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爾在翻看《世說新語》,看到里面提到的一些人和事,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都挺有味道,也挺好玩。
《世說新語》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由南朝的臨川王劉義慶組織當時的一批文人所編寫的一本文言志人小說集,由長短不一的一千多則小故事組成,主要記載東漢后期到晉宋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
該書涵蓋的內容非常豐富,包羅萬象,政治、思想、道德、文學、哲學、美學等均有所涉,書中出現的各類人物多達1500個,魏晉南北朝時期幾乎所有的重要名人都被收錄其中。這些人物生動飽滿,各有特色,廣泛地反映出這一時期士族階層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談放誕的風氣。
該書在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記敘軼聞雋語的筆記小說的先驅,也是后來小品文的典范,對后世筆記小說的發展有深遠影響。仿照該書體例寫成的作品不計其數,書中的很多故事都成為后世戲曲小說的素材或者詩文常用的典故。
有人評價《世說新語》是“ 古今絕唱、瑣言第一、名士教科書(魯迅)、風流寶鑒(馮友蘭)、枕中秘寶 ”,是一部蘊含思想深度、文學歷史價值和玄遠哲理的文化寶典。
曉崇摘錄、整理了《世說新語》里的一些小故事,陸續分享給大家。
荀巨伯探病
有個叫荀巨伯的人,去很遠的地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時,遇到胡人軍隊來攻打郡城。
朋友對荀巨伯說:“我今天只怕是死定了,您還是快離開吧。”
荀巨伯不肯離開,對朋友說:“我從遠方來探望您,您卻讓我離開,這種敗壞道義茍且偷生的事,難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的嗎?”
胡人到來后,對荀巨伯說:“我們的大軍一到,滿城的人都在逃跑,你是何等人物,竟然敢獨自留下?”
荀巨伯說:“朋友有病,我不忍心拋下他,寧愿用自己來代替朋友去死。”
胡人聽到后,互相議論說:“我們這些不懂道義的人,卻進入了講道義的地方。”于是就撤軍了,整個郡縣因此得以保全。
【原文】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顧榮施炙
顧榮是三國末期吳國的郡吳(今天的江蘇蘇州一帶)人,其家族是當時江南(今天的江蘇、浙江一帶)的大姓。
吳國滅亡后,顧榮從蘇州到了洛陽,歷任西晉的尚書郎、太子舍人、廷尉正等官職。八王之亂后,他又回到了蘇州。
瑯邪王司馬睿鎮守建鄴(今天的南京)后,任命顧榮為安東軍司兼散騎常侍,他因此成為擁護司馬氏政權南渡的江南士族首腦。
顧榮在洛陽時,曾經應友人之邀赴宴。在宴席上,顧榮發現給他們端送烤肉的服務生小哥哥,表現出很想嘗嘗烤肉味道的神色。于是,他便停下來不吃了,把自己的那份烤肉送給了小哥哥。
同席的人都笑話顧榮。顧榮說:“哪有整天做烤肉而不知它滋味的人呢?”
后來,因遭遇八王之亂,顧榮南渡長江,每次遇到危急時,總會有一人幫助他。他很好奇,就問那人為什么要幫他,才知道原來那人就是當年在洛陽接受烤肉的服務生小哥哥。
【原文】
顧榮在洛陽,嘗應人請,覺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輟己施焉。同坐嗤之。榮曰:“豈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亂渡江,每經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問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阮裕焚車
阮裕是阮籍(“竹林七賢”的代表人物)的弟弟,是東晉時期的哲學家,以為人爽快、大方無私而聞名。因曾經擔任過“金紫光祿大夫”一職,所以也被稱為阮光祿。
阮裕曾經在晉武帝司馬炎的女婿王敦的手下當過主簿(一種掌管文書工作的官),后來他發現王敦心存謀逆,但不太好規勸,于是就經常曠職去喝酒,每次都喝得酣暢淋漓,大醉而歸。
王敦對阮裕忍無可忍,就對外宣稱他并沒有真才實學,只是徒有虛名,先把他貶為溧陽令,后來干脆徹底免職。
阮裕被免職后, 在剡地隱居(今天的 浙江嵊州一帶)。他有一輛很豪華、很拉風的車,經常有人來找他借用。阮裕很大方,無論誰來借車,都可以借到。
有一次,有個人要安葬母親,很想找阮裕借車,但可能覺得辦喪事而借車不太好意思,所以不敢開口,最終也就沒有借成。
后來,阮裕聽說了這件事,很失落。他對別人說:“我有車,卻讓人不敢借用,那要這車有什么用呢?”于是,就把車燒掉了。
【原文】
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聞之,嘆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焚之。
陳遺貯焦飯
陳遺是吳郡(今天的江蘇蘇州一帶)人,極其孝順,他的母親喜歡吃鍋底的焦飯(也就是常說的“鍋巴”)。
陳遺在任職州郡主簿時,時常會帶一只口袋,每次煮飯時都把焦飯儲存起來,帶回家給母親吃。
后來,遇到孫恩進攻吳郡,太守袁山松當天就出征討伐。陳遺已經儲存的幾袋焦飯來不及送回家給母親,于是就帶在身上,跟著軍隊出發了。
在滬瀆(今天的上海東北吳淞江下游近海處)一戰中,陳遺所在的部隊戰敗了,官兵們四處潰散,紛紛逃到山林水澤中,大多都餓死,只有陳遺靠著所帶的焦飯活了下來。
當時的人都認為這是陳遺因為孝敬母親而得來的好報。
【原文】
吳郡陳遺,家至孝。 母好食鐺底焦飯,遺作郡主簿 , 恒裝一囊,每煮食,輒貯錄焦飯,歸以遺母。 后值孫恩賊出吳郡,袁府君即日便征。 遺已聚斂得數斗焦飯,未展歸家 , 遂帶以從軍。 戰于滬瀆,敗,軍人潰散,逃走山澤,皆多饑死,遺獨以焦飯得活。 時人以為純孝之報也。
(未完,待續)
(曉崇原創。圖片來源于網絡。部分內容參考網絡資料,如涉侵權,煩請聯系曉崇刪除,謝謝。2024年6月于廣州)
碎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