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5
08
丨 閱 讀創 造 生 活 丨
你習慣在哪里讀書?
在地鐵,在路邊,在家里,在公園,還是在圖書館?
背靠書屋,面朝大海,天高云淡,渚清沙白……《我在島嶼讀書》這檔外景紀實類讀書節目的出現,把人們拉到了愜意又輕松的氛圍之中。
提起“島嶼”,總是能自然地和慢生活相聯結。相比其他綜藝,《我在島嶼讀書》的呈現更加安靜且自在。
跟隨余華、蘇童、西川的腳步,前往海南分界洲島,沒有日常瑣碎,只有老友、好書和風景,只需面對天地,面對自己。
看到一群與書為伴的作家相談甚歡,各自談論閱讀、寫作的體會,分享著他們的讀書經驗。這對于文學愛好者來說,是非常寶貴的財富。
在讀者的期盼下,《我在島嶼讀書》同名紙書這回終于來了!
本書脫胎自同名綜藝,共分12章。將單季播放破2億,豆瓣評分9.1,入圍“白玉蘭”獎的《我在島嶼讀書》用一本書完整重現。
自“島嶼”的文學盛宴而來,回歸文字的沉靜與激揚。
除了保留美景與詩意之外,將話題提煉和梳理,回歸閱讀本身。
在書中,作家的話,作家的書,海島的風,桌邊的茶……在朗朗笑聲與突然的唏噓中,靜靜地躺在書頁里,記錄著、鼓動著、還原著作家與文字最本真的力量。
隨書贈送同款節目薦書單,將作家們傾情分享的私人書單化為實體。隨著作家們有質感、有深度的交談,或許能激起你想要讀某本書的沖動。
讓“會讀書”的作家余華、蘇童、詩人西川,教“愛讀書”的你如何挑書、怎樣讀書。
是作家也是讀者,文學名家更懂你!
翻開這本書才知道,原來作家們讀書的興奮勁兒和你我一樣。
蘇童披著棉被在水房看完了《麥田里的守望者》。余華說讀《浮士德》時擔心快讀完,所以希望讀得慢一點。西川則說正因為讀不懂內容,才激發了自己對文學的好奇與興致。
他們的讀書狀態簡直像極了曾經熬夜追小說的我們,就連讀不懂書的情況也一樣。
蘇童用六十年才發現《白鯨》的好,余華說自己到三十五歲才遇見魯迅,祝勇和葉兆言也坦言看不進去《三體》。
他們知道年輕人很容易因為一句文案而看一本書,也認可閱讀本身沒有什么貴賤之分。學生時代讀言情小說,傷痛文學沒什么可丟臉的。
回想小時候我們沒覺得老師推薦的書有多好,也想不明白魯迅的作品到底好在哪里。直到長大后才發現魯迅筆下那脫不下長衫的孔乙己依舊存在。
經典作品的光輝是不會被歲月磨滅的,它只會隨著時間煥發出更大的光輝。
正如蘇童所說:“好多經典,你年輕時讀跟現在讀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就是經典的意義,能拒絕它一次,不能拒絕它第二次。二十歲的時候拒絕了它,但是你在五十歲的時候肯定接受它,贊美它。”
余華在書中講到:“和一本書的相遇,有時候也是一種緣分。”
《我在島嶼讀書》這本書幫你擺脫讀不懂書的內耗。每個人都不必急切地在書里讀到什么,收獲什么。沒有共鳴也沒關系,可能只是你與書的緣分還沒到。
在生命中的某一時刻,我們終會和一本書相遇。
文壇老友記上線,與作家們的有趣靈魂相遇!
《我在島嶼讀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書中收錄了118幅原節目中的畫面和48幅珍貴的歷史照片,其中包含作家的手稿、信件。
既生動還原了海島的自然之美,又富有濃厚的文學趣味。
名家們共赴海島回味文壇往事,向讀者們娓娓道來一個個與書相關的故事。
他們追憶老照片里的青蔥歲月,講述自己如何與《收獲》雜志結緣,袒露首度發表作品時的心境,談及他們對經典作品、類型文學的看法。
在交談之中金句頻出,彰顯作家們的通透與智慧。
閱讀不是為了馬上就讓你學會什么,馬上讓你掌握什么,當你在閱讀到一部作品的時候,你已經完全忘記自己存在了,這個時候的那種樂趣比你生活中的樂趣更吸引人。——余華
如果你一生讀了好多書,你老了不會后悔,因為你的記憶比別人多,你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也比別人豐富一點,甚至可能深刻一點,復雜一點。——蘇童
閱讀能夠讓你跨越范圍,跨越邊界,使你跟一個遠方的人或者跟古代的人,甚至可以跟未來的人形成一個對話關系,這對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西川
翻開這本書,我們不再與作家們遙相神交,而是真正結識到他們的有趣靈魂。
蘇童被余華當面吐槽寫的信最無聊。他們互相爭論到底誰先開創《收獲》雜志的先例。甚至直接貼臉開大,道出對方不會用電腦改字體、認錯人的糗事。
網友直呼:“終于有一本書能把這些文壇老友聚在一起聊文學了。聽余華、蘇童、西川他們打趣斗嘴,有意思極了!”
書里有故事,書外有人生。聽作家講故事,圍爐話人生。在作家余華、蘇童、詩人西川的帶領下共赴一座座“精神島嶼”,尋找如何閱讀、怎樣閱讀的答案。
愿你在某個面對自己的時分,拾起這本書,隨意翻到某一頁,能夠被一句話、一幅圖、一個場景嵌入、擊中,得到一點收獲,重新認識并理解生活與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