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在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在大陸殘存的軍隊企圖通過西南鄰國撤往臺灣,個中情況較為復雜。
其中,通過越南撤往臺灣的國民黨殘軍人數最多,至1950年1月底,敗逃越南的國民黨軍有3萬多人。
那這3萬多國民黨殘軍,最后的結局如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中國華東一部、華南大部、西南全境尚未完全解放,國民黨軍尚殘存100多萬。
其中,桂系白崇禧集團、中央軍胡宗南集團、宋希濂集團、華南余漢謀集團建制基本完整,具有一定戰斗力。
隨后幾個月,戰局發展很快。至1949年12月中旬,廣西戰役結束,國民黨華中白崇禧集團五個兵團15萬人,加上華南余漢謀集團十個軍4萬多人,合計20多萬人被解放軍殲滅。
余下的國民黨殘軍企圖逃出國境,然后繞道撤往臺灣。
到1950年1月底,逃到越南的國民黨殘軍共三萬多人,人數最多的是來自國民黨華中第一兵團黃杰部。
黃杰兵團下轄十四、七十一、九十七軍,隸屬華中軍政長官公署長官白崇禧指揮。
廣西戰役末期,黃杰兵團走投無路,于1949年12月上旬,遵照東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陳誠的建議,向中越邊境轉移。
陳誠當時給黃杰下達的指示是“繞道入越,轉回臺灣”。
黃杰一邊指揮部隊集結于廣西鎮南關東南的愛店一帶,一邊與法國駐越南高級官員接洽。
1949年12月12日,黃杰兵團代表與法軍駐諒山邊防軍負責人康士登上校簽署協議。
對方同意國民黨軍入境,分為500人一組,在指定地點交出武器,徒手由法國人護送到海防碼頭乘船抵達臺灣。
1949年12月13日,黃杰兵團官兵還有隨行的相關地方團隊、警察、流亡學生和平民集體進入越南,于1949年12月18日抵達蒙陽煤礦,隨即遭到軟禁。
蒙陽三面環山,即使是大晴天也只有中午才能見到一點陽光,環境十分惡劣,蛇鼠肆虐,既無正規房屋也無水電。
法國軍隊時常前來搜刮奪走國民黨官兵身上的手表、銀圓和一切值錢物品,導致國民黨軍水土不服,整日都有人死亡。
除黃杰兵團逃到越南之外,還有桂系徐啟明第十兵團和第四十六軍,以及白崇禧所轄其他兵團、駐云南的國民黨第二十六軍、國民黨華中第十七兵團、貴州省保安團,改編的國民黨軍第十九兵團。
上述國民黨殘軍在越南總共滯留三年半,國民黨殘軍從邊境線逃往越南之后,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部長周恩來就指責法國:既然對中國內戰保持中立,就不應該允許國民黨軍隊入境法國政府!
得知新中國的態度,法國政府十分惶恐,趕緊從巴黎致電越南法國當局:應該按照國際公法的慣例,對入境的國民黨軍解除武裝,予以軟禁。
所以黃杰兵團就先轉運到靠近海邊的地區,再轉移到脫離中越邊境地區。堂堂中將兵團司令黃杰,先后被軟禁于河內和海防市附近的一處小院子。
后來黃杰一再與法國方面交涉,對方才提供部分工具,官兵們自己動手砍草、伐木,終于修建了新營房,居住條件略有改善。
1950年上半年,法國軍隊感受到解放軍和越共武裝的集體威脅,所以將進入越南的國民黨軍和平民遷移至西南邊緣的富國島。
當時島上有居民8000人,其中華僑上千人。富國島是典型的熱帶叢林,地形氣候炎熱,島上多毒蛇猛獸,國民黨軍在開墾叢林時就曾經遭遇過猛虎。
由于他們已經被繳械,只好赤手空拳與猛獸搏斗。
建好營房后,國民黨官兵又開始建造醫院、碼頭等公共設施。與此同時,越南金蘭灣也是一處軟禁受壓國民黨殘軍的集中營。
1950年10月,蔣介石派“戰略顧問”林蔚上將帶著自己的親筆信到越南慰問。林蔚等人還帶來了服裝、書刊、藥品、文體用品,尤其一大批草綠色軍便裝、兩套白色運動衣。
之后,“臺灣當局”每月撥付60萬越幣,滯留越南的國民黨官兵每人每月可領到30元越幣,用于購買日常用品。
1950年底,蔣介石任命黃杰擔任“留越國軍管訓總處司令官”。在良好的管理下,富國島、金蘭灣秩序井然,甚至還修建了機場,開辦學校組建報社和粵劇團。
不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黨政領導人不斷向法國政府交涉,希望他們能夠交出這三萬多名滯留越南的國民黨殘軍。
另一邊的蔣介石聯合美國盟友,同樣向法國政府施壓,讓他們趕緊派船或飛機把滯留越南的國民黨軍運送到臺灣。
考慮到中國方面的態度,法國政府屢次拒絕遣送國民黨殘軍去臺灣。為此,有一萬多名國民黨官兵于1951年12月25日舉行大規模絕食抗議活動。
1952年初,堅持軟禁國民黨殘軍的法國塔西尼將軍病故,繼任的高級專員和法軍遠東總司令薩蘭將軍處事態度較為靈活。
他們二人希望尋找一個合適的方式與合適的國際機構出面辦理,避免法國政府決策前后矛盾。
“臺灣當局”不同意將此事交給國際機構辦理,主張由“臺灣當局”和法國直接協商。
1952年6月,“臺灣當局”成立“留越國軍處理小組”,由“國防部”次長徐培根上將主持。
法國方面當時的基本態度是:愿意放棄原定提交國際機構處理意見;首批遣送病患官兵,甄別合格人員,允許其自由選擇前往之地;首批遣送國民黨軍后,如不引起中國共產黨的激烈反應,則繼續辦理全體轉移;此事絕對保密,以防節外生枝。
由于當時抗美援朝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黨中央的重心已經放在朝鮮,給了“臺灣當局”可乘之機。
1953年2月,法國方面遣送第一批5000人前往臺灣,除病患之外,還允許搭載3000多名身體狀況良好的官兵。
此時“臺灣當局”卻另有想法,希望這三萬多名國民黨殘軍留在越南與法國軍隊合作,共同抗擊胡志明領導的越盟。
如果能導致反共國家和共產黨國家之間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更好,否則至少保留這臨近中國的一塊戰略基地,以圖日后國民黨“反攻大陸”。
可見,國民黨反動當局亡我之心不死。但這都是蔣介石的一廂情愿,困守于越南的國民黨殘軍還是希望盡早離開這個鬼地方。
從1953年2月開始至1953年6月,除千余人自愿留在越南之外,三萬多名國民黨官兵眷屬、平民分批抵達臺灣。
據不完全統計,三年半的囚徒生活,讓800多名國民黨殘軍客死異國他鄉,也有1000多名嬰兒在越南誕生。
他們的命運不能完全由自己決定,受到法國、臺灣、美國、中國大陸方面態度等多方面的影響。
這一特殊且復雜的歷史事件,折射出新中國成立后,法國對中國、美國以及對國共兩黨政策,還有新中國實力和國際地位以及臺灣經濟狀況、政治情況的真實寫照。
參考文獻:
[1]洪小夏.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殘軍從西南邊境撤逃國外研究——以滯越國民黨軍為中心的考察[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1,27(06):93-99.
[3]李誠.國民黨殘軍困留越南始末[J].共產黨員,2012(14):4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