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一·二八事變,又稱一·二八淞滬抗戰,日本稱上海事變或第一次上海事變、淞滬戰爭。是在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為了轉移國際視線,并圖謀侵占中國東部沿海富庶區域,而在1932年1月28日蓄意發動的侵略事件。
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軍第一遣外艦隊司令鹽澤幸一指揮海軍陸戰隊分三路突襲上海閘北,第十九路軍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指揮下奮起抵抗,給日軍以迎頭痛擊。日軍對我軍陣地及民宅、商店狂轟濫炸,發動了四次總攻,卻均遭敗績,蔣光鼐指揮軍隊在閘北、江灣、吳淞、曹家橋、瀏河、八字橋一帶展開了多次戰役,日軍先后四次更換主帥,死傷近萬人。
1932年2月14日,蔣介石命令由前首都警衛軍87、88師和教導總隊組成第五軍,以張治中為軍長增援十九路軍參戰。
1932年3月初,由于日軍偷襲瀏河登陸,中國軍隊被迫退守第二道防線。
1932年3月3日,日軍司令官根據其參謀總長的電示,發表停戰聲明。同日,國聯決議中日雙方下令停戰。24日,在英領署舉行正式停戰會議。5月5日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
歷史背景
- 策劃陰謀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占領了中國東北地區的大量土地,并試圖扶植前清朝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建立滿洲國。但此一行動剛開始就受到了以國際聯盟為代表的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于是日本決定在上海這一國際性的大都市制造事端以轉移國際視線,使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的侵略與控制行動能夠順利進行。
除日本關東軍的高級參謀、“九·一八”事變的策劃者之一的板垣征四郎大佐外,東京的昭和天皇的文官黨羽“十一人俱樂部”(成員包括木戶幸一、近衛文麿、牧野顯聲等),也參與了“一二八事變”的策劃。該組織主張日本在完成對中國東北的征服前,需有一個“思考間歇”期,以應付國內外的許多問題。為此在這期間,日本需要在上海發起一場“假戰爭”。
1932年1月5日,板垣征四郎從中國東北飛回東京,得到裕仁天皇破格接見,并向天皇和日軍參謀本部報告侵占東北的情況。隨后板垣參與制訂在上海發動戰爭的計劃,并從東京給日本駐上海公使館陸軍輔助武官田中隆吉少佐發了如下電報:“滿洲事變按預計發展,……請利用當前中日間緊張局面進行擬策劃之事變,使列強目光轉向上海。”
日僧事件
日本間諜川島芳子
上海的田中隆吉接電后,將2萬日元經費交給了日本女間諜川島芳子(即金碧輝),讓她具體策劃實施。
1932年1月18日下午,川島芳子唆使2名日本日蓮宗僧人與3名日本信徒到毗鄰上海公共租界東區(楊樹浦)的華界馬玉山路的三友實業社總廠去生事。日方5人在廠外觀看廠內工人義勇軍操練,并投擲石子挑釁,故意引發沖突。而之前川島芳子早已經雇傭打手扮成工人模樣混入人群,沖突中日方5人遭到不明人士攻擊,事后日本總領事館聲稱,日方有一人死亡,一人重傷,然而警察并未成功逮捕犯人,因此日本指控攻擊事件為中國人的工廠糾察隊所為。此即所謂“日僧事件”。
1月20日凌晨2時許,數十名日僑青年同志會成員趁夜放火焚燒了三友實業社,又砍死一名、砍傷兩名前來組織救火的工部局華人巡捕。當天下午,田中隆吉煽動1200名日本僑民在文監師路(塘沽路)日本居留民團集會,并沿北四川路游行,前往該路北端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要求日本海軍陸戰隊出面干涉。途中走到靠近虬江路時,開始騷亂,襲擊華人商店。
事件經過
事變爆發
蔣介石
1932年1月27日,村井向中國上海市當局發出最后通牒后,上海市長吳鐵城在南京國民政府和上海各界的要求下,乃于28日13時45分復文村井,全部接受日方提出的無理要求。
1月28日夜11時零5分,上海市公安局接到日方村井給吳鐵城和上海市公安局長的回信,對上海方面接受日方四項要求表示"滿意",卻又以保護僑民為由,要中國軍隊必須撤出閘北。吳鐵城接到該回信已經是11時25分。
夜11時30分,不等中方答復,日軍即向閘北中國駐軍發起攻擊,第十九路軍第78師156旅翁照垣部隨即起而抵抗(前來接防的憲兵第6團一部也一起奮而抵抗),淞滬戰爭爆發。
國軍駐防
區壽年
一·二八事變發生時,駐京滬地區的中國軍隊是第十九路軍。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與粵方進行談判,寧粵談判中粵系提出由粵籍人士陳銘樞擔任京滬衛戍司令長官,1931年9月30日蔣介石通電同意,陳銘樞麾下的第十九路軍遂由江西贛州(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停止“剿共”留駐在當地)調戍京滬地區,并于11月全部部署于京滬沿線。蔣光鼐任總指揮,蔡廷鍇任軍長,戴戟任京滬警備司令。
全軍下轄第60師,師長沈光漢,駐防蘇州、常州一線;第61師,師長毛維壽,駐防南京、鎮江一線;第78師,師長區壽年,駐防上海、吳淞、昆山、嘉定一線。全軍共3萬3千多人。
11月初,十九路軍衛戍京滬后,在上海人民堅決抗日行動的推動和影響下,抗日決心是堅定的。
1932年1月15日,十九路軍從各方情報中判斷出日軍發動侵略戰爭已經不可避免,為此開始進行應戰的軍事部署,而此時距日軍發動進攻的時間尚不足兩周。
1932年1月19日,蔣光鼐召集在滬十九路軍軍官開會,據蔡廷鍇回憶,會上決定應付時局的幾項方針:“一、最近敵人或有騷擾,我軍須無形的戒備。二、萬一有事發生,第一線兵力之配備若干,區壽年師最低限度死守五天。三、各防區趕緊構筑工事,后方各駐地亦須預選抵抗線。四、六十、六十一兩師增援時,須于戰斗開始后五日內到達上海附近。五、對上海租界決定態度。六、由明(廿)日起,各部官兵除因公外,一律不準在租界住宿。”十九路軍進入戰斗準備狀態。
1月23日,面對日方越來越嚴重的壓迫,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發表《告十九路軍全體官兵同志書》,宣示“要以偉大犧牲精神來戰勝一切”。同日,十九路軍發出關于作戰部署的密令,要求“我軍以守衛國土,克盡軍人天職之目的,應嚴密備戰。如日本軍隊確實向我駐地部隊攻擊時,應以全力撲滅之”。十九路軍做好了在淞滬地區抵御日軍入侵的準備。
1932年1月24日,蔡廷鍇等到達蘇州,又召集駐蘇部隊高級將領沈光漢等人舉行緊急會議,傳達和解釋了23日發出的密令,駐軍將領也一致擁護。但因國民政府力求妥協避免開戰的命令,蔣蔡等最后同意遵令撤出上海,并令駐閘北的守軍29日晨與憲兵第6團換防。因形勢緊張,第78師156旅旅長命令閘北守軍第6團繼續保持警惕。28日晚11時,戴戟也下令防止日軍趁中國換防之際占領閘北,命令各部進入陣地嚴密警戒。
張治中(右三)與蔡廷鍇(右四)及區壽年等會商防線分配問題
一次進攻
陳銘樞
1932年1月28日夜11時30分,鹽澤少將統率之日本海軍陸戰隊在北四川路西側突然向中國駐軍發動進攻,十九路軍156旅第6團(團長張君嵩),當即予敵猛烈還擊。此時,日軍以二十余輛鐵甲車為前導,分兵五路,從閘北各路口發動進攻。
第19路軍總部在接到關于日軍發動進攻的報告后,蔣光鼐、蔡廷鍇、戴戟星夜步行趕至真如車站,設立臨時指揮部,依照原定部署,命令后方部隊迅速向上海推進。
29日天亮以后,日軍在裝甲車的掩護下,連續發起猛攻,日機也由航空母艦“能登呂”號起飛,對閘北、南市一帶狂轟濫炸,戰火迅速漫延。守軍第156旅所部,頑強抗擊日軍的進攻,以集束手榴彈對付日軍的裝甲車,組織敢死隊以潛伏手段炸毀敵裝甲車,堅守每一陣地,并在炮火掩護下適時向敵實施反擊,打退日軍的連續進攻。據日軍自供:“戰斗極為激烈”,“市街到處起火,火焰漫天,戰場極為凄慘。”
上午10時左右,日機投擲炸彈,商務印書館總廠和東方圖書館被大火焚毀,包括眾多古籍善本在內的30多萬冊館藏圖書被付之一炬。日軍千余人在強大炮火和裝甲車掩護下,向寶山路、虬江路各路口猛烈沖擊,企圖占領上海火車北站。北站為上海陸上交通樞紐,其得失關系整個閘北的安危。29日下午2時,日軍趁北站火起向北站猛攻,我守軍憲兵一個連與日軍激戰1小時后退出北站。
29日17時,第156旅主力加入戰斗,進行反擊,奪回北站及天通庵車站,并乘勝追擊,一度攻占日軍上海陸戰隊司令部,迫使日軍退至北四川路以東、靶子路以南地區。日軍首次進攻以失敗而告結束。
日軍進攻受挫后,29日下午英、美國領事出面調停(上海市政府稱是日本領事請求,國聯報告書則稱系上海市長所請),中日兩軍達成了在29日夜20時停止戰斗的協定。十九路軍明知其為緩兵待援之計,只因本軍也需調整部署,同意停戰。同時十九路軍也加強部署,急令駐鎮江以東之第60師進駐南翔、真如一線,并將第61師調滬,駐滬之第78師全部投入前線,加強防御,嚴陣以待。
第一次增兵
日軍停戰后,竭力增兵。日本海軍省立即命令佐世保第二十六隊驅逐艦4艘,由巡洋艦“龍田號”統率,于1月30日抵達上海并于黃浦碼頭登陸,隨艦而來的包括佐世保第三特別陸戰隊士兵474人及大批軍火。
1月31日晨,日本航空母艦“加賀號”(26000噸)和“鳳翔號”(7470噸)搭載第一航空隊約30架飛機抵達上海,停泊于上海以東約130公里的馬鞍列島海面;下午4時,巡洋艦“那珂號”(5195噸)、“由良號”(5100噸)和“阿武隈號”(5100噸)3艘及水雷艦4艘抵滬,并載陸戰隊2000多人,分批登陸。
2月1日,日本郵輪“照國丸”載來橫須賀第一特別陸戰隊(525人)于上海匯山碼頭登陸。
2月2日,日本海軍中央部將長江一帶第一遣外艦隊之外的艦船,以“出云號”為旗艦(“出云號”2月6日抵達上海),由海軍中將野村吉三郎為司令官,組成第三艦隊,統一指揮投入戰斗。
一·二八事變爆發地點
日軍兵力增加后,于2月3日開始,再度向閘北、八字橋等地的中國守軍猛攻,仍被中國守軍擊退。
2月4日,日軍發動第一次總攻,戰火擴大到江灣、吳淞一線。激戰竟日,吳淞露天炮臺,雖被敵狂轟濫炸摧毀,但在中國守軍抵抗下,日軍始終不能登陸。當時調歸十九路軍156旅第4團指揮的第88師高射炮連擊落日機一架。此次總攻被粉碎后,鹽澤幸一被撤職調回本國。
接替鹽澤職務的是新組建的第三艦隊司令官野村吉三郎中將。野村到職后,日軍開始增援陸軍。早在上海局勢緊張時,日本就曾打算派遣陸軍,但是為海軍所拒絕。可隨著戰事不利,海軍不得不向陸軍求援。
日本內閣便決定正式派遣陸軍。由于上海戰況告急,決定派出上海派遣混成旅團(旅團長下元熊彌少將)與第九師團(師團長植田謙吉中將),并先行運送上海派遣混成旅團和獨立戰車第二中隊等部(此后稱混成第24旅團)。同時,日本海軍也增派橫須賀第2特別陸戰隊赴援上海。混成第24旅團于7日午后在吳淞登陸。至此,日本海陸空軍已增至萬人以上。2月8日拂曉,日軍混成第24旅分3路向張華浜、蘊藻浜、吳淞鎮進攻,均被我擊退。
第二次增兵
十九路軍將士在閘北頑強抵抗
2月8日,日軍在吳淞遭受重創的消息傳到東京后,根據日本天皇批準的敕令,日軍參謀總長載仁急令陸軍第九師團(師團長植田謙吉)火速增援上海。
2月13日午后,第九師團主力到達上海港,2月16日,該師團全體官兵于吳淞登陸完畢。由此,第九師團長植田中將接替了野村的統帥職務。此時,日本侵略軍海陸空兵力已達3萬余人,野炮六、七十門,飛機60余架,并有艦艇數十艘集中于吳淞口。
蔡、蔣接到植田的最后通牒后,下令前線部隊向日軍陣地猛烈開炮,作為對植田最后通牒的回答和警告。
2月20日晨,植田令日軍全線總攻,采取中央突破,兩翼卷擊的戰法,以第9師團主突江灣、廟行結合部,企圖北與久留米旅圍攻吳淞,南與陸戰隊合圍閘北。日軍先以大炮轟擊,繼之以步兵協同坦克部隊,分兩路進犯張華浜一線和楊樹浦一線,均被中國守軍擊退;閘北日軍千余人和坦克十余輛,因觸地雷,死傷枕藉。
2月21日,植田親自指揮步兵數千人,在飛機、大炮配合下,向中國守軍陣地沖擊,雙方傷亡均重,戰斗延至23日黎明,日軍試圖從江灣車站包抄江灣鎮,中國守軍英勇抗擊,多次沖鋒,生俘日軍空閑升少佐及士兵數百人,日軍不支始潰退。
廟行大捷
一·二八事變中備戰的中國軍隊
日本主力第9師團抵達上海后,準備對上海守軍發動第二次總攻。
其計劃是從閘北到吳淞實行全線攻擊,以牽制中國軍隊兵力,主力則集中指向江灣、廟行,企圖占領這兩個要點,實現“中間突破”,切斷第5軍和19路軍的聯系,然后各個擊破。
2月20日拂曉,日軍出動飛機十余架,不斷在廟行陣地上空往返偵察轟炸,海軍艦炮及陸軍重炮向廟行陣地猛烈轟擊。與此同時,日軍炮火猛烈轟擊蘊藻浜陣地,企圖強渡蘊藻浜,以策映廟行作戰。上午9是,日軍一部接近小場廟至麥家宅陣地前方,即對我軍陣地實行火力搜索。
中午,日軍3000人向我軍發起攻擊,防守麥家宅、竹園墩陣地的527團官兵奮起還擊,廟行戰役由此打響。經3小時的激戰,日軍傷亡累累,無力再戰,遂退回原有陣地。隨后日軍2000余人向小場廟、金家塘陣地進攻,523團官兵掩處于戰壕內,開展進展,擊退日軍。黃昏后,日軍步兵停止進攻,但海陸炮火繼續向我軍陣地轟擊,企圖摧毀我軍工事及有生力量,以便第二天繼續發動攻擊。
2月21日,日軍炮火繼續向廟行第五軍88師陣地進行狂轟濫炸。隨后,日軍步兵數千人向嚴家宅、廟行鎮之線發起進攻。待日軍接近后,523、524團官兵奮勇還擊,擊退日軍。隨后,大批敵軍以縱深配合,向廟行以南麥家宅、竹園墩、小場廟、嚴家宅之線不斷發動全線進攻,我523、524、527團與敵軍開展激戰,其中麥家宅、徐旭所在竹園墩前線戰斗尤為激烈。經一天的奮戰,暫退敵軍。
2月22日,日軍第九師團傾巢出動,進犯第五軍88師之廟行陣地,飛機轟炸竟日不停,數千發炮彈轟擊中國守軍陣地。
但在張治中親自指揮下,由孫元良旅、宋希濂旅和十九路軍61師的三面夾擊下,敵遭慘敗,廟行陣地終于轉危為安。日軍第九師團及久留米混成旅團之精銳,傷亡慘重。此即為“廟行大捷” 。此后數日,敵軍雖不斷轟擊和進攻,但均被守軍擊退。日軍遭受重創,由全線進攻轉為重點進攻,再由重點進攻被迫中止進攻。至25日,植田的總攻計劃也宣告破產。
第三次增兵
此時,日本海軍第三艦隊旗艦出云號,被十九路軍敢死隊潛水炸傷,日本國內震動;且因勞師動眾,戰事難以速決。
為此,23日,經日本內閣會議決定,火速派遣陸軍增援。于是參謀本部決定成立上海派遣軍司令部,由前田中內閣陸相白川義則大將接替植田,增派第十一師團(師團長厚東篤太郎中將)、第十四師團(師團長松木直亮中將)和飛機一百多架來華,以便在上海發動更大規模的進攻。
經過多次增兵,白川統率下的上海日軍兵力已達9萬余人、軍艦80艘、飛機300架,戰斗力驟增。
當時中國守軍總兵力不足5萬,裝備又差,而且經一月苦戰,傷亡比較嚴重,左側太倉瀏河地區江防薄弱。白川汲取前三任指揮官正面進攻失利的教訓,決定從翼側瀏河登陸,兩面夾擊淞滬守軍。
指揮第9師團等部正面進攻淞、滬,以第3艦隊護送第11師團駛入長江口,從瀏河口、楊林口、七丫口突然登陸,疾速包抄守軍后路。
3月1日,日軍在鬧北、江灣、廟行各方面都發動了進攻,用重炮、野炮、鋼炮以及飛機連續轟炸,步兵則乘勢進擊,白刃相搏,雙方傷亡均重;與此同時,白川密令第11師團,利用瀏河方面中國兵力單薄的弱點,在七丫口、楊林口、六濱口等地強行登陸,侵占瀏河。
瀏河的失陷,使中國軍隊側、后方均受嚴重威脅,于是,不得已于3月1日晚全軍退守第二道防線(即嘉定、黃渡之線)。2日日軍攻占上海。
3月3日,日軍占領真如、南翔后宣布停戰。
事件結果
1932年3月初,由于日軍偷襲瀏河登陸,中國軍隊被迫退守第二道防線。3月3日,日軍司令官根據其參謀總長的電示,發表停戰聲明。同日,國聯決議中日雙方下令停戰。24日,在英領署舉行正式停戰會議。
由此,《中日停戰協定》得以在5月5日予上海簽訂。
淞滬停戰協定的主要內容是:
第一條,中國及日本當局,既經下令停戰,茲雙方協定,自中華民國二十一年五月五日起,確定停戰.雙方軍隊盡其力之所及,在上海周圍,停止一切及各種敵對行為。關于停戰情形,遇有疑問發生時,由與會友邦代表查明之。
第二條,中國軍隊,在本協定所涉及區域內之常態恢復,未經決定辦法以前,留駐昆山、蘇州一線。
第三條,日本軍隊撤退至公共租界暨虹口方面之越界筑路區,一如中華民國二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事變之前。但鑒于須待容納之日本軍隊人數,有若干部隊,可暫時駐扎于上述區域之毗連地方。
第四條,為證明雙方之撤退起見,設立共同委員會,列入與會友邦代代為委員。該委員會并協助布置撤退之日本軍隊與接管之中國警察間移交事宜,以便日本軍隊撤退時,中國警察立即接管。
第五條,本協定自簽字之日起,發生效力。
“協定”之二、三、四條均有“附件”。“附件一”規定中國軍隊駐扎之具體地點;“附件二”規定日本軍隊駐扎和可以使用之地區;附件三”規定共同委員會之組成。
一·二八事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