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房難賣,怎么辦?
越來越多城市,思路徹底打開:
既然沒人買,那就讓“國家隊”直接下場收房子吧!
“救市專業戶”鄭州,又干了件大事。
4月1日,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產管理局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鄭州市促進房產市場“賣舊買新、以舊換新”工作方案(試行)》。
“以舊換新”這股風,終于還是吹到了鄭州。
收購方式具體有兩種:
方式一:
鄭州城市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收購二手住房,促成民眾通過“賣舊買新、以舊換新”購買改善性新建商品住房,計劃完成5000套;
方式二:
政府政策鼓勵,民眾通過市場交易實現“賣舊買新、以舊換新”,計劃完成5000套。
這一次,“國家隊”親自下場收購老房子!
其實“以舊換新”并非鄭州首創,而是淄博發明的。
去年8月30日,淄博出臺《“以舊換新”省心購房倡議書》,是為“以舊換新1.0”版本:
由于是初始版本,整體還比較粗糙。最多中介幫忙多推廣一下房源,作用實在有限。
后來更多城市加入進來,于是有了“以舊換新2.0”版本:
先對業主的二手房進行評估,然后開發商協同第三方平臺進行收購,拿到購房款的業主用來購買新房。
相比1.0版本,2.0版本的效率大大提升。去年綠地在濟南推出該服務,有樓盤兩個月成功以舊換新30多套,成績相當不錯。
盡管如此,2.0版本有兩個很致命的問題。
第三方平臺收購二手房,肯定要評估風險。老房子大概率是不收的。很多城市都規定,樓齡在10年以內。
以剛剛提到的濟南為例。貝殼平臺上,濟南二手房掛牌量為76967套。
如果限定“10年樓齡以內”,只剩26446套,占比僅34.4%。
眾所周知,老房子比新房子更難賣。最需要“以舊換新”的群體,偏偏沒資格享受這項服務,顯然是不合理的。
更何況,什么體量的第三方平臺,能夠吞得下、囤得住這么多二手房?即便有些地方國資平臺下場收房,又如何面對已經很高的杠桿率和債務水平?
到了鄭州,我終于看到了一線曙光,事情有眉目了。
“以舊換新3.0”版本,鄭州解決了兩個最為關鍵的問題:
第一,收購范圍大大放寬。
據《大河報》,據城發集團的相關負責人透露,收購的二手房源,一般是房齡20年以內的商品房,后續將用于鄭州市的保障性租賃住房。
目前貝殼鄭州掛牌的12.85萬套二手房中,估計大部分能被覆蓋到。
第二,錢從哪里來。
答案是:(央)媽給。
2023年初,中國人民銀行設立了1000億元“租賃住房貸款支持計劃”,在全國范圍內選擇8個城市開展試點,支持住房租賃機構批量收購存量住房,用作保障性租賃住房,試點安排支持貸款。
8個試點城市分別是:福州、天津、重慶、成都、長春、青島、濟南、鄭州。
而鄭州這次“以舊換新”收購二手房的用途,正是用作保障性租賃住房。
2023年,鄭州二手房賣了72078套。“以舊換新”1萬套的體量,足以掀起風浪。
鄭州樓市,終于要起風了?
這兩年的就是大潮里,鄭州的存在感相當高,但總是籠罩著一層悲情色彩。
一方面,鄭州總是沖在最前面,特別敢為人先。
從2022年開始,又是“救市19條”一攬子政策,又是“向爛尾樓宣戰”大干三十天,再到“鼓勵房票安置”,鄭州總是走在相同能級城市的前面。
另一方面,頻頻出招卻總是雷聲大、雨點小。該跌的還在跌,沒什么起色。
但這一次,我卻由衷佩服鄭州。“以舊換新”(鄭州ver.)一出馬,至少“一石三鳥”。
一來減輕二手房拋壓,穩住跌跌不休的房價。
對鄭州而言,今年3月的關鍵詞除了“小陽春”,還有“拋售潮”。
蓄水池里的水位仍在不斷抬高。
據《大河報》記者統計,3月1日-3月20日,貝殼鄭州二手房掛牌量增加4000多套,平均每天上架200多套房源。
如果考慮到已經成交的房源,實際增加的掛牌量恐怕更多。
“以舊換新”直接下場收房子,無疑會加快消化存量房。
二來幫助新房庫存去化,緩解市場壓力。
比鄭州二手房更難的,其實是新房。
經歷了一波“3連漲”之后,鄭州新房去化周期又回到了2年以上。
截至2023年12月底,鄭州庫存量約1508萬㎡。
按照100㎡一套房粗略估算,大概是15.08萬套。去年鄭州賣了7萬多套新房,可不是要賣2年多嘛!
鄭州3月開盤(加推)的10個項目里,去化率竟然只有可憐的個位數:
7%。
“以舊換新”的妙處在于,精準地為新房市場注入了購買力。賣二手房的錢,只能用來買新房。
三來籌集保障房房源,以最省力的方式。
保租房是上面給所有大城市定的“必答題”。
按照計劃,鄭州今年要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1.5萬套,籌集人才公寓2萬套(間),配租人才公寓2萬套(間)。
從收儲土地,到出讓土地,再到開工建設,不僅流程長,工程量也相當大。
通過“以舊換新”籌集5000套,不就完成1/3了嗎?
上述三個問題,件件都是鄭州的“燃眉之急”。只需一招,以舊換新,即可化解。
高,實在是高。
不過我覺得,“一石三鳥”之外,鄭州還有一層更深的考慮在里面:
把購買力和資金牢牢鎖住。
這恐怕才是所有推出“以舊換新”的城市操盤手們內心最深處的秘密。
有兩件事情,猶如警鐘敲響,回蕩在鄭州城內外。
首先是一線城市人口回流,正在虹吸全國購買力。
前兩年因為口罩而人口外流的北上廣深,去年常住人口卻齊刷刷迎來正增長。
誠然,這里面當然有放松落戶政策的緣故,但也充分說明了,只要一線城市愿意“放下身段”,在搶人大戰中就是開掛一般的存在,有幾座城市能招架得住?
前陣子國常會吹風,一線城市松綁,幾乎已成定局。到時候,四臺超級抽水機齊齊開工,將會把全國的購買力都抽走。
其次是中部產業新星迅速崛起,正在虹吸中部購買力。
去年的搶人大戰中,合肥意外成為大贏家。
截止2023年末,合肥常住人口985.3萬人,較2022年增加21.9萬人,增量全國第一,羨煞一眾城市。
2022年全國人口減少85萬,2023年減少208萬,負增長的速度在加快。
合肥則是徹底走出了“獨立行情”。2021年9.5萬人、2022年16.9萬人,2023年21.9萬人。
短短三年時間,合肥常住人口增量接近50萬人。
對于生活在中部省份的人們來說,特別是年輕人,相比產業結構相對傳統的鄭州,掌握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等新興產業的合肥,無疑擁有更多就業機會、更高的天花板。
購買力正在用腳投票。
不光合肥,常州、蘇州、寧波、無錫,哪個不是虎視眈眈?
鄭州忙碌的身影背后,廣大二三四線城市的“人口焦慮”,已經藏不住了。
提起河南,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人口大省”。
實際情況卻是:
2023年河南省人口減少量全國第一,減少了57萬人。
實際上,河南省常住人口已經連續幾年負增長。早在2021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就減少了 58萬人,成為全國人口“失血”最多的省份。
三年下來,全省常住人口少了100多萬。
相比之下,鄭州作為省會老大哥,仍然能夠保持人口正增長,靠的是全省老鄉們不遺余力的投奔支持。
然而,比起長沙、杭州、合肥、西安這些新崛起的明星二線城市,鄭州顯然已經不屬于“第一梯隊”。
2023年,人口負增長的省份從13個快速增加到19個。換句話說,差不多有2/3的省份常住人口負增長。
住建部已經發話,給全體城市劃下了一道紅線:
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錢。
源源不斷的新增人口,才有資格源源不斷地賣地、蓋房,才能維系土地財政規模。
人口正在改變和塑造著城市格局,以及樓市格局。
接下來,在本省人口不斷外流的大潮之中,鄭州必須要主動出擊。
畢竟,搶得到人,留得住人,才能擁有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