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成人教育是指對那些在社會和個人層面,都達到成人水平的個人實施的教育。成年人在社會層面最突出的特點,是享受和履行社會和法律賦予的權利和義務。在個體層面達到成熟意味著身體和心理的變化,不再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而是趨于穩定。古代人普遍認為加冕儀式是個人成年的標志。十五歲開始加冕是個人權利和義務的開始。
所謂教材,特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的一切教材,而成人教育教材則是官方和民間學校教育領域使用的儒家經典文本。
一、先秦至秦代成人教育教材發展歷程
夏商周時期屬于我國奴隸制社會,已有各級的學校教育。同時文字的出現,也讓教材應運而生。我國夏代已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時代。既有圖籍,也有學校教育。先秦典籍引用了夏代的書籍,也有關于夏代學校的記載。
《禮記·明堂位》記載:“序,夏后氏之序也。”
序本來是一個教授射擊的地方,后來成為匈奴貴族討論政府、祭祀、照顧老人和教育子女的地方。它不是一個純粹的教育機構,但教育是它的一個重要功能。夏代除國都外,地方也有學校。夏代“為政尚武”,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能射善戰的武士。除軍事訓練外,還有宗教教育和人倫道德教育,這就需要用文字記載的書籍。
商代學校教育的內容,除軍事教育外,重視尊神和孝祖教育,祭祀活動有相應的禮儀和音樂,即禮樂教育,并注意學習先王典冊,了解先王業績,傳授統治經驗。此外,還重視書教,即學會使用文字、閱讀和書寫。商代已采用十進位法,數學計算也是教學內容之一。這些都是后來六藝教育的雛形。
周代的高等教育機構所謂的“天子之學”。諸侯的教育機構主要進行騎射教育。《禮記》中的王制章有關于周代教育的記載,天子命令諸侯辦教育,然后諸侯才可以設立學校。春秋戰國時期,周的統治逐漸瓦解,文化的向下運動為私立學校教育的出現,做好了教師和教育內容的準備。在西周官學衰落的過程中,私塾悄然興起。
二、先秦至秦代成人教育教材發展的總體特點
秦王嬴政完成了自上古時代以來的首次全國統一,成為“秦始皇”。秦代的暴政統治導致其短命而亡,公元前207年被劉邦率領的軍隊所滅。伴隨著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系列自上而下的強力改革進程,對民眾思想的控制也隨之提上議程。
秦代在政治經濟上往往能夠得到肯定,但在文化教育方面卻總是被人們詬病,甚至有人提出了“秦朝無教育”論。教育事業是漫長而又連續的,如若缺失了“秦朝”這一環,之后歷代的教育似乎都無從談起,首先應該肯定的是,秦朝在教育方面是有所發展的。
李斯認為,私塾在爭權時期的思想自由,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統治的需要。于是,“焚書坑儒”的文化專制政策開始了。取締私學、焚書是破壞文化的死載體,阻斷了傳播文化的途徑。秦以焚書坑儒為標志的文化壓力政策的基本出發點,無疑是對通過政治統一統一文化的期待。
秦始皇“坑儒”的原因是部分方士欺詐誹謗、散播反叛言論在先,并非為了打擊儒家學派,至于如公子扶蘇所言“諸生皆誦法孔子”,似乎有些“冤枉”了秦始皇,畢竟他之所以下令坑儒也并非為了專門打擊某一學派,更不是為了鎮壓所有讀書人。
由此可見,秦始皇無論“焚書”還是“坑儒”,都并非針對某一特定的學派更不用說“禁絕”百家之學了。他極力壓制異端思想,也是政治上統一的需要。雖然手段有些“過分”,但也不至于像后世詬病的那樣慘無人道。
儒家學派歷來強調“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做官優秀的人也需要不斷學習,進一步提高自身從政素養。先秦儒家教育的內容以政治道德教育為重點。善于學習的人,需要生而為官,把書本知識轉化為實踐智慧。這既是孔子倡導的重要教育思想,也是儒家“內圣外王”的政治理想的體現。
在我國第一個統一的王朝,秦朝,文化和教育政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秦統治者以法家思想統一天下,在儒家與法家思想發生矛盾的情況下,將國家治理戰略的籌碼分配給了法家。特別是在當朝宰相李斯等人的推動下,“為官為師”已成為歷史必然。
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強調人的美德的發展,追求“仁、義、禮、智、信、暖、謙、厚”等高尚的人格特質。子易四教,“文、興、中、新”四教,其中“興、中、新”都屬于道德范疇。“文學”一部分屬于道德教育,一部分屬于文化知識。由此可見,道德教育在先秦時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商君書》記載:“法已定矣,而好用六虱者亡。民畢農,則國富。六虱不用,則兵民畢競勸而樂為主用甲,其竟內之民爭以為榮,莫以為辱……”
相較而言,為了保障既得利益階層的政治和經濟利益,法家更強調法治。不僅如此,在剛結束的戰國時期的諸侯混戰中,“亂世用重典”成為秦王朝的首選。在形成大一統國家之后,為了適應中央集權的需要,仍需制定國家、社會、個人共同遵守的法律法規。按《商君書》的觀點,尊崇法家思想的秦代完全摒棄了儒家的治國思想。
三、承載的成人教育理念
《禮記》記載:“冠者禮之始也。”
儒家經典強調成人禮之后,需要按照成年人的要求,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職責。士冠禮將生理學意義上的“成人”與倫理學意義上的“成人”融合起來,著重于對社會成員進行社會道德的教化,因此,士冠禮在儀節的安排以及禮器的設置等方面,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化內容,體現出對于社會成員的人生引導,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在先秦時期的育人理念已經凸顯出人的主體價值。在不斷的學術思想的爭鳴與碰撞之中,成為什么樣的人,怎樣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成為先哲們不斷追問的問題。而到了秦始皇統治時期,知識的實用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維持國家機器運轉需要一大批通曉律法且精通基層治理的知識分子,因而“吏”這一重要職業階層應運而生。
秦朝禁止和摧毀私學,使官學幾乎成為唯一的教育形式。當時,還設立了專門的官員培訓機構——“學習室”。另一方面,在焚書埋儒之后,大量有關農業生產、醫藥、占卜等方面的書籍仍被保存下來。可見,在大一統的秦朝,個人的事業發展和成就更為突出。即從成人社會化到成人專業化的轉變。
結語
先秦時期思想自由、百家爭鳴,涌現了大批思想巨擘,也產生了對后世影響深遠的儒學巨著。隨著時代的變遷,后世根據自身統治的需要,不斷將該時期的經典進行釋義和改造,形成了各個朝代奉為圭臬的經典教材。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
[2]司馬遷,《史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