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成都平原的母親河——岷江,正在面臨一個空前嚴峻的問題。
有專家提出,經過科學預測——
到2035年,岷江可能會出現嚴重的缺水問題,成都平原經濟區供水缺口約27億立方米/年,超過整個成都一年用水量的一半,更嚴重的話,可能會出現“水荒”。
對于一座超大型城市而言,“缺水”帶來的后果,簡直難以想象。
有人說,四川不是“千河之省”嗎?按理說,水資源總量應該相對豐富,怎么還會缺水呢?
我們一起來看。
千河之省
為何會缺水?
發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是四川盆地腹地最主要的水源。
因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創造了無壩引水的工程奇跡,潤澤了成都平原上千年,但這個超級水利大工程,怎么如今就不奏效了呢?
一方面,是水資源分布不均。
盡管四川水資源極為豐富,人均水資源量高于全國,看上去似乎并不缺水。
但是從全年來看,70%左右的降水量集中在5-10月,容易形成季節性缺水;
甘孜、阿壩等地人均年水資源擁有量高達4萬-7萬立方米,而人口耕地集中的四川盆地腹地卻不足1000立方米。
而按照國際標準,人均少于1700立方米都屬于缺水區。早在2010年,成都就被列入全國420個缺水城市行列之一。
四川各市(州)2020年水資源量
圖據四川水利廳官網
四川盆地腹地生產總值約占全省的80%,水資源量卻僅占全省的20%,因為水資源時空分布與經濟發展布局不相匹配,加劇了用水矛盾。
另外背后更重要的原因,是急速的人口增長。
在水資源有限的成都平原核心區,迎來的是不斷膨脹的用水需求。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報告顯示,成都市從2010年的1405萬人口,到2021年的2126萬,一輪的時間增加了721萬的人口。
據預測,到2035年,成都市的人口規??赡軙_到2800萬,甚至3000萬。
僅從五大經濟區看,成都平原經濟區常住人口就為4193.5萬人,是其他四大經濟區的一半,全省占比高達50.12%。
這十年間,全省人口進一步向首位城市成都聚集。數據顯示,人口向中心城區聚集的趨勢極為明顯。
因為人口急速增長,“用水”背后的意義也在發生改變,在以前,大多說的用水是指農業灌溉用水,但現在則完全不一樣,城鄉、工業、生態都需要用水,并且用水需求量非常大。
尤其是以都江堰灌區為主的成都平原經濟區,作為四川人口和經濟發展的主要集中區,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目前成都從都江堰水利工程每年的取水量約有100億方,已占據岷江總水量的70%,基本達到可取水的極限值。
伴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不斷深入,成都平原經濟區人口和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用水”形勢將會更加嚴峻。
是的,開辟新水源已經迫在眉睫,為了解決這個巨大難題,一個被稱為四川的“一號工程”應運而生。
四川又一個世紀水利工程
即將誕生
這個終極方案就是——引大濟岷工程。
引大濟岷,顧名思義,就是就是引大渡河之水入岷江。
以大渡河為集中水源,該工程引水線路總長304千米,取水口設計引水流量141立方米/秒,年均引水量27億立方米至都江堰供水區。
這個超級大工程規劃總投資約680億元,總工期96月,也就是整整8年。
建成后將滿足成德眉資、綿陽、遂寧、內江7市40個縣(市、區)供水,受益灌面1400萬畝,供水區人口約3500萬。
該項目被稱為“四川一號工程”,也被一些人認為是“21世紀的都江堰”。這意味著,以后的成都平原,將擁有岷江、大渡河兩大水系的水資源保障。
甘孜州康定市若吉村的大渡河段
為什么最后會選擇大渡河?
首先,大渡河水量充足。
整個大渡河年均徑流量超過400億立方米,完全有“接濟”岷江的條件。
并且引水對于大渡河自身也是有益的,往年這里因為水量較大,常引發下游水患。
每年夏季,位于三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處的樂山常遭遇洪峰襲擾,其中大渡河就是重要的洪水來源,引走部分水流也有助于防洪。
其次,海拔落差足夠大,可行性強。
據了解,引大濟岷工程總體布置方案確定的取水口海拔高程超過1000米,引水線路末端海拔高程只有600米左右,落差足夠大,完全可以實現自流引水。
大渡河石棉安順場段
大渡河水來到成都后,也可充分利用現有的都江堰水網體系,無需要再建新的配套工程。
最后,是工程帶來的未來效益。
目前,都江堰灌區還在進一步擴大,待二期工程建成后,都江堰灌區實灌面積將達到約1500萬畝,引大濟岷工程的經濟社會效益十分可觀。
由于工程在汛期削峰囤水,不需修建配套渠道,全自流引水且以隧洞為主,建成之后,預估年均供水經濟效益約60億元,造價較低、產出較高、效益較好,對于未來城市發展而言,可持續性也更強。
最后不妨再來看看岷江的“鄰居”,沱江本身還要依靠岷江的水補充,屬于“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涪江水位比岷江低,而且水量不大,引水給岷江不太現實;青衣江的位置也比岷江低。
綜合對比,大渡河盡管被崇山阻隔,但因為各方面條件優秀,成為給岷江引流最理想的選擇。
其實,引大濟岷工程不僅工期漫長,從提出到不斷實驗、測算、優化,最后敲定方案,同樣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早在上個世紀,就有相關專家提出引大濟岷工程,但由于這條線路的地質條件復雜,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頻發,加之投資額巨大,技術尚未成熟,只能擱淺。
幸運的是,經過幾代水利人不斷的努力,引大濟岷工程終于迎來了突破。
在水利部水規總院等專家的多次論證之下,工程均未突破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指標,并且與國土空間規劃、生態保護紅線進行了充分銜接,風險性大大降低,操作性不斷提高。
是的,兩千年前,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筑了都江堰,造就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
兩千年后,一個新的世紀水利工程正在開啟,將延續天府之國的富足與安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