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系車企有著較強的實力,資金、造車技術、車型品質、產業鏈等方面都比很多品牌更強,這是銷量與營收齊齊增長的底氣和優勢所在
撰文丨余家進
責編丨DAN
設計丨PinZwo
在國內發展遇阻的韓系車,卻在國際汽車市場持續吃香。近日現代汽車集團公布了2024年一季度財報,營業利潤達6.98萬億韓元(約為人民幣368.54億元),成為僅次于豐田的全球第二大盈利汽車制造商。而營業利潤率達到10.4%,位居全球第一。
由此可見,韓系車的實力并不差,最近兩年在全球汽車市場也是銷量前三的存在。而一季度現代汽車集團賺得盆滿缽滿,也主要得益于旗下車型在海外市場足夠走量。這也不禁讓人疑問,在海外市場持續走量的韓系車,何時重拾中國市場?
銷量與利潤齊齊攀升
韓系車在國內市場的表現著實不理想,甚至已經處于市場邊緣化位置。但是在海外市場過得比較滋潤,今年一季度利潤能夠大幅度增長,主要得益于車型足夠熱銷。據統計,現代汽車今年一季度全球市場銷量已經超過100萬輛,SUV車型以及混動車型銷量增幅明顯。而起亞汽車在全球銷量超過75萬輛。同時,現代汽車集團旗下的捷尼賽思品牌的銷量占比也有所增加。
現代汽車集團旗下在海外市場的表現與中國市場的表現形成鮮明對比,現在韓系車在國內已經到了鮮有人問津的地步。而韓系車能夠在海外市場大放異彩,與現代汽車集團強大的實力有關。
現代汽車集團是全球第三大汽車品牌,去年全球累計銷量超過730萬輛,僅是排在豐田和大眾之后。論品牌體系力,現代汽車集團比全球大部分汽車品牌都要強,當下現代汽車集團也是能夠與豐田、大眾等車企巨頭扳手腕的汽車品牌。
現代汽車集團的體系實力足夠強悍,有資金又有技術,打造的車型在品質方面也有出色表現。據悉在海外的車型質量可靠性榜單中,韓系車經常進入前三名,這能為韓系車的市場口碑做背書。
而韓系車質量靠譜的原因,主要是燃油車技術的造詣深厚,車輛的發動機,變速箱和底盤都由自己研發制造,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三大件的性能和成本控制都有話語權,加上韓系車的配置也相對市面上多數同級別車型更高,因此整車有著很高的性價比,在全球汽車市場也收獲了不少擁躉。
強大的產業鏈和資源整合能力也是現代汽車集團的優勢。大家不妨回顧一下現代汽車在去年交出的財報,營收僅是同比增長14%,凈利潤卻能同比勁增56%,單車凈利潤比著名車企大眾集團更好。這說明了現代汽車集團在成本控制方面有一套更好的方案。
毫無疑問,韓系車的銷量規模足夠大,加上企業的降本增效方式取得成效,那么現代汽車集團利潤率取得大幅度增長不足為奇。
積極改變在華的戰略
相比之下,現代汽車集團在華表現遠遠不如海外市場,去年在華的總銷量不到30萬輛。今年在自主車企價格戰的輪番轟炸下,包括現代汽車集團在內的海外車企都深受影響。面對此情此景,現代汽車集團也通過一系列舉措來改變。
早前北京現代喊出油比電強,更比電低的口號,并推出第十一代索納塔(參數丨圖片),13.98-18.68萬元的售價就能讓消費者擁有一輛合資B級轎車,性價比之高不言而喻。這樣看得出韓系車想要重回當年巔峰時期的決心。
面對國內汽車市場的新能源大勢,現代汽車集團在華的電動化戰略也在不斷深化,不僅在今年內引進高性能電動車IONIQ 5 N,還與韓國南陽研究所及中國技術研發中心合作,開發本土化電動車型。
為了擁抱新能源車,韓系車付出的努力著實不少。據悉韓系車還會不斷增加新能源車領域的投入。按照計劃,北京現代在2025年將全面實現燃油車混動化,構建包括一款MPV車型、兩款轎車、三款SUV車型在內的混動化產品矩陣。而起亞汽車也計劃到2025年將其全球電動汽車生產基地增至8個,并且在中國市場側重生產中大型電動汽車。
更多新能源產品的入場,能夠壯大韓系車在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力。而中國汽車市場永遠是充滿機遇的,若未來韓系車企針對中國市場推出的純電動車型在實力方面足夠出眾,那么成為走量車型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服務短板亟需重視
通過現代汽車集團在華的新車規劃也能明確看出韓系車深耕中國市場的決心。盡管現在韓系車的市場表現不如當年,但是現代汽車集團家大業大,資金實力雄厚,同時有過硬的技術基礎,有足夠的“糧食”打一場持久戰。反觀國內很多新勢力車企,雖然現在風頭正勁,但是內在實力不強,資金壓力大,同時車輛的品質也無法保證。若這些新勢力品牌的銷量規模不達標,長時間沒有自我造血能力,那么終究會被市場淘汰出局。這會給現代汽車集團的發展創造了機會。
不過國內汽車市場內卷不斷加劇也是不爭的事實,光靠產品打天下的時代早早就一去不復返。現在很多自主車企已經能像韓系車企一樣提供物美價廉的產品,還有不錯的服務和營銷方案,甚至能調動用戶的情緒,與用戶和粉絲進行深度的情感連接。這方面是傳統車企的弱勢,后者更多是注重技術和品質,難以給用戶帶來情緒價值。
需要一說的是,國內的汽車電動化進程正在加快,對充電基礎設施及其解決方案的需求顯著上升。為了解決新能源車的用車焦慮問題,提升用車幸福感,很多車企已經自己下場,建造充電站,甚至大力布局超級充換電站點。未來韓系車想要在國內新能源車市場取得競爭優勢,并實現對其他品牌的超越,充電補能服務也得重點考量。
韓系車企有著較強的實力,資金、造車技術、車型品質、產業鏈等方面都比很多品牌更強,這是銷量與營收齊齊增長的底氣和優勢所在。體系力強調的現代汽車集團,也為中國汽車的新車型賦能。盡管在短期內,這些韓系新車無法在市場上激起太大的浪花,但造車是馬拉松長跑,誰能笑到最后仍然是未知數。
當然,韓系車在華銷量持續走低也并非偶然。如今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激烈,自主品牌在價格層面、智能化方面的優勢不斷拉大,韓系車面臨的挑戰比歷年都要難。對于韓系品牌來說,當務之急或許還是盡快對國內的生產線進行升級,以引入更多的優質電動車,實現本土化生產,從而降低生產成本。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愛買車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