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經一場場細雨的滋潤,萬物煥發了青春,終于迎來了枝繁葉茂的初夏。
舊時,人們就開始用不同的方式來迎夏。江浙滬地區,立夏時節,除了有吃“立夏蛋”、“掛蛋斗蛋”的習俗,烏黑油亮、清香可口的烏米飯也開始出現在家家戶戶的飯桌上。
老一輩常說:吃了烏米飯,整個夏天便可以防蚊蟲叮咬。和“立夏蛋”一樣,這碗烏米飯也被叫做“立夏飯”,都代表了大家對安然度夏的美好期盼。
說到烏米飯,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其實是一種在江南地區很流行的小吃,除了江浙滬地區立夏時節食用,福建三明大田地區清明時節吃的“烏稔飯”,以及畬族“三月三”的“烏飯節”所食用的米飯都是烏米飯。
烏米飯,又叫青精飯,它由南燭葉制作而成,自古以來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留下了諸多文字記錄。
南燭葉沒有特別顯著的可以辨識的特征,葉形不一,有的橢圓形,有的披針形;顏色多樣,有的紅,有的綠,有的黃;聞其葉有淡淡果香。
南朝梁代藥物學家陶弘景,在其道家著作《登真隱訣》中就介紹了“青精飯”的做法:“以南燭草木煮汁漬米為之”。《荊楚歲時記》中曾這樣描述烏米飯:“寒食取楊桐葉(南燭葉)染飯,其色青而有光”。唐人陳藏器的《本草拾遺》中也記載了“青精飯”的制法:“取南燭莖葉搗碎,漬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曝,米粒緊小,黑如瑩珠,袋盛可以適遠方也”。南宋林洪所著《山家清供》中,更為細節的描述了做法:“南燭木,即青精也。取枝、葉,搗汁,浸上白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時,蒸飯、曝干,堅而碧色,收貯。如用時,先用滾水,量以米數,煮一滾,即成飯矣”。
“青精飯”好吃,從唐代開始,許多人都將其看作養生的佳品,杜甫曾在《贈李白》中寫道:“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陸龜蒙寫有“烏飯新炊芼臛香,道家齋日以為常”。記錄了烏米飯作為道家吃食的存在。而五代時期的本草書《日華子本草》和宋朝蘇頌的《圖經本草一木部下品一南燭》以及明代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疏》都詳細記錄了南燭葉的藥用功效。
烏米飯,雖然名字里帶個“烏”,看起來烏黑油亮,但其實細看就能發現它并不是黑色的,其實是青的發黑,之所以能將米染成青色,源于南燭樹葉里的花青素,“其色青而有光”,所以烏米飯又叫做“青精飯”。
烏米飯光亮黝黑,味道清香。不僅可以單吃,還可以拌上蜂蜜白糖,或加點香菇肉末筍丁,甜的咸的各有風味。《舌尖上的中國2》、《風味人間》等紀錄片都介紹過其做法。
將南燭樹的鮮嫩枝葉捶碎、揉爛,用紗布過濾出汁液,再倒入淘凈的糯米,浸泡半日或一夜,讓糯米完全吸收青精汁液的濃度,最后糯米濾水后入籠蒸透。圓潤飽滿的糯米,烏黑透亮,入口清香,滋味微甜,獨屬于初夏的味道。
立夏將至,準備好青精葉,泡上糯米,蒸上一鍋清香誘人的烏米飯,保佑經受“疰夏”的考驗,快樂夏天!
食材
南燭葉100g、清水400g
(取南燭葉汁300g)
糯米300g、紅棗適量
步驟
新鮮南燭葉挑揀嫩葉,綠色紅色都可以。
用流水清洗干凈。
把清洗干凈的南燭葉倒進破壁機里,倒入適量比例的清水。
南燭葉和水的比例1:5左右,這樣出的汁水濃度剛好,色澤和味道都適中。
打成汁。
打好的汁水看起來很多葉渣,顏色也不好看。
將汁水過濾出來,顏色是褐綠色的。
放久了下半部分會有深綠色的沉淀,用時須攪拌均勻。
多出來的汁水裝進瓶子里,可以放入冰箱保存,可以隨時取用。
糯米清洗干凈,不用浸泡。
糯米飯和南燭葉汁水比例1:1。
取適量的汁水,倒入清洗干凈的糯米。
浸泡8小時以上,讓米飯充分吸收南燭葉的汁水。
浸泡的時間越長,整出來的烏米飯就越黑,浸泡的時候最好放在冰箱冷藏浸泡,以免室溫高導致大米發酵變質。
浸泡后的糯米完全吸收了南燭葉汁水的顏色,變得有些發黑發黃。
將糯米放入鍋中。
放上紅棗。
鍋中水開后蒸20分鐘燜10分鐘即可。
開蓋,香氣撲鼻。
青的發黑。
趁熱盛一碗烏米飯,烏黑發紅、油光锃亮,粒粒分明。
烏米飯在白色的瓷碗中,米飯黝黑發亮,黑白相稱,紅棗點綴,看著就有食欲。
不僅可以單吃,還可以拌上蜂蜜白糖,或加點香菇肉末筍丁,甜的咸的各有風味。
入口不僅有糯米的清甜,還有獨屬于南燭葉的清香,是初夏的味道。
吃了烏米飯,夏天不被蚊子咬。
春季已逝,盛夏將至,感謝時節的饋贈,讓我們能夠擁有更多美食的快樂。
快來嘗嘗這碗“立夏飯”吧~
圖文:呵呵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