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古典小說里總是提到“午時三刻開斬”呢?這可不是隨便說說的,背后可是藏著深厚的文化和天文知識哦!說到“午時三刻”,那可是個特殊的時間點。按照現在的計時方法,就是差十五分鐘到正午12點。陰陽家說這時候陽氣最盛,斬罪犯人,連鬼都不敢做,多狠啊!想象一下,那些大惡不赦的家伙,在這么陽氣爆棚的時刻被斬首,可真是連做鬼的資格都沒有,想想都覺得解氣!
不過,話說回來,古代人怎么計時的呢?可沒咱們現在這么方便,掏出手機一看就知道幾點幾分。他們用的是漏壺,聽起來就很有古典味吧?那漏壺是怎么計時的呢?簡單說,就是水從一個小孔里慢慢流出來,看水流了多少就知道過了多久。想想都覺得古人好聰明啊!
還有啊,你們知道一晝夜在古代是怎么劃分的嗎?不是24小時哦,是100刻!換算成現在的時間,一刻就是14分24秒。想象一下,那時候的人們,一天要數著這100刻過日子,多有意思啊!
不過,后來西方機械鐘表傳入中國,人們發現這百刻制跟十二時辰、二十四小時不太對得上,于是又改成了96刻、108刻、120刻。最后清代正式規定一晝夜為96刻,每個時辰八刻。這樣一來,計時就更加方便了。
所以說啊,古典小說里的“午時三刻開斬”,不僅僅是個說法,它還承載著古代人們對時間、對天文、對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下次再看古典小說,不妨多留意一下這些有趣的小細節,說不定會有更多驚喜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