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南京之行可以說是專為南京博物院而來,南京的行程從南京博物院開始是不會錯的。提起南京博物院,不少人會驚嘆這座博物館內數量眾多且價值珍貴的文物。
1933年,蔡元培先生等人共同倡議建立的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也就是南京博物院的前身。1950年,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更名為國立南京博物院。至2023年南京博物院已走過90載春秋,呈現“一院六館六所”的格局。
進入博物院先在前臺租語音講解器,并不是每一件文物都有講解,看到有喇叭圖案標識的,靠近點語音講解器就能自動跟蹤所處位置文物,播放文物講解內容,方便好用。這個語音講解器只能講解普通展廳的展品,每一個特展展廳外面都有針對特展的語音講解器,要另外租借(免費)。
我們的參觀從(特展館3樓11、12號展廳)的南京博物院誕辰九十周年的院慶的特展:“玉潤中華——中國玉器的萬年史詩圖卷特展”開始。
特展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考古出土、傳世館藏頂級玉器藝術品,約600余件(組),琳瑯美玉跨越時空盛大齊聚,打造一場極致的玉器盛宴。
世界上從來沒有哪個民族像華夏民族這樣對玉器有著如此執著的偏愛,源遠流長的中華玉文明,歷經數千年的沉淀與洗禮,伴隨著中華文明起源、發展、壯大,匯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情感,承載著區別于世界其他文明的重要特質。
玉,石之美者,凝結天地精華靈氣,晶瑩細膩,溫潤柔美。從“玉器”到“玉文化”再到“玉文明”,“玉”早已深深植入中國人的生活、認知和信仰,已經綿延近萬年。
特展共分為三章:“玉生華夏”、“玉成中國”、“玉美神州”。
第一章“玉生華夏”
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代表小南山文化的古老玉玦。在新石器時代早期,被稱為“中華玉文化的搖籃”的百米小山,藏著中華文明發展史的“秘密”。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興隆洼文化玉人面和玦。玉人面正面磨刻出月牙形雙眼,嘴部鑲嵌貝殼表示牙齒,是史前信仰的實物反映。興隆洼發現多例眼眶中放入玉玦,這種“以玉飾目”的做法,在賈湖遺址也有發現,這或許與早期巫術有關。
古老的玦呈環形、有缺口,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玉器類型之一,成為中華民族萬年用玉的曙光之作。
良渚文化晚期的刻符璧,極少良渚文化晚期的璧會刻有圖像符號,它們可能是文字的雛形,也可能與良渚先民的信仰有關。
大汶口文化的項飾,出土時位于墓主頸項,大璜置于胸前,左右由大到小軸對稱式依次環繞環、璜、玉飾,整體組合錯落有致,其中璜具有良渚文化玉器的風格,大小環具有大汶口文化玉器的特征,這組玉項飾堪稱史前玉器的杰作。
凌家灘文化玉鷹、玦,鷹身上飾有八角形紋,這在長江流域和海岱地區常見。玉鷹出土時,翅尖獸首的正下方出土兩件玦,恰好證明翅尖獸首鼻尖處穿孔的功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