷處抬眼向南眺望,晴空之下一座勢如劍挺、雄踞群山之上、呈現尖利角峰狀的高大雪峰便是伊犁著名山峰之一的喀班巴依峰,是典型的冰川遺跡——角峰。因冰斗后壁不斷后退,使得所圍山峰逐漸高聳尖銳,山坡呈現出凹形陡坡,頂峰突出成尖角。隨著冰斗不斷擴大和后退,山坡刻蝕顯著,在兩個相鄰冰斗間殘留了尖銳的嶺脊(又稱刃脊),而由三個以上的冰斗所挾峙的殘留山峰,便成了角峰,其形狀多似金字塔狀。喀班巴依峰海拔4257米,是那拉提山脈的最高峰,山頂處的積雪終年不化,七八月份潔白的雪蓮花在冰山上競相盛開,更有雪豹、盤羊偶爾出沒,增添了幾分神秘。
也許在前一刻還沉醉于伊犁如詩如畫的山水風光,此刻在踏入這片天山深處待字閨中、大自然妙筆饋贈的處女地后,已感受到不一樣的博大粗獷。連綿的群山巍峨峻美,寬廣的草原青翠綿亙,繁茂的云杉高大通直,傲視蒼穹的神鷹展翅翱翔……深峽與闊谷錯落,雪山與林海交織,草甸與林灌相間,牛羊與雄鷹共處,這里是富有靈性的自然之境,其景色之美非身臨其境,難以筆墨形容。行走其中,仿佛進入一片夢中天地,融進一種迷醉的時空。蜿蜒起伏的山岳在溫暖的陽光映照下,色彩漸次鮮明,時深時淺,時而銀光閃爍,時而虛幻迷空。身處此地,會讓人突然間感觸,自己雖身在人間,而心已入天堂。
> 白雪皚皚話天山
視覺中國 / 供
那拉提
——看見太陽升起的地方
> 那拉提曲短流長
視覺中國 / 供
繼續向東,是伊犁州東部的新源縣。新源地處天山腹地,伊犁河谷東端,這里有發育古近紀洪積層上一望無垠的中山地草場,是伊犁河谷典型的草原景觀,也是我國六大最美草原之一。“那拉提”在蒙古語中有“太陽的山坡”之意。據說是當年成吉思汗西征經過此地時,看到陽光普照,鮮花遍地,士兵們都驚呼“那拉提!那拉提!”因此得名。那拉提平均海拔1800米,是沿東西方向展布的夷平面,其東南接那拉提高嶺,勢如屏障,西北沿鞏乃斯河上游谷地斷落,地勢大面積傾斜,山泉密布,溪流縱橫。舉目向天際線望去,夷平面南側雪線附近由雪蝕凹地演化形成基巖冰川侵蝕地貌,冰川角峰、冰斗、冰舌、U形谷、冰蝕河等多種類型地貌清晰可見。色彩斑斕的雪山群峰起伏,陽光穿透云層灑在那拉提柔美的草地上,溫暖得有些矜持。河谷、山地、草甸、雪山、藍天渾然一體,將一切色彩融合發揮到極致,呈現出攝人心魄的美。在湛藍的蒼穹下,放肆地踩在柔軟綿密的草地上,看著太陽漸漸升起,拉開一天的美麗序幕,真真是讓人內心激蕩。
從空中俯瞰,那拉提發育有全域最大的濕地景觀,面積約150平方千米,是冰川、河流地貌發育至中下游呈現出的一種地質景觀。隨著流水的沖刷與侵蝕,河道不斷被改造,最終截彎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徑直流去,原來彎曲的河道被廢棄,形成牛軛湖,為濕地的發育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空間。濕地中有寬窄不等的蘆葦叢分布,在光影婆娑中隨風搖曳,如同白茫茫的積雪,在晨曦中與遠山的冰雪遙相輝映。濕地水質清澈,水生動植物種類繁多,候鳥在此處歇息。多想變成那拉提濕地上的一株水草,在碧波蕩漾的柔波里醉了心志。
“西來之異境,世外之靈壤”,大自然賦予伊犁優越的自然條件和獨特的美麗風光。這里是陸上古絲路的必經之地,也是如今“一帶一路”倡議的橋頭堡。因著“遠”,伊犁保存了一種原初的味道,有著迥異的姿態和特殊的魅力,成為別樣的代名詞。河流、蛇曲、湖泊、濕地、冰川、峽谷、山地、草原……大自然雕刻出的豐厚遺產,換來一段關于時光和色彩的奇妙記憶。走進伊犁,仿若踏進了人間仙境,在純粹的藍天白云下蕩滌心靈,從此詩和遠方便不再遙遠。
> 那拉提之秋
視覺中國 / 供
作者: 李 霞
編輯: 陳 慧
排版: 何陳臨秋
審核: 刁淑娟
官網: https://kpwhbjb.cgl.org.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