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開國功臣張良,是公認的聰明人。至少他在名權力的旋渦中表現出了極大的智慧,落了一個功成身退的瀟灑名。李白寫俠客,“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似乎用在張良身上也不過分。
張良的訣竅也很簡單,那就是陶淵明那種對名權力的淡如菊,菊雖淡,畢竟是有點味道的。陶淵明詩文皆淡,但反復述說,意思中也多少有失望與抱怨。說透了,陶淵明是進而不能則退。
張良可以不一樣,他在劉邦那里,別的不說,官位名利進到頂層也很容易,但他卻能恬然而退。這就不是淡如菊了,簡直認為那玩意兒屁也不算。
張良原本是韓王的人,大家共同創業攻秦時,他遇上了劉邦,兩人一談,張良高興異常,因為劉邦聞一知十,是少有的能聽懂他的話的人。
于是,張良跟著劉邦戰武關,進灞上,入咸陽。
鴻門宴后,張良去找韓王復命,半路聽說項羽殺了韓王,一轉身,又找劉邦去了。
劉邦很喜歡張良,可能是因為張良的性格。這人長得有點像現在的小鮮肉,司馬遷說看他的畫像,面貌美如婦人。
劉邦不喜歡這樣貌的人,對于儒生之類的小白臉,他一見就頭疼,連說滾滾滾。
劉邦喜歡不拘一格的人。酈食其雖然是儒生,但他不拘一格,不拘泥于小節,性子奔放,膽子很大,所以劉邦就很喜歡。
張良面貌雖柔,性格卻不弱,至少膽子大。他曾在韓國滅亡之后,打造一把大鐵椎,竟然去刺殺出巡的秦始皇,一椎打中了副駕駛,雖沒成功,卻也全身而退。
他出主意也不拘一格,所謂的奇計百出。那都是不按正常邏輯思維來的計,換句話說,很多時候這些計謀都不光明正大,但計謀要的是有效與否,光明黑暗那無所謂。
這點劉邦也喜歡。
舉個例子,就可以看出張良思維的獨特。
漢開國之后,論功行賞是必然的,但這事兒很久確定不下來。因為意見很多,就像《亮劍》中的李云龍、丁偉、孔捷為了少將、中將軍銜不滿意而搗蛋一樣。
某天,洛陽宮中的沙地上,一堆將領坐著吹牛,大抵說一些他們當年在晉西北如何,在東北如何的事情。
劉邦遠遠望見,問身旁的張良,這些人在聊什么呢?
張良說:“他們在謀劃造反!”
劉邦嚇了一跳,說怎么可能呢?
張良說,陛下是平民起家,靠這些人得了天下,但封賞的就是自己的老朋友老兄弟蕭何、曹參之類,那些有仇怨的都殺了。如今論功行賞,這些人心驚膽戰,怕封不了,又怕從前得罪過你被你干掉,所以相聚謀反。
劉邦馬上明白了張良的意思,問怎么辦。
張良說,好辦,陛下平生最恨誰?而且大家都知道你討厭這人。
劉邦說,當然最恨雍齒,作為故交,卻反復背叛,又讓我吃了好多敗仗,遺羞人間。我好幾次想殺他,他功勞又大,只好忍了。
張良說,這就好辦,立即封賞雍齒。
劉邦照辦,事情進行得特別順利。
這個故事不但說明張良思維奇特,而且更說明張良處事的一個特點——為了目的,可以忍心中不忿。說好聽點,就是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這很對劉邦的口味,劉邦就是靠營銷騙人起家的,反正不走尋常路。同時,經常得忍常人所不能忍。
由此也可以看出,劉邦和張良的君臣關系也很好,很像朋友,至少相互都說真話。劉邦領導著那么一大班子虎狼之輩,很多時候說不了真話,至少得表現得虛懷若谷。但他想也不想就對張良說自己恨誰,表現得很小氣。
這說明他把張良當朋友,可以坦蕩地說無恥話,或者暴露缺點。雖然他本身厚臉皮,但厚臉皮的話也不是對誰都可以說的。
劉邦曾表示過要張良輔國擔大任。張良連說不行,他說自己危難之中出出計謀是可以的,但治國時,那都上不了臺面。
這是謙讓,也是清晰地自我認知,更重要的是,這是保命神招。張良也許特別熟悉范蠡文種的故事。
歷史上厚臉皮沒良心的帝王多的是,有些純粹不講道理。
范蠡文種二人一文一武,幫越王勾踐復仇滅吳,事成之后,范蠡對文種說,哥們,跑吧,越王勾踐那長相不好,脖子長,嘴巴尖,長得一個鳥樣,一看就不是個能一起享受成功的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扯呼!
文種還抱著某種希望。
結果越王勾踐找到他說,先生教我七種方法滅吳,寡人用了三種就滅了吳,剩下四種,先生到陰間去試試吧。
這簡直混賬,臉皮比劉邦還要厚幾百米。
人處在某一個位置時,心理都會發生變化。一起長大的哥們兒,如果成了名人,或者大領導,再見面,低位者不免自慚形穢略顯卑微,因為不合時宜,你再跟他肆無忌憚地說你們小時候撒尿活泥巴玩或者一起干壞事的話,人家難免對你忌恨。
而文種出的主意,有些很不道德,非常不光彩。
越王勾踐吃粑粑喝尿尿臥薪嘗膽幾十年,所經歷的屈辱常人無法想象,心理難免更加變態。位置一變,又生恐懼之心,只好如此處置文種。
或者,這寶貝先生萬一去教別人找我復仇怎么辦呢?
張良的考慮,這些點大抵都有吧。
所以,西漢開國之后,張良基本閉門不出,對外宣稱,身體多病,另加學道,不吃五谷。
一年多沒邁出過大門。
但這中間也發生了奇怪的變化。
西漢朝中的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至少分為兩派,雖然他們看起來是一派。
對壘的兩人,是夫妻。即劉邦與呂后。
劉邦最初創業時,從拉桿子上山開始,呂后就是他的幫手,那時候,他們就是一派。
但后來呂后變了。
變化應改出現在她從項羽的囚牢里放出來之后。或者,在被囚禁期間,她已經在謀劃了。
這應該也是看透了。
其過程大概可以這么總結,還是妙齡少女的呂雉被父親安排嫁給了四十歲左右的劉邦,回家即幫劉邦帶私生子,后來自己生了孩子。家里的活她干,因為劉邦整天不著家。
劉邦拉桿子上山,她幫忙演戲,招攬人入伙。
劉邦離家反秦,她守家。
好不容易要相見了,運氣不好,被項羽抓了,一關兩年。回去之后,發現劉邦身旁全是美女狐貍。
所以呂后心理出現變化,也是人之常情。她大概看到,只有自己把握權力,自己才能享受最大的利益,其他的都是幻影。
那么,她從那時開始謀劃,是極有可能的。
雖然史書沒細節,但從結果上看,要有像她那樣的權力高度,只有強烈的權力欲是不會成功,還得謀劃,最重要的是得有自己的人才。
呂后自己身邊,只有一個信得過得審食其,這人還是劉邦留給她的幫手,但據說兩人出處了感情,漢代就傳說兩人有一腿,呂后的兒子漢惠帝當時聽到這個緋聞還很生氣。
但審食其除了忠于呂后,沒有別的資源,自己從頭培養,那是來不及了。
所以,只能從劉邦那邊挖人。
最后的結果是,蕭何淪陷了,曹參淪陷了,劉邦手下的猛將樊噲淪陷了,他是呂后的妹夫。
這些人在一起,威力是驚人的,即便不是明面上的政治派系,勢力也非同小可。
呂后也很清楚,要想控制劉邦手下這些奇計百出、如狼似虎的人,光靠皇后的名頭是不行的。
子憑母貴,先得保住兒子的太子位子才行。
呂后很強勢,手段很狠,劉邦對孩子又是三不管,母親強勢,兒子難免懦弱。
這很不受劉邦喜歡,何況,這么大一個江山,手下又都是身經百戰的文臣武將,你讓劉盈這軟弱小子去管,純粹是讓羊放狼,送肉的。
最關鍵的是,劉邦是布衣起家,而江山剛打下來,基礎不穩。這難免惹人家嫉妒起他念,用阿Q的話說,小尼姑,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劉邦想換太子。
這中間不僅僅設計男女感情,劉邦是喜歡寵愛戚夫人,但還不至于如此糊涂。他主要看中了這一點,因為他和戚夫人生的那孩子,性格很像他,很聰明。好好教育,將來是個好苗子。
至于劉盈,這個大號已經廢了,只能練小號了。
大臣們大部分是反對的,這背后當然也有呂后的支持。
但劉邦不聽。
誰都沒有辦法。
于是呂后想到了張良。
當時的張良裝病不出門,呂后干脆派自己的娘家人把張良綁架了,說,皇上要換太子,您就這樣看著?
張良說,皇上危難之中,給我臉,用過我幾個計謀,但如今天下平定,他換不換太子,都是他們骨肉之間的事情,一百個張良也不管用呀。
呂后一個眼色,呂澤強行問計。
總之軟磨硬泡,求情恐嚇的話都說了。
張良沒辦法,出了一個計策,說這事不是你嘴巴說說就能改變的,得出奇人,皇上欣賞四個老頭子,請他們不到,你讓太子把他們請過來做輔佐,皇上就改變心意了。
計策果然奏效。
至于呂后怎么請來的商山四皓,不得而知,可能是綁架,也可能是威脅,或者說了其他什么打動四老的話。
從這事上就可以看出,呂后當時的勢力已經成形了,張良是無可奈何的。否則,有大聰明會說,呂后綁架你,你可以告訴皇帝呀。
劉邦要是拿呂后有辦法,也不會換太子那樣子為難了。再說了,那也是人家夫妻之間的事。
再講一個小故事,劉邦晚年身體舊傷加新病,很不好。一個叫黥布的諸侯王反了,劉邦自己不能去,想著鍛煉太子,讓太子去——陰險一點想,他也有可能想讓太子去送命,順便換個太子。
但無論怎樣,太子要是當時去,收益大于失去。但即便商山四皓,加上整個呂氏家族,都認為太子劉盈實在太過懦弱,帶兵出征,根本駕馭不住那些虎狼梟將,何況黥布曾是項羽手下、劉邦手下數一數二的猛將,去了根本就是送肉。
你說這太子要來做啥?
但呂后聽了那四個老頭的話,去找劉邦鬧,哭天喊地,不讓太子去。
把劉邦氣壞了,直接開始飚臟話,說,我就知道那小子靠不住,老子自己去(而公自行之——《留侯世家》)。
這次回來之后,劉邦就死了。
我們把話說透一點,呂后保住太子的位子,是為了自己的權力,并非心疼兒子。真要讓兒子有出息,像個當皇帝的樣子,就得支持他去,名義上為江山,為君父,實際上還是學各種本事,至少學學如何與這些臣子相處。
實際上,呂后早都在培植自己的勢力,導致劉邦無法撼動,劉邦想換太子,可能也有這層顧慮。
換太子沒換成之后,劉邦對戚夫人說,罷了,最終還是呂雉住在你的命運——劉邦最重要的一句話是,我想換太子,但這四人(指商山四皓)輔佐她,羽翼已成,難以撼動。
后來戚夫人的命運就是被呂后主宰,被做成了人彘。
在這個過程中,蕭何曹參等,早都淪陷了。
劉邦從漢王到皇帝,整個人生都是在打仗忙碌,奔波在外,主內的,都是呂后,正給了呂后以機會。
呂后的做法也很簡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本事大的我怕的,亡,沒本事我不怕的,滾!
劉邦死后,呂后在靈前假哭,就是不掉眼淚,不下葬,沒人明白什么意思,張良的兒子張辟疆可不像他爸那么聰明。說了一些上不了臺面的話,這人如果繼續當官,下場一定不太好,可惜史書沒記載。
司馬遷只寫了他這次的聰明。
他猜到了呂后的心思,說太后干哭無淚,是擔心兒子還小(其實不小了,太子劉盈是嫡長子,年紀在劉邦兒子中排第二),怕你們呀。所以,趕緊把呂后的娘家人們請過來,給權力,掌禁軍。
蕭何等恍然大悟,立即照辦,太后大悅,一哭淚下如雨。
當然了,這些人不站隊也不行。
比如韓信吧,他其實不站隊,也不造反,可惜本事實在太大,呂后命令蕭何,把韓信干掉了,實際上是欺騙性謀殺。
劉邦自己沒殺過功臣,真正造反的除外,其實就算人家造反了,他也未必殺。但呂后可以用越王勾踐對待文種一般的手段,干掉他們。
大功臣梁王彭越,因為代王陳豨造反,被人家誣陷了。劉邦也不殺他,讓他去四川安享晚年,梁王是當不成了。
彭越感激涕零,走了。結果半路碰上呂后,這兩人也熟啊,就說了幾句話。彭越說,當老百姓就老百姓,但別讓我去四川,讓我回老家也行啊。
呂后說,好,你跟我同去洛陽宮,見了皇上我幫你求情。
彭越傻乎乎跟回去,一到洛陽,呂后翻臉了,力勸劉邦殺了彭越,說不殺就是留有禍患。
劉邦說人家沒反,怎么殺?
呂后說好辦。隨便指派了一些人,又做了一些證據,說彭越正在謀反。滅族!
劉邦剛死的時候,呂后第一個念頭,是把劉邦留下來的這些功臣全部殺掉。這主意未免太恐怖,把他的鐵桿粉絲審食其嚇了一跳,連忙勸阻,分析利弊,呂后才沒做。
你說這操作,誰擋得住?
張良也擋不住。
陳平更不行。陳平也是個奇計百出的人,但遇上呂后,縛手縛腳。
劉邦死之前,他的好哥們盧綰反了,而且還投降了匈奴,劉邦派大將樊噲——也是劉邦的連襟、呂后的妹夫去平叛,結果人說樊噲的壞話,劉邦當時病重,一怒之下,讓陳平周勃去找樊噲,周勃代替樊噲的大將,陳平把樊噲殺了。
陳平嚇壞了,他倒不是怕別的。是怕樊噲是呂后的人,雖然忠心劉邦,但之后呂后找他算賬,他吃不了兜著走。
最后陳平想了個辦法,把樊噲捆了,帶回去交給劉邦處置,到時候劉邦說不定氣消了,想清楚了,不殺樊噲,或者殺了,也跟我陳平沒關系。
結果,陳平還沒回去,劉邦死了。
陳平立即趕回去哭喪,表現得非常悲切。樊噲當然被放了。
之后的陳平當縮頭烏龜,整天喝酒,調戲婦女。
呂后聽了,暗自高興。
當然了,在朝堂上,呂后說啥,陳平不反對,蕭何、周勃等人也不反對。
他們全部淪陷了。
后來的結局,跟幾百年之后的武則天差不多,她活著的時候,包括狄仁杰在內的人,都聽她的。
她走了,這些人翻過來顛覆了她的“成功”。
其實,聰明人張良似乎早看透了某些結局,所以,自己不但能退,還能順著走。
在絕對的權力面前,再聰明的人,也只能忍著,至少,在歷史的權力局中,聰明啥也不是。
而當呂后在劉邦彌留之際,口口聲聲只問關于權力的問題之時,昏昏沉沉的劉邦,似乎也看透了某些事。
《圍城》里有句名言,說女人是天生的政治家,女人參政,那是以后天發展先天,有絕對的領先優勢。
但在歷史局限的情況下,呂后的參與,只能采取非正常化的各種手段,在這種情況下,韓信、張良等,無論多聰明的人,都得淪陷。
只不過張良不像韓信,他看得更加透徹,更加恬退。張良為呂后出了那個主意之后,徹底淡出了西漢王朝。
他說,憑借著三寸舌頭給皇帝當老師,封萬戶侯,已經滿足到頭了。人間事,不值得留戀。走吧。
據說要跟著赤松子云游。赤松子是傳說中的仙人,張良的意思,就是想學仙。
張良學道,學的是辟谷之法,就是不吃五谷。大概是想如莊子所謂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不餐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于四海之外。
有趣的是,他學了很長一段時間了,劉邦死后,他還是要去做個告別的。
這就難免不見呂后,呂后呢,說我很感激你,請你吃飯,這餐飯必須吃,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必這么為難自己不吃飯呢?
張良無奈,只好破了道引,吃了一頓飯。
不知道以前的修行有沒有給破壞掉。吃了只頓飯八年后,張良去世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