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已打亂公號推送順序,請將“三土城市筆記”設為星標,以免錯過更新
我們平常贊揚一座城市,常常會說它“人杰地靈”。這個詞放在別的地方,可能多少帶點夸張的成分,但在湖州,則純屬客觀描述。
先說人杰。湖州素有“一部書畫史,半部在湖州”的雅稱,曾涌現過19位狀元、1500多位進士、43位“兩院”院士,以及無數出身他鄉卻在湖州成就一世功業的名人,比如唐朝的陸羽,在湖州寫出了不朽的《茶經》。為什么是湖州呢?這其中的奧秘,值得今天正在為如何“搶人”而犯愁的各地主政者思考。
再說地靈。湖州地處長三角C位,滬寧杭大三角的中心,這里山清水秀、風景旖旎,有全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的德清莫干山、江南最大的濕地下渚湖,以及曾作為《臥虎藏龍》竹林戲取景地的100萬畝大竹海;這里還是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自古有“蘇湖熟,天下足”的美譽。難怪古人會說,“行遍江南清麗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隨著杭寧高鐵、商合杭高鐵的相繼通車,以及滬蘇湖高鐵的即將建成,湖州不僅實現了半小時直達上海的夢想,并且一躍成為華東通向內陸第二通道的樞紐節點,以及長三角唯一到達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大中心城市高鐵車程都在1小時內的城市。便捷的交通使得湖州成為許多人才創業、項目落地的首選之所。
當然如果比體量,湖州的人口、GDP排名并不算太高;在特大超大城市扎堆的長三角,湖州更面臨被虹吸的危險,而這也是中國絕大多數三四線城市普遍遇到的發展難題。
湖州對此是怎么做的?其探索實踐對于其他城市有哪些借鑒意義?為了尋找答案,最近我特地去了一趟湖州,跑了一些地方,見了一些企業,終于發現了一些眉目。
人口洼地何以變身人才高地?
法國巴黎,世界政經文化中心;湖州長興,浙江最北面的一座普通縣城。從巴黎到長興的距離有多遠,90后山東姑娘李雪的回答是:一念間。
2021年從巴黎薩克雷大學讀博歸來的李雪,或許是習慣了歐陸慢條斯理的生活節奏,一口氣拒絕了好幾個來自上海的offer,也沒有回本科時代生活了4年的杭州,而是來到湖州長興,這個她眼中跟巴黎南郊環境頗為相似的地方。
受李雪影響,一年后丈夫邱精文也來到了長興。如今,這對夫妻在長興同源康醫藥公司擔任制劑高級經理。同二人的交談中我能感覺到,他們很滿意現在的生活。一來,湖州的房價相較周邊滬杭等大城市要親民許多;二來,作為“省級青年類人才”,他們還能獲得安家費、購房補貼,小孩上學也能挑學校。所有這些讓他們感受到,湖州“不大不小,幸福剛好”。
李雪、邱精文夫婦的例子,驗證了我一直以來的一個觀點:面對愈演愈烈的搶人大戰,三四線城市一定要懂得與一二線城市進行差異化競爭。如果說一二線城市的優勢在于天花板高,三四線城市就可以主打環境舒適、宜居宜業,性價比高。
當然,在長三角,有類似性價比優勢的三線城市不止一座,所以哪怕身居C位,湖州也沒有躺平,而是積極作為、四面出擊,努力網羅天下英才。為此,當地成立了長三角首個人才發展集團,并在全國首創“人才強企指數”評價機制。
去年,湖州人大審議決定將每年的5月20日設立為“人才日”,以這種近乎直白的方式向人才表達“愛意”。今年剛開年,湖州又啟動了為期一個月的“湖州人才月”活動,向全球發布了“雙百雙萬”招賢榜,包括百個“南太湖精英計劃”人才項目招賢榜、百名高校院所高端人才招賢榜、萬名技能人才招賢榜、萬名大學生招賢榜,面對高層次人才、技能人才、大學生推出了上萬個崗位。
對于招攬來的人才,湖州更是悉心呵護,服務到位。為了“讓人才找到家的感覺、感受家的溫暖”,湖州在浙江全省率先創設“人才會客廳”制度。每周三晚上舉行的人才會客廳,不安排主持人,不固定話題,不準備發言材料,政府人員和各行各業的高層次人才敞開心扉,面對面交流。對了解到的人才發展痛點難點問題,湖州建立項目交辦、專班運行和跟蹤問效等機制,定期亮曬辦理結果和人才滿意情況。
這點點滴滴,最終鑄就了湖州的城市美譽度和人才吸引力。前陣子發布的浙江青年發展綜合指數(2023)優秀榜單,湖州獲得浙江青年發展綜合指數(2023)優秀等次,并在7個一級指標中攬下6個優秀,并列全省第一。所轄區縣全部優秀,全省唯一。
而根據5月14日“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全球青創大賽暨中國海外學子報國行·湖州站活動上公布的最新數據,湖州已連續6年全省唯一入選“海外赤子”為國服務行動計劃,吸納大學生及各類人才12.36萬名來湖發展,并因此獲評2023年“中國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湖州,正在從長三角的人口洼地,變成人才高地。
八大產業重塑湖州經濟格局
“浙江的平均電價是6毛7一度,比西北貴了一倍”“鄰省某市給出的招商條件比長興還要好”……說這話的,是國科炭美的總經理孔慶強。
國科炭美是一家脫胎于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專攻生產鈉電池所需硬碳材料的高新企業。因為上游設備供貨商及下游產品用戶大多集中在長三角,所以2022年7、8月間,煤化所組團南下,對環太湖城市進行了一番考察,最終決定在長興建設產業轉化基地。
當被問及為何選擇湖州,這位孔子后人表示,雖然湖州的資源成本略高于西部,但是行政成本低。他們查了當年的營商環境百強縣(市)名單,長興排名全國第9,說明本地非常適宜創業。所以盡管政府給出的條件未必是所有候選城市中最好的,但他們更看重的是承諾落地的幾率,在這點上,湖州完勝。
后來的事實也證明了國科炭美當初的眼光。23年8月底工廠動工,24年1月30日就完成了生產線的建設,這速度、這效率,讓長期在北方工作的孔慶強感慨不已。他說,以前都是企業去求政府,希望審批能快點。久而久之他們也習慣了,以為找政府辦事就是這樣。來了湖州后發現,情況倒過來了,變成政府天天催企業抓緊進度,環評安評快點辦。
不僅如此,廠房建成前,長興開發區還給安排了臨時辦公場地;完成融資前,政府又幫忙疏通銀行信貸渠道;企業用電量大,還是政府出面協調電力部門加大供電,并擔保用不完的電由開發區承包……這些都讓初來乍到、在本地沒有任何背景關系的孔慶強等人受寵若驚,感覺自己來對了。
類似的感慨,這趟湖州之行中,我不止一次聽不同的企業說起過。它再次證明浙江的地方政府是真正的現代服務型政府,同時也昭示了一個道理:城市競爭的核心是行政效率、營商環境的競爭。
當然,湖州也不是什么企業來了都敞開雙臂歡迎。作為“兩山”理念的誕生地,湖州有自己的堅持。今年3月發布的《湖州市八大新興產業鏈鏈長制2.0版工作方案》,就明確規劃了湖州未來的八大重點產業方向,包括半導體及光電、新能源汽車、智能物流裝備、生物醫藥、特種材料、綠色能源、地理信息+、仿生機器人及數控機床。
圍繞這八大新興產業鏈,湖州組建了“特戰隊”,積極外出招商。光是去年,全市各區縣主要負責人外出招商引才就累計達到476次、661天,足跡遍布北京、上海、深圳、長沙、成都等39個國內城市及法國、意大利、德國等境外國家,先后舉辦半導體及光電(成都)、工程機械和數控機床(上海)、物流裝備(上海)、新能源汽車(吉利“中國芯”產業聯盟對接會)等專場招商及考察交流活動。
一年下來,共引進且備案3億元以上八大新興產業鏈項目161個,占3億元以上工業項目引進數的70.6%。有力推動了吳興立訊電子信息智能制造基地、南潯吉利遠程智芯三電系統集成項目等一批重大項目落地。全市工業總產值也于這一年成功突破萬億元大關。
今年一季度,湖州再接再厲,又引進了3億元以上項目114個,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29個、50億元以上項目4個。經濟增速也創下過去8個季度以來的新高,達到7.7%,遠高于滬杭甬等周邊大城市,在浙江省內排名第二,并躋身長三角41市增速前三強。
可以說,新興產業正在重塑湖州的經濟結構,曾經的“養魚湖”已一步步蛻變為“工業湖”“高新湖”。
都市圈時代的城市新紅利
當前,中國的人口、經濟版圖正處在一個大分化、大重組的時期。一方面人口、產業從過去的遍地開花,逐漸向長三角、珠三角等幾大核心區域匯聚;另一方面這些區域里的頭部大城市規模已接近飽和,開始向周邊外溢,于是都市圈的概念橫空出世。
與大多數三四線城市日趨“鶴崗化”的命運不同,身處都市圈內的三四線城市,作為核心城市資源外溢的主要承接地,將會成為這一輪城市格局洗牌中的最大受益者。 至于每個城市具體能承接到多少外溢紅利,既要看都市圈的能級,也要看城市自身的努力。
此前,清華大學曾根據都市圈的發展水平,將全國34個都市圈分為成熟型、發展型、培育型三類。其中處于金字塔尖的成熟型都市圈共有6個,分別是廣州都市圈、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北京都市圈和寧波都市圈。
而湖州恰好處于上海、杭州兩大成熟型都市圈的重疊交匯處,這種左右逢源的區位優勢為當地帶來了三重利好:
第一重,對于有意進軍長三角的外來企業來說,湖州將成為它們優先選擇的落腳地。
像我這次到訪的方正電機,起家于浙西某地,經過多年發展,到2020年時,中國每3輛車就有一輛用了方正電機。其生產的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及驅動系統產品,如今被廣泛安裝于理想、小鵬、蔚來、奇瑞、上汽、長城等汽車品牌的40多種車型。
但生產基地遠離下游客戶市場這點,始終困擾著公司決策層。為了更接近長三角這個主要市場,2022年公司決定將旗下汽車電子、控制器等業務搬到湖州德清。整個德清基地分為一二兩期,全部投產后年產能預計將達到六百萬套。為此公司喊出了新的口號:到2030年,全球每3輛車就有一輛用方正電機。
第二重,對于亟需擴大產能的長三角企業來說,土地和用工成本相對低廉的湖州是適合就近搬遷的新廠址。
比如南潯的泰鼎新能源公司,其工廠原本位于隔壁的蘇州吳江。但隨著企業高速發展,吳江廠區漸漸不夠用,且周邊已無地可拓。于是公司決定在距離吳江僅45分鐘車程的湖州南潯另建新基地。相比吳江的舊工廠,南潯基地占地面積達到118畝,大了一倍都不止。
今年下半年,泰鼎公司還打算進一步擴大規模,拿下廠區周邊約200來畝的土地。而隨著新基地的不斷擴張,泰鼎公司也逐步將包括研發團隊在內的公司全部搬到了南潯,從此泰鼎由姓“蘇”改為姓“湖”。
第三重,對于湖州本土企業來說,都市圈帶來了大量人才和外腦,有助于企業提升研發實力。
和所有地級市一樣,湖州本土的高校資源相對薄弱。但隨著都市圈的建設,越來越多杭州、上海乃至外地外國的高校陸續來湖建設研究院甚至分校。很多本土企業通過與這些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大提升了自身的科創能力。
比如位于南太湖新區、生產硅材料的三時紀公司,就通過與浙大、浙工大、杭師大硅基材料研究所、湖州師范學院工學院等高校的合作,保持了旺盛的創新能力。公司成立不到4年,已擁有PCT國際專利24項、國內發明專利20項,且每年都會有一兩款新產品問世,產品性能全球領先。
同時高校也會為企業推薦適合的人才,彌補本地人才不足的短板。就在我們到訪的當天,三時紀就通過某高校的牽線介紹,引進了一位日本東京大學的博士,公司也因此成為去年湖州“人才強企指數”上升最快的企業之一。
事實上,不只是中國,當前全球科創中心布局都在從單中心向多中心演變。比如美國硅谷已連續4年人口凈流出,特斯拉、甲骨文等科技巨頭接連出走,反倒是位于科羅拉多州、僅10萬人口的博爾德,成為美國新的科創中心,擁有17個國家研究實驗室、7000多家高科技企業。
某種程度上,湖州的破圈上位也暗合了這一趨勢。在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兩個排行榜中,湖州均列第29位,遠高于其人口和GDP排名。再配合上前面提到的高效的行政服務和差異化的產業人才競爭兩件法寶,湖州不僅避免了被虹吸的命運,相反還在都市圈時代迎來了發展的又一春。這其中的經驗做法,值得同類城市細細研究、認真仿效。
多說兩句:
最近,“三土城市筆記”聯合數十位國內資深媒體人、寫作者,發起“為父親寫史”計劃。我們希望盡可能多地記錄每一個普通人或平凡或坎坷的一生經歷,為家人珍藏回憶,為這個大時代留下見證,為將來的國史編寫收集資料。如果您有人生故事需要傾訴,或者希望將父輩的經歷整理成冊,歡迎私信聯系我們。
︳END ︳
想了解更多區域城市最新信息, 歡迎加入三土城市筆記讀友群。入群請先添加土哥助手號,并注明“我想入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