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時節為每年的5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45度。立夏的來臨預示著季節的轉換,為古時按農歷劃分四季之夏季開始的日子。在古代,在立夏這一重要節日,民間有許多的風俗和禁忌,而且都有所不同,別有情趣。古有立夏詞句“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那么在我們大耒陽,立夏節氣喝立夏粥又是怎么的一回事呢?耒陽人的夏天,從一碗立夏粥開始!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立夏粥
立夏粥是湖南耒陽傳統的漢族小吃,屬于立夏節食品。此小吃是耒陽飲食一絕。耒陽人歷來重視農桑活動,對二十四個節氣特別敏感。每個節氣將臨,人們總愛通過一些祭祀形式個應節食品,直觀、形象地互相提醒不忘農事,不誤農時,從美食中共享生活的樂趣。比如立夏,正是插秧時節,農作辛苦,各家各戶就熬制立夏粥,以表達對豐收的美好祝愿。立夏粥是用大米作主料,伴以精肉、糯米丸子、粉絲、干筍、香椿、豬雜、紅棗、豌豆、豆芽、雞蛋等十幾種佐料熬制而成。起鍋后熱氣騰騰,香氣四溢。鄰里之間,互相贈送,一來展示自己的手藝,二來融洽感情。遺憾的是,立夏粥只有立夏時節才能吃到。要是耒陽人能夠把這道美味發揚光大,在每個節氣都做,甚至變成酒店的常用美食,一定大受歡迎的。
立夏粥
據史料記載,熬立夏粥的風俗是從明末清初開始在湖南耒陽興起的。熬立夏粥要在村頭街尾就地挖灶坑,安上大鐵鍋,點火熬粥,炊煙裊裊,這才能稱得上名副其實的野炊。
每年立夏這一天,村中各家各戶便早早忙碌起來。由各村德高望重的老人負責組織,大家分工合作,有人拿著笸籮或盆子到各家各戶去捻米,并由村中長者將這從百家取來的紅小豆、綠豆、小米、大米、花生、玉米渣、棗、葡萄干等十幾種雜糧放在一起拌勻,用清水淘凈后放在一口大柴鍋里,找好引柴,點火,慢慢熬。
有的人負責看鍋,用勺子不停的攪拌以免糊鍋;還有的人負責撿柴、燒火,一般柴火是就地取材,也有的是從家里抱來的。經過個把小時慢火細細的熬煮,掀開蓋子,粥香四溢,米的香味、棗的甜味、在加上槐樹花的清香,讓人聞了都垂涎三尺,所有人都禁不住要吃上一口。
這時,全村的男女老少全部都拿碗來自取,就連路過的游客都可參與進來。喝粥聲、嬉笑聲、孩子的打鬧聲充斥著整個村莊。最后剩下的粥,凡參加者均從各自家中拿來盆碗等各取些粥回家去喝。
立夏粥,在近幾年的演變中也不光只是喝粥了,還增添了其他的豆芽、雪豆和五花肉等。大家圍坐在一起聊家常、說笑,凡參與者必須喝一碗立夏粥,目的是圖個吉利祛病災,同時化解鄰里之間的矛盾。據老人說,凡在立夏這一天吃立夏粥,可保一年平平安安、無病無災,這雖是傳說,但也給老百姓的心理帶來一絲寄托。
立夏粥
立夏粥,有媽媽的味道!還傳遞滿滿的爰。以前在農村,家里人飽腹外,還要左鄰右舍送一碗,既比手藝高超,也包容著友情。家庭內外,到處洋溢著溫馨、友誼、和諧。不管它曾經有如何傳奇的故事,但今天 ,耒陽人心中,那碗立夏粥,是對家的思念,是最想念的味道,更是媽媽的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