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省為界,誰是最悲情的中國人?
在我看來:河南人。
長久以來,不少人對河南人抱有偏見。
我無意開地圖炮博眼球,也不想刻意討好河南讀者,只是根據我了解的知識和看到的現實,聊聊我對河南的理解。
幾乎所有文化現象,都能用我一再強調的地理決定論作底層邏輯。
東亞農業文明必先出現在黃河中游,此處有中國最完整的中央大平原——中原。
周滅商后,政治中心一度西移到周人老家——關中。
主要是關中相比中原,四周都有山川阻隔,相對更安全,內部又有渭河平原滋養,天然的天府之國。
但隨著中央王朝統治范圍擴張,關中想完全控制 關東,有點力不從心,這就是周、漢、晉、隋、唐等大一統王朝,都在關東設東都的原因。
東都選址,皆在洛陽。
今天的河南省,并非很多人以為的全是大平原——超4成是山地丘陵!
除最西端三門峽完全是秦嶺余脈(崤山一帶),文化上更接近陜西,還有三個相對獨立的板塊——洛陽盆地、南陽盆地、信陽。
南陽盆地和襄陽連著,和河南腹地卻被伏牛山隔開,文化上更接近湖北。
信陽南邊是桐柏山和大別山,形成天然南北分界線,卻正處淮河干流上游,和中下游關系緊密,文化上更接近安徽。
最小的洛陽盆地,最靠近關中,可相互呼應,又有伊洛二水滋養,同屬黃河流域(這點很重要,黃河下游是懸河,經常泛濫改道,今天鄭州、開封雖都貼著黃河,卻屬淮河流域),還四面環山,雖不如關中銅墻鐵壁,相對完全無險可守的鄭州、開封、許昌,還是好太多了。
這就是為什么洛陽和長安一次次被毀,又一次次重建,成為古都中無可爭議的雙壁。
洛陽的首位度,也曾受到過挑戰。
東漢末年,董卓燒了洛陽,群雄并起,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base就在許昌。
因為曹操早期勢力集中在河南(兗州、豫州),主要對付的也是河南諸侯(呂布、張繡、袁術等),最強對手則是河北袁紹。
許昌相對更靠南,距離袁紹勢力有更多緩沖區,又便于指揮河南軍事行動,還在許昌東南和西南分設汝南(駐馬店)和宛城(南陽)兩個軍事基地,形成掎角之勢,抵御南方威脅。
打敗袁紹后,曹操拿下河北大糧倉,就把base遷到封地鄴城(邯鄲附近)。
一是更便于控制河北,穩定后方,二是和依然忠于漢室的貴族勢力拉開距離,許昌成了擺設,三是鄴城也在平原上,但有多條河流圍繞,相對許昌更易防守。
但鼎立格局確立后,曹丕還是重建洛陽城。
華北平原上的許都、鄴都,都是兵荒馬亂的權宜之計。
事實上,洛陽并不只是漢魏晉隋唐的帝都,被部分學者認為是夏都的二里頭遺址,偃師的商早期都城遺址,東周王城,都在今天的洛陽市區附近。
從這個角度說,洛陽最能代表中國歷史的時期,結束時間和西安一樣(唐末),但開始時間,比西安早了幾百年,畢竟夏商和西安沒什么關系。
雖然今天洛陽無論城市規模還是文旅產業的開發水平,都沒法和西安比,但要說歷史的厚度,洛陽反而略勝一籌。
戲劇性的轉折,發生在五代十國。
再次天下大亂,諸侯割據,中原王朝首都也走馬燈一樣變來變去——洛陽、開封、大名(也在邯鄲)、太原都當過首都/陪都。
但北宋統一后,沒把首都遷回洛陽,而是留在開封。
這……就很魯莽誒……
開封真是一望無際大平原,還處于黃泛區,后來和遼金的戰爭中,對方能千里突進,輕易圍住開封,也是因為丟了幽云,華北門戶大開,黃河冬天還會結冰,根本擋不住。
明知易攻難守,為何還選開封?
因為經濟重心南移了。
過去政治中心就在經濟中心(中原和關中),現在就算政治中心不能馬上遷到南方,至少要往東 ,更靠近江南,便于漕運。
當然,這和北宋治國理念也有關——放松社會管制,打破階級壁壘(科舉制完全成型),激發民間活力,導致經濟、商業、文學、藝術、科技全面大繁榮。
開封相對盆地中的洛陽,更有利于對外交流——這和今天上廣深成為經濟中心是一個道理。
靖康之后,宋室退居半壁,首都也沒選南北對峙時期,南方政權不二之選南京(后來朱元璋、孫中山也都選了南京),而是空前絕后選了靠近大海的杭州。
因為北宋沒能打通陸上絲路,海上絲路得以興起,南宋經濟更是仰賴海路貿易,杭州比南京更適合發展外向型經濟。
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
可惜,此后政治中心沒能繼續往東南方向移動(政經合一),而是北上北京。
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王朝長期交流中,遼金時代完成了制度更新,戰斗力變得更強,反而漢人農業文明發展到高峰后,生活變得精致,也日漸喪失漢唐祖先的血性,導致元清兩次異族入主實現大一統。
對滿蒙來說,北京無疑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最佳選擇。
明朝則因靖難這一偶然因素,繼續留都北京。
理解了遷都背后底層邏輯,回看華夏文明誕生地河南, 都城滿大街就一點不稀奇了。
河南17市,除洛陽,六大古都之一開封,七大古都之一安陽,八大古都之一鄭州(商中前期遷都頻繁,也曾在鄭州境內建過都城),許昌、商丘、濮陽、南陽、周口都可以說自己當過首都、陪都或“帝鄉”……
一方面,這證明河南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另一方面,也從側面說明,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往往也經歷了最多的戰爭和苦難!
所謂“逐鹿中原”,一而再,再而三發生,誰叫這塊土地最適合農業,能養活最多人呢……
可一旦遇上天災人禍,這么多人的生計就成了大問題,所以遇到災荒,死人最多的,從來都是河南。
從陳勝吳廣到黃巾起義,從安史之亂到靖康之恥,從1942到1958,更別說黃淮三天兩頭鬧情緒的時候。
大概只有天平天國時期,死最多的是江南和甘陜,其他時候,“霉星”永遠追著 河南當頭照……
這種資源詛咒,類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四戰之地,無險可守,人人都想要,于是苦難不斷。
由于生存壓力實在太大,遇到災荒,要么有節操的餓死,要么沒節操的茍活——戰亂時期靠搶,和平年代靠騙。
我們大多是后者的子孫——因為有節操的多在殘酷的歷史洪流中,斷子絕孫了……
所以這些道德困境不只出現在河南人身上,其他國人多少也有。
事實上,河南人和臨近的河北、山東(膠東除外)、皖北、蘇北人在文化上有大量共性,同屬中原文化圈,和山陜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河南人的德行操守,并沒有那么特立獨行。
只是河南人口最多,名氣最響,經濟底子差,外出勞工多, 久而久之,相比河北、山西這些輿論場上的“小透明”,更易形成較為集中的地域黑。
地域黑的本質,是個人將復雜事物簡單化,通過貼標簽,好讓大腦構建低層次的邏輯自洽的認知模型,以此來指導行為。
首先,名聲再壞的地方,也有好人,口碑再好的地方,也有壞人,以地論人,本就不合邏輯。
其次,人性很復雜,好和壞,往往只在觀察視角不同。
某人在路人眼里,可能是個壞女人,但在她孩子眼里,卻是個好媽媽。
萬萬沒想到,有人為給河南正名,居然砸了60億,蓋了一座“幻城”!
此行事先最期待,事后最難忘的,當屬王潮歌策劃的“只有河南·戲劇幻城”。
每天21部戲輪番上演,一整天都看不完。
別看戲那么多,好像很雜,但所有戲都和河南歷史有關,主線特別清晰——土地、糧食、傳承。
王潮歌的意圖,首先是打造一個唯美的與現實完全抽離的藝術空間(這點做的相當棒),其次是借這些故事來講述河南的歷史,河南人的品格性情,以及這片土地與農業的長久羈絆。
前幾天芒種,是戲劇幻城開業3周年,按慣例,又收割了一波入口處的麥子。
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河南今天還是中國產糧第一大省,河南產的麥子,占全國1/4+。
這里長出了中華文明的根,留下了中華文明的魂,所以啊,河南的子孫們,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你是一個河南人!
講真,由于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以及為河南正名的政宣要求,創作者帶著鐐銬跳舞,有些近現代的戲,編排有些刻意,反復強調河南人都是“ 舍小我,取大義”的高尚人士。
但整體上看,瑕不掩瑜,“只有河南”依然是相當優秀的藝術創作,舞臺表現充滿創意,令人叫絕,base在鄭州和開封的小伙伴,建議抽時間一日游,外地小伙伴去河南旅游,更是不容錯過。
為不影響大家觀劇體驗,我不做太多劇透,只做基本推薦。
三部大戲中,幻城主要看穿越和立體多變的舞臺效果,劇情本身較弱,我只記得穿越的宋徽宗吐槽乾隆糟蹋了自己的寶貝……
火車站和李家村是同一個故事的前段和后段,故事相當感人,表演可圈可點,把“河南人是最悲情的中國人”這個觀點演繹得淋漓盡致。
如果只有一天時間,建議看火車站和李家村。
如果買的是只含一場大戲的票,建議看火車站,因為李家村故事緊接火車站的結尾,不看火車站會略有點懵。
當然,也可以買一天內看三場大戲的票,但其他小戲就看不了幾個。
我在只有河南酒店住了一晚,第一天看了3場大戲+6場小戲,第二天把剩下的小戲都看了。
只是打卡到此一游,一日游夠了。
像我一樣的戲劇愛好者,強烈建議玩兩天,看看全!
其他小戲,推薦順序是——文明之光(晚上的麥田燈光秀,有世界最大的動態清明上河圖和千里江山圖, 必看)、蘇軾的河南、曹操的麥田、紅廟學校(場地最小,排隊人最多,盡早排),第七機車車輛廠禮堂、天子駕六遺址坑、老院子、李家村茶鋪(場地小,排隊人多,盡早排)、老庫房、候車大廳、前世來生,剩下的隨意。
最讓我感動的,是《蘇軾的河南》。
故事圍繞一個千年之謎展開。
蘇軾生于四川,死在常州,在全國很多地方都留下過足跡、政績、詩詞,為什么死后葬在平生并無多少交集,最多是往來開封路過的河南郟縣?
各路學者有各種解釋,但沒有一種能成為定論。
《蘇軾的河南》給出的解釋是——蘇軾并非真豁達,他一心想好好做官,只是命運不濟,無力施展抱負,到死都沒放下,所以才對弟弟說,死后把我葬在河南,葬在皇帝、朝廷、東京的邊上,我咽不下這口氣!
今天蘇軾卻成了象征通透豁達、積極樂觀的超級大IP,日啖荔枝三百顆,一蓑煙雨任平生嘛,正好在這個經濟低迷期,被很多降薪失業,離婚重病,投資巨虧,對前途感到迷茫的人,視為精神榜樣。
在蘇軾看來,這可能是一件很諷刺的事(我內心也很EMO,寫這些詩詞是想告訴皇帝和政敵們,我已經徹底放下了,別再貶我了……)
有段旁白和蘇軾的對話,提綱挈領——
P(旁白):您不在意政治上的沉浮,您的詩詞是長存的,后世將尊稱您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
S(蘇軾):什么家?
P:我們認為您是文學家!
S:文學家?!
P:我們認為您是偉大的詩人!
S:詩人?!
P:您是了不起的書法家!
S:書法家?!
P:您是畫家!
S:畫家?!哼!!!
聽到后世這番評價,蘇軾氣得眼珠直瞪,咬牙切齒,頭上冒煙,怒而吟誦《江城子·密州出獵》。
P:有沒有一種可能,蘇軾的豁達不是無端的豁達,是痛徹心扉之后,是置之死地之后,是絕望無助之后,是無可奈何之后的豁達?哪有人是天生的豁達?
看到這段,我內心百感交集,差點哭出來……
我能理解蘇軾,至少理解 《蘇軾的河南》想表達的那個蘇軾。
人生苦短,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特別唐以后)最想做的,不是成為文學家、書法家、畫家,這些都是茶余飯后的娛樂助興,知識分子本職工作是致君堯舜上,治國平天下,通過努力,為改變自己所處的時代,做出一份貢獻!
郁郁不得志,有力無處使,才只能寄情山水詩文,聊以自慰。
中國山水田園詩的高峰,是最黑暗的魏晉。
中國文人山水畫的高峰,是次黑暗的蒙元。
點到為止,懂的都懂……
“只有河南”終究是人造夢境。
現實中的河南人,并非都是舞臺上表演的那般大義凜然。
現實中的河南,也不像幻城那么令人向往。
北宋滅亡900年來,河南永久喪失政治中心地位,卻還是產糧第一省,意味著河南人長期處于“被剝削”狀態。
河南人種的糧食,往往要優先通過運河,供應北京皇室宗親,達官顯貴,其次是江南富庶人家。
河南人想出人頭地,也難得多。
芒種剛過,就到了高考時節。
每年高考,關于省際錄取不公的爭議,都會炒一波熱度。
恰逢今年考生創歷史新高,競爭無比慘烈。
天堂模式代表,就是北京考生(次選上海、天津)。
地獄模式典型,往往拿河南出來墊背(次選河北、山東)。
今年河南136萬考生,全國最多,比第二名山東多了36萬,但整個河南,只有一所實力并不夠格,被強行掛牌的211——鄭州大學。
所以很多河南家長(以及山西、江西、河北等其他被剝削中部省份)對孩子的期望是:考出去,別回來!
誰不愛自己的家鄉?
可為了爭取更好的生存資源,只能背井離鄉……
同為中國人,為何河南考生考上清北概率只有0.04%,北京卻高達1%?
北京父母會說,北京學生和河南學生學業期望值有天壤之別,所以北京卷得多,父母投入的金錢資源也沒有可比性,如果這些前提都不考慮,要求全國一張卷,全國分數線統一,這才叫不公平!
但這些因素導致的差異,足以讓錄取率差25倍?
古人怎么處理這個棘手問題的?
江南富庶安定,有錢就能供更多孩子讀書,北方則多災荒,讀書條件差,宋以后,科舉錄取的南北考生比例差距越來越大。
到朱元璋時,甚至出現全部51名登科進士都是南方人的奇觀,所以搞了南北榜,分別出題取士。
看明白了嗎?
因為南方考生家里錢多,學習資源多,北方考生比不過,所以犧牲南方考生,照顧北方考生,這叫公平。
現在北京考生本就比河南考生強得多,卻要反過來犧牲河南考生,照顧北京考生,這算哪門子公平?
美帝 現在也要按種族分配錄取名額,華人卷死也不一定有躺平黑人錄取率高。
對苦逼華人來說,這當然不平等。
但對黑人來說,可能更公平。
然而我們現在這種錄取模式,不但不平等,更加不公平。
還是那個靈魂拷問:為什么中國產糧最多的地方,卻是歷史上饑荒次數最多,餓死人最多的地方?
今天雖然不再餓死人,但高考不公平的問題,短期內依然無解。
好消息是,2035年后,高考人數開始下降,河南考生錄取率,才會和全國一起,逐漸水漲船高。
特別是2040年后,高等教育資源將會出現嚴重富余,很多民辦大學野雞大專招不到生源倒閉,雖然考清北依然難于上青天,但本科錄取率會比現在翻一倍以上。
如果你還在糾結要不要孩子,好消息是這兩年的娃,將來一路考學壓力都會大幅下降。
壞消息是,今天學歷已大幅貶值,20年后,本科畢業證一點不值錢,對你找到高薪好工作,幫助有限。
在一文中,我提到過兩個決定命運的隨機性——
生在什么地方,很隨機;
生在什么時代,也很隨機;
生在3500-1000年前的河南,算是抽到上簽。
生在過去1000年的河南,則摸到爛牌。
作為內陸農業省,地理環境決定了這個時代河南發展上限——河南經濟水平不可能趕超東部沿海省份,鄭州最樂觀預期也只是中部中心城市,永遠不可能成為新一線(距離房價只跌回暖還有段路要走)。
盡管如此,今天河南所處的時代大環境,已是史上最佳。
不怕打仗、不怕饑荒,生活還是在一點點變更好——盡管這兩年慢了點。
和我去過的全國其他地區一樣,河南基建面貌也越來越好,雖然和有些地方一樣,人文軟件還有待提高(比如滿大街亂停私家車,鄭州也不例外,和有非機動車道卻偏要開在機動車道最中間的電瓶車,景區服務也有待加強,龍門的服務意識肉眼可見不如云崗……)
我相信,河南人作為最悲情中國人的一頁,已經永遠翻篇了。
祝福你,新時代的新河南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