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繞不開的三座山:檔期,陣容,宣發。
不管什么題材,只要是進入市場上映的,盈虧就是終點。
如果以賺錢為線索,當下的檔期用「賠本」形容更符合現實;
前有的五一檔“大片云集”,后有暑期檔的虎視眈眈,當下的票房說服力薄弱不堪。
但又有那么一部電影,它拼了命的想往“六一檔”去擠。
或許是因為它叫兒童電影,又或許它無法擠入主流圈;
但它真的很優秀,值得每位“過期兒童”去重新窺探一遍丟失的童年。
《朱同在三年級丟失了超能力》
冷門檔期、名字拗口、題材小眾、陣容寒酸、出圈切片太少...似乎早已注定了它的票房慘淡。
在上映的第14天,院線壽命即將結束的當下,我想聊聊它的童趣。
窺探
“朱同”的電影名很長,有種自帶種兒童繪本的既視感;
對比原定名《漫漫長日》,多了種“兒童修辭”,提前為觀眾鋪墊了兒童奇幻的預期。
相比稚嫩的外殼,電影的整體框架還是努力照顧大眾的。
搞笑、奇幻、現實元素都有安排,可以說它算一部合家歡式電影,它為不同的觀眾適配了不同的記憶場景。
童年回憶殺、校園治愈、教育反思等頻頻出現在影評中,也側面證明其并不是一部單純“耍樂”的爆米花電影。
“輕喜劇、好故事”其實一直是國內電影在探索的領域,但也是很多導演不愿意碰的領域。
原因主要有兩:
一,商業反饋不吃香。
二,節奏控制把握難度大。
這些問題也同樣出現在這部電影,它既沒有像《宇宙探索編輯部》那樣吃了科幻的紅利,也出現了新人導演易犯的拖沓、設定刻板的敗筆。
《朱同》確實無法“封神”,但它卻在利用「復現兒童想象」這個奇幻設定,無限放大它故事的優勢。
電影內的朱同用自己的“超能力”與困難斗智斗勇,卻又無法制衡現實的困難,也為這份設定多了合理和有趣。
同樣的,電影并未秉承近年「有孩子必說教」的內容傳統;
反而是通過事件推動,讓觀眾見證朱同是怎么“丟失了鈔能力”,從而令觀眾自己去解讀。
即使觀影的不是家長,不是老師,甚至不是成年人,你也有個“窺探童年”的理由。
視角
但很明顯這部電影的受眾不應該是小朋友們。
鮮明的色調、溫馨的學生鬧劇之外,它埋了個帶有黑色幽默、關于“馴服”的現實隱喻。
電影內以同學、課堂、廣播操等符號循序漸進的推進股市,完成一個兒童視角的關于“成長”的經歷。
而在電影外的很多感悟其實是集中在嚴肅的成人視角,觀眾「被」投射一些關于社會學的話題:
什么是童年?什么是教育?為什么我們要遵守規則...
電影巧妙在一個故事里為兩種視角都安排了情緒價值。
然后在你希望得到答案時,他不還跟你談對錯,把空間留給了觀眾。
用最簡單的劇情表達最多的效果,這是一部電影成沒成的關鍵,顯然它做到了。
前陣子也有一部高分佳作《年少日記》,同樣是聚焦成長的題材,不過表現力更強烈和直白。
導演以更長的時間周期,去“痛苦”的為觀眾引導一個“深刻”理念。
相較之下《朱同》更像一部溫和記錄孩子的作品;
特別是記錄孩子的陰晴不定,你不會覺得突兀和莫名,因為那就是孩子;
他前一秒會因為請家長煩惱,后一秒又因為廣播操而興奮。
就像導演自己說的:“小學生朱同盡管焦慮,但他面對焦慮沒有沉重的余地。”
與之反襯的是戲內戲外的大人們,他們都是有目的的發表情緒,他們的生活總是很復雜且多愁的。
說到底,我喜歡這部電影僅僅是因為它夠簡單,不需要揣摩和解讀,它就足夠有消遣意義。
什么重溫童年、思索教育都比不上走進影院,當那不到兩小時的兒童快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