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說:“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上次提到“人人都可能情不自禁”。雖然并不怎么心甘情愿,但就是莫名其妙地做了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事情。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深入剖析一下,聊一聊幾種“投射性認同”。
圖片源自網絡
C老師:“我們要學會和‘潛意識’對話,把潛意識意識化。這樣,心里就會釋然一些?!?br/>
依賴與控制
“如果,離開你的話,我就活不下去了……”
“好吧,我會養你一輩子?!?/p>
兩個人在一起吧,就沒日沒夜地吵,吵到昏天黑地;可一旦分開了,卻又怪想對方的。天氣冷了,明明是在擔心穿那么少會不會著涼呢?可一開口——“不識好人心!凍死掉活該!”
Q老師:“‘共情’的最高境界叫做‘神入’。從一張微信聊天的截屏就可以知道——所謂的‘吵架’,只是這兩個人之間的‘游戲’。”
這樣的情況其實還挺常見。
一方的依賴是一種“投射”,得到另一方“認同”回應的時候,也實現了對人際關系的控制。以“不認同”的方式阻斷這種不健康的交往模式,對雙方而言都是成長。
當然,為什么如此“依賴”?這個問題值得分析。
控制與依賴
“小朋友,聽話就有糖吃!”
“好的,好的,我最最乖……”
我們經常用這種方式教育小朋友。一個人想要成才,究竟什么因素影響最大?科學研究表明,學歷、技能、智力等等因素,只占成功的5%,95%的影響來自“自我功能”。過于嚴厲的管教將致使“自我功能抑制”。
我們常說:“兵強強一個,將熊熊一窩?!钡诂F實生活里,我們常常會看到一個非常強勢的領導,帶著一群唯唯諾諾的下屬;而另一個領導看起來能力一般,但整個團隊的效率反而似乎更高一點。
控制是為了依賴?!半x開我,你就活不下去!”因此,你們必須聽“我”的。當你們都被“我”控制的時候,“我”看到的是你們的軟弱。這樣,“我”就不會覺察到自己的軟弱了。
如果,這確實是“我”的真實心聲。那么,這樣的“我”其實很可憐。
當然,如果在真實的生活中遇到了這樣的“我”,那么當讀到這里的時候,或許我們會釋然一點。
關于“吸引”
面對異性,我們都會產生基本情緒:長得好看?長得難看?如果一個人面對異性,火花全無,情緒是完全封閉的,那么,這個人的“力比多”去哪里了?這是值得分析的。
正常的吸引和病態的投射之間的界限在哪里?
可以依照“通適原則”——“來電的感覺”是對特定人?還是每個人都如此?如果對每個人都如此,那是為什么?是希望用這樣的方式換取認可嗎?這是值得分析的。
關于“犧牲”
父母:我這樣辛苦,還不是為了你?
孩子:父母為我犧牲,我欠父母的,要留在他們身邊,好好補償他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