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悅漢
日前中大舉辦健康校園論壇,它是按照世界衛生組織(世衛),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年制定全球標準,呼吁各界合作致力讓每所學校,都成為“健康促進學校”(Health Promoting School)。而我上網搜查香港在校青少年的身體及精神的有關數據和情況,實在令我感到擔憂。
由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及香港學校訓輔人員協會,在2022年6月至12月期間,對6間小學和4間中學參與研究,合共訪問了2,770名中小學生。發覺超過三成學生曾“狂打機”及長達5小時或以上。
根據受訪學生的作息及精神健康自我評估,數據反映整體學生的情緒狀態平均偏差,有49.1%學生有中度至非常嚴重程度的抑郁癥狀;53.3%學生有中度至非常嚴重程度的焦慮癥狀;62.8%學生承受中度至非常嚴重程度的壓力水平。縱觀三方面的情緒狀況,學生的情緒問題不論在抑郁、焦慮和壓力水平已達高比例。
另外,亦有一個學術機構對兒童心理健康的調查發現,27.3%小學生出現抑郁癥狀,7.8%出現焦慮癥狀,52%有心理壓力,快樂程度平均分6.59(滿分為10)。有學者認為,孩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狀況與自由游戲時間有密切關系,提醒家長勿過分著重子女學業而忽略他們的情緒,平時應多陪伴子女,并密切留意他們的行為是否和壓力及情緒有關。
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公報數據,由二○二○至二○二二年,全港中、小學向教育局匯報的學生懷疑自殺身亡個案數字分別為21、25及25宗,而二○二三年截至十月的數字為27宗,數字有上升的趨勢。
學生時代在大部分人心中是一生中最有趣、最難忘的時光;然而,對于香港的年輕一代和學生而言,他們寧可忘記這段人生經歷,因為香港有許多怪獸家長,尤其是中產家庭,恨不得將兒女放學后的時間,用各種補習和學習填滿,由各種課程補習至各項運動項目學習,因為他們都期望子女贏在起跑線。
龐愛蘭(注冊藥劑師兼任多項公職)作為世界衛生組織推動的健康促進學校咨詢委員會主席,她期望全港各大中小學,都建設一個有利健康的校園環境,并圍繞八個范疇去推動,包括政府政策和資源,學校政策和資源,學校管治和領導,學校與社區聯系,學校課程,學校社交情緒環境,學校環境,以及學校健康服務等。
人們常說青少年是明日之星,未來國家棟梁,希望大家看完這篇文章后,都開始給予青少年和學生們,多些關心和耐心,多些包容和啟發,請記住有“很多陽光快樂指數”可供參考,“揠苗助長”,只會適得其反。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于網絡,本文文字內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