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婧團隊的編劇導午時發來了我那一期節目的文字版,也就是說,是莊婧與我聊天的文字記錄。他說,節目已處在備播狀態,讓我看看有什么問題。
我看了,蠻好,甚至多少有點意外,我竟說了這么關于古典音樂的話題:貝多芬、馬勒與肖斯塔科維奇,當時說時,我是不加思索的,一味的任性之滔滔。通過記錄下的文字看,好像還有點意思。
難怪節目的總導演此前曾告訴我說,尤其是您說貝多芬的那一段,很好,沒人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可能會引起爭議。當時我還在想,我究竟說什么了?不就隨口地說了一句話嗎?
一見文字記錄,才知我一口氣說的其實蠻多的。看著,自己都亦覺說的好。只可惜的是,貝多芬批判更深在的原因沒法一一道出,我是讓它也披上了一層外衣瞞天過海地道及的。
剛才又讀了一遍文字版,發現有一處可能有誤。我忘了當年《活著》在京城內部放的唯一的那場,為此我召喚來了在京的幾乎所有有點名氣的作家、批評家,都有誰了?因為這是我的圈子。我在視頻中提及了莫言、震云也來了,可仔細一想,他們來了嗎?當時一堆人,我都忘了都來誰了。
在那個年代,能提前且內部看到張藝謀電影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榮譽,甚至是"身份"的象征。彼時,張藝謀之電影每部都能給人以意外和驚喜,況且,那時他還有兩部剛出籠便被關進黑屋的作品(《菊豆》與《大紅燈籠高高掛》。乃是鄧公南巡之后,重提改開,才使得此兩片作為對外再度開放的信號而由此"獲釋"),因此,藝謀幾乎每一次拍電影的動作都是地下新聞,而那時的他,則始終秉持"真人不露相"的原則,躲著人群,躲著媒體,一心只拍自己心儀的電影。
我萬萬沒想到電影《活著》竟成第五代電影的最后絕響!
估計傍晚時分,關于我的那一期《100個讀書人的家》(40多分鐘)就會在騰訊新聞播出了,再隨后,會有什么反應?一切皆是末知的。編導們總在寬慰我,說,王老師,您的這一期真的很好,放心!
好吧,希望沒辜負,希望有個好的反響,更希望它為我做事能攜來一些便利,因為我知道,此前的前三期流量熱度已達7000萬。
這是第一次,我在自己家,面對鏡頭,侃侃而談我自己的個人喜好,可惜聊讀書和戲劇的部分少了,顯然,莊婧們認為我說古典音樂之部分更精采。
好吧,期待觀者反應與回饋。
2024年4月24日手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