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年會不能停》實在是太火了,討論熱度很高,各種“金句”在群里霸屏。這幾天終于抽空看了一看。
這部電影以戲謔的手法,集當今職場 “怪現狀”之大成:辦公室政治、拉山頭站隊、拍馬屁甩鍋、關系戶、形式主義、職場黑話...
辛辣而諷刺,真實而直白,我強烈懷疑編劇是不是在國央企打過工。
工作干得好不好不重要,站隊站得好最重要
電影中人分成兩派:以徐云峰為首的“改革派”,和以高銘(老板)為首的“保守派”。
徐云峰想要玩金融、玩資本,錢來得又快又多又容易;高銘一派則是傳統的做穩打穩扎做產品的思路。
兩派人激烈爭鋒,在裁員“廣進”計劃上,沖突達到了頂點。
前期徐云峰得勢,跟著他混的人,受賄賣工作、倒賣公司產品賺差價...損公肥私的勾當沒少干,在公司卻如魚得水。
只要大腿抱得好,升職加薪少不了;只要站隊站得好,吃肉喝湯少不了。
哪怕是一個酒囊飯袋,也能搖身一變,坐上高位,指點江山。
而兢兢業業的普通打工人,則干著最累的活、背著最黑的鍋,還要時刻擔心被裁。
真實不真實?諷刺不諷刺?
難怪網友評價:喜劇的內核是悲劇,但這部喜劇的內核,是我本人。
當個壞員工很難,當個壞領導很容易
員工是負責執行的,要做具體的工作,必須有點真本事,否則活兒干不好,很容易被看出來,是混不下去的。
領導是負責管理的,把工作分配下去就可以,只要懂得”管理的藝術“。
最后活兒沒干好,也有地方可以甩鍋。
那么,什么是”管理的藝術“?
第一"要給下面的人留空間"。話不要說得太明白,廢話文學一頓輸出,讓下屬使勁揣摩。
這樣后期工作沒做好,可以說是下屬沒有準確領會領導意圖;工作做得好,便可以說是自己領導有方。
既可以完美掩飾自己”啥都不懂“的事實,也留下了充分的甩鍋、搶功的空間。
比如:”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找到關鍵的問題。情況具體是怎么樣的,還要看具體的情況。”...
第二“要展示親和力”,包括但不限于稱兄道弟、不要錢的商業夸夸、畫大餅,等等,讓下屬心甘情愿為你賣命。
第三“鼓勵大家相互批評”,挑起員工之間的內斗、玩制衡,這樣自己作為唯一有裁定權的一方,才可以坐山觀虎斗,坐收漁翁之利。
所以你會看到,在一些企業,一個人做事,五個人管理,十個人審批。
干事的人每天坐著最繁重、要求最苛刻的工作,還要應付上面七嘴八舌的意見,疲于奔命。
而管理、審批的人,只需要玩玩權術、對著干活的人指指點點,就可以穩坐釣魚臺。
最后,真正干事的人,裁掉就出事,“裁員裁到大動脈“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臃腫機構的管理崗,拿著比員工高數倍、數十倍的收入,裁掉他們也未必對企業造成什么影響,反而效率大大提高、企業輕盈高效、競爭力max.
想想航天六院的張小平,我國登月工程的靈魂人物,幾十年只是一個年薪12萬元的普通研究員,跳槽之后一個月內接連兩次衛星發射失敗;
想想不久前阿里云裁員大量“工作量不飽和”的老員工,導致出現雙十一淘寶、閑魚多款app服務器宕機的重大事故。
只要有背景,別人就只能仰望你的背影
主人公胡建林被誤調至集團總部后,以訛傳訛被誤認為“大有來頭”,
爆笑名場面:與董事長簡單的敘舊,借著車燈一打,映在毛玻璃上的,是董事長撫摸胡建林頭發的場景。
自此“胡建林是董事長私生子“的謠言再也收不住了,領導前倨后恭,同事稱兄道弟。
一個從未做過hr的普通工人,自此在升職加薪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電影有多荒誕,現實就有多諷刺。
我們總想著有能力、肯努力、做出成績,就能被看見,得到屬于自己的機會;
最后卻發現,能力、努力、業績都不重要,有個好爹,比什么都重要。
電影終究是電影,照例留了個光明的尾巴。
主人公胡建林借年會揭露了徐云峰一黨損公肥私的勾當,吐露了打工人的委屈與心聲,并得到了董事長的支持。
壞人得到了應有的懲罰,兢兢業業的普通打工人晉級了,憋屈的外包員工轉正了。
現實生活中,卻恐怕不會有董事長這樣的“青天大老爺”,打工人的心聲,也不會這么容易被看見。
不得不說,現在的職場環境,實在是太惡劣了。
沒有人再將注意力放在如何跑贏市場和競爭對手,而將大量的精力,消耗在內部的撕咬、搏斗、表演...上,
無論國央企、民企大廠...皆是如此。
日復一日地卷,一日卷過一日。
所以,看完這部結局還算“正能量”的電影,我今天竟再也寫不出什么正能量的話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