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的“以舊換新”,你會嘗試嗎?
隨著地方政策不斷加碼,地產也迎來的新一輪的政策底。要知道,上一輪的政策底是“購房補貼”,這一輪的政策底,大概率是“以舊換新”。
從2023年以來,有超過30個城市支持住房市場的“以舊換新”,盡管各地政策不太一樣,有一些城市的“以舊換新”是套個馬甲,實際上是上一輪“賣舊換新”的稅補,我們要討論的以舊換新,是實實在在對舊房兜底,購房者直接參與新房購買的業務。
就目前來看,“以舊換新”的共性還是有的:
首先參與的具備“以舊換新”資格的,多為新一輪的拆遷戶,有著明確的“金額標的”。置換對象基本上地方城投的新項目。
我們把這個“以舊換新”,可以理解為是“棚改2.0plus”,也可以理解為是“放房票+”,是通過政策上的引導,讓拆遷戶(房票持有者)像特定房源進行加杠桿。
二手房的“以舊換新”,各地方都表示在研究,但這其實難度非常高。
因為“以舊換新”最大的難度是二手房估值,如果參考銀行評估價,地方肯定是不愿意的。因為目前的銀行評估價,可能是超過了房產本身的實際成交價。 如果不承認銀行評估價,就相當于地方直接剛兌了地產估值。
相當于,自己做空自己。
另一方面,地產本身的邏輯是“稅”,“以舊換新”的操作本身是拉動地產的置換需求,因此,無論“以舊換新”的形勢如何施展,其本質離不開“以低總價換高總價”。
參與“以舊換新”的人群,鐵定是要掏錢的。不然也就失去了政策的意義。某些城市就閑置“舊房”存在抵扣上限或抵扣比例,且不找零。
目前“以舊換新”叫好不叫座的邏輯也在這里。
在當下,地產遭遇寒冬的邏輯并不復雜。除了收入預期外,對地產的預期和變現效率也缺乏信心,再加上銀行評估系統的泛濫,導致房產本身的價值嚴重偏離。
會跌,賣不掉。本身就是巨大問題。
這種情況也加劇了市場的“砸盤”行為,進一步惡化了市場。
因此,如果地方以“棚改”的邏輯兜底“二手房”,的確是“救市”的最佳拍檔。但是,由于二手房的分布分散,也會導致作為兜底“二手房”的地方無法從資產運營邏輯進行管理。
畢竟還有其他業主。
一個項目只有零散的業主參與,又不能統拆,又不好賣,供給人才又不夠看,作保障房又不好集中管理。
所以,短期來看,基本只能是“城中村改造”和“征遷戶”可以參與。
把原來品質較低的“安置房”調整為保障房,把這三年地方兜底的項目作為準入項目,以改善需求的名義,讓拆遷戶們加杠桿上車。
和房票一樣,這將成為地方城投兜底土拍以來,最硬的一次。
當然,以舊換新還有一個副作用,它也意味著作為一個二手房業主,不僅要面對二手房業主之間的價格擠壓,還將面對一手房地方開發商的“降維打擊”。
一旦這個路線形成,一手房民營開發商,也會面臨地方開發商的擠壓。
沒有增量的背后,存量的廝殺,通常有血的代價。
有人活下去,就得有人拿去墊背。
學習強國,走進新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