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數·數字經濟工作室原創
作 者 | 伊各義
當下,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度和深度變革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掀起新一輪科技變革與行業變革的浪潮。生成式人工智能軟件,可以根據議題設定來寫作業、寫論文、制作視頻……在很多領域表現出了非常強大的能力,正在加速職業替代。那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沖擊下,教育將要發生哪些改變?被人工智能重塑的教育魔盒,一旦打開了蓋子,又會如何影響未來?
01|?!巴ㄓ萌斯ぶ悄堋睂⒌贡平逃母?/strong>
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已在許多領域形成了顛覆式的影響:10秒做出一個網站,60秒做出一個彈球游戲……OpenAI推出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Sora”,通過快速文本提示,可以創建“逼真”和“富有想象力”的視頻,AI正逐漸理解和模擬運動中的物理世界。
一些專家認為,這個成就絕不會局限在人工智能圖像生成領域,這是人類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它顯示機器已經完全有了在認知方式上與人類極其類似、在效率上卻遠超人類的認知能力,甚至有專家表示,我們已經站在了一個門檻上,只需要一兩年,我們就能擁有“通用人工智能”。
所謂的“通用人工智能”,簡單說就是一種可以匹敵人類智能水平和認知能力的通用智能,它能自主完成幾乎所有人類能夠完成的復雜任務。換句話說,如果搭配上有相當靈活性的機械裝置,“通用人工智能”就能勝任幾乎所有人類的工作。因此,“通用人工智能”的誕生將不再只是為人類發展增添一種新技術,而是對人類各項能力的全面替代。
AI大模型的本質改變在于真正模擬了人類知識形成的過程,通過大數據、大訓練形成的大模型更加接近人類的智慧。按照業內的預測,GTP-4從7歲幼童的心智,很快就能發展到18歲優等生的能力。
即使按照一些不很激進的專家預測,“通用人工智能”會在十年左右出現,也就是說,今天在校的小學生到大學畢業時,絕大多數職業都將會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即使按照最保守的預測,“通用人工智能”在二十多年后出現,這幾年出生的一代人也會面臨畢業即失業的情況。那么,我們的孩子學哪個專業才不會失業,才不會被替代?
不管我們愿不愿意面對,隨著人工智能對人類職業替代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為了升學、謀生而接受教育的觀念早晚會面臨挑戰。那又該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對教育進行改革升級呢?
02|。反轉課堂,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人工智能該如何引入教育領域?不妨讓ChatGPT自己來說說。
對于“如何看待ChatGPT對教育的影響?”這個問題,ChatGPT的回答是:“作為一個大型語言模型,ChatGPT可以對教育產生積極影響。提供在線學習資源:ChatGPT可以提供在線學習資源,并與學生進行對話。這種交互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好的支持和指導。支持學生自主學習:ChatGPT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提供學習材料和建議,幫助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這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效果。改善教學方式:ChatGPT可以為教師提供工具和資源,幫助他們改善教學方式。例如,ChatGPT可以提供自動評分、語音識別等功能,幫助教師更好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口語表達能力?!?/p>
當ChatGPT已經幾乎能回答所有學生的各類知識性問題,教學思路就要率先改變,引導學生利用好這個工具,并且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以及發散性思維。
這種變化在國內已初露端倪,在四川省平武縣舊堡羌族鄉中心小學,老師使用教育城域網絡和智慧白板,可以把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上的小學數學課程《平移和旋轉》教學與大模型結合起來。
過去的課堂是教師主導,教師問,學生答。但現在的課堂反了過來,由學生提問,大模型回答——“教學樓里有什么東西是平移的?家里有什么東西是旋轉的?公園里有什么設施是旋轉的?”學生們的提問天馬行空暢所欲言,而大模型的回答則能精準對應,讓學生們大開眼界。
“因材施教”是自古以來都在強調的教育理念,ChatGPT強大的數據基礎和自主性的使用方式,能將教育多樣化進行到底,讓學生獲得私人定制式的教育產品。學生將更有條件自己決定學什么、怎么學,進而建立自己的私人學校、圖書館、資料室。在這些場景中,數據信息完全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風格、學習表現和進度自動調整內容和難度,從而達到學習過程的自適應。
比如,ChatGPT可以根據學生喜好挖掘并推薦閱讀資料,建立私人數字圖書館;也可以成為學生的發展規劃師,提供個性化的人生規劃、創建時間表、生成任務清單,為制定學習計劃提供策略和建議;還可以為學習者提供潛在職業選擇和相關工作資源信息,及時更新崗位名額變動信息。
03 |。還有什么是人工智能沒法教的
使用多了或許會發現,ChatGPT并非無所不知。比如,ChatGPT會非常自然地回答諸如“諸葛亮是如何打敗秦始皇的”這樣的問題,并給出錯誤且荒謬的答案,可謂“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目前的ChatGPT仍然難以充分理解信息和分析信息內在的邏輯關系,這樣的事實性錯誤也會誤導學生。
因此,教育的首要目標是培養能獨立思考和有正確價值判斷能力的人,而不再是獲取特定的知識。這也是單靠人工智能所教不會的。
人工智能對教育提出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人機共生環境下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組織信息、形成自我認知能力。以讀寫能力培養為例,過去,教師可以讓學生去百科全書里查找信息,并相信這些信息是準確和真實的?,F在,互聯網會給出上百萬個答案,沒有人告訴學生什么是對的或錯的,是真的還是假的。技術允許人們搜索和獲取的知識越多,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與處理模棱兩可信息的能力就越重要。
面向未來的教育,一方面,語言能力、情感能力等機器尚不可替代,學習過程中思維能力的形成過程仍沒有改變,人文、科技、數學知識依然重要,因為其中蘊含了大量價值判斷、思維工具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另一方面,學習將更多樣化、更充滿想象力。就如同汽車、飛機等,能幫助身體殘疾的人實現全球旅行一樣,有了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一個普通人也能通過人工智能新工具,實現以前無法想象的創造力。為了創新而學,將是未來教育的基本指向。而創新需要多樣的大腦、理解的環境和突破的能力,教育也會更多聚焦于人的創造力的培養。
04 |。培養不會被人工智能替代的人才
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迭代,2023年已經有一些行業的從業人員開始感到了威脅,如室內設計師、動畫師,在這些領域人工智能都能做得比人類更好,更有效率,而且可以不厭其煩地修改,不知疲倦,不要報酬,因此這些行業裁員都很嚴重;而今年開年僅兩個月,就傳出了不少IT大廠大量裁減程序員的消息,前兩年還比較熱門的程序員工作,到今年初已經迅速降溫,因為寫代碼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只有方向性的創新人才還能在IT行業繼續發展。
傳統教育注重傳授知識和培養基礎技能,而在人工智能時代,純技能型的工作會被自動化和機器所代替。過去依靠大量知識的記憶和重復性的技能訓練培養出來的標準化人才,將無法適應未來社會。急劇轉型的社會需要的是全面發展、個性化、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因此,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問題解決、合作與溝通、適應變化、面對復雜情境的決策等人類所獨有的智能特質,這些是人工智能難以學會的。所以,教育需要培養會用、善用、妙用人工智能的人。
這類人才至少具備三種能力:一是高階思維能力。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變得愈發重要。二是更強的信息甄別能力,有較強的信息篩選、評估和整合能力,能從海量信息中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內容,并判斷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三是高效使用智能工具的能力。能與智能技術共同解決問題、進行決策,以形成和諧、高效、可持續的人機協作關系。
將人工智能納入教育培養體系,從小培養孩子們對人工智能的興趣和基本技能,這無疑是解決人才短缺問題的長遠之計。同時,鼓勵大型科技企業和社會培訓機構參與人才培養,也能夠快速彌補當前的人才缺口。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