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何有嫡庶之分,簡單來說,就是為了治內亂。
在一妻多妾,多子多孫的婚姻制度下,如何管理這個“大家庭”,在宗法制度下又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
總的來說,這項制度是偉大的,延續了兩千年。但凡制度,必少不了人為因素,因為嫡庶之分的區別太大了。
如果你是皇帝,之后把皇位傳給長子,之后的皇位按要求一直要在長子這一脈傳承,這是地位、利益和權力的傳承,別的兒子不能參與。
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皇帝兒子多了,也是一樣??傆腥瞬环猓踔劣袝r是皇帝本人也不服氣。
三國時代就有這么三位知名的父親,他們都不約而地拒絕了這項制度,而實行了廢長立幼,后果都不盡如人意
但三位父親“廢長立幼”的情況也有所不同,那么在他們當中,誰是可以被原諒的呢?
我們先從第一位說起。
第一位袁紹:有姿貌威容才配當繼承人
袁紹有三個兒子,分別是袁譚、袁熙和袁尚,他最喜歡小兒子袁尚,原因也很有簡單,就是因為小兒子長得帥氣,袁紹本人也很帥,據《三國志》記載,說他“有姿貌威容”,或許本著子類其父,袁紹想立袁尚為儲。
但這種想法明顯是違背祖制的,所以,袁紹也不好意思直說,而是借口要考察他們的能力,把他們外派,言外之意,就是誰有能力誰上。真若如此,也不失為一種上策。
他讓袁譚去青州當刺史,袁熙為幽州刺史,就連外甥高干都去當了并州刺史,那么袁尚去了哪里呢?
哪也沒去,而是留在了根據地冀州,這不是在制造矛盾嗎?說好的公平呢?當時就有人反對,輔臣沮授說此舉“必為禍始”,一語中的。
官渡之戰,袁紹大敗,兩年后病逝。袁紹一死,內部立馬分成了兩派。
袁譚生在河南,長在河南,成年后跟著父親去了河北,但內心更親近河南人,由此取得了郭圖、辛評、辛毗的潁川幫的支持。
而袁尚雖出生于河南,但成長在河北,受河北社會影響較大,所以,也獲得了審配等“河北幫”的支持。
一旦內部分裂,人心必然不和,而這一點早已被郭嘉看穿。據《三國志·郭嘉傳》記載,袁紹死后,袁譚、袁尚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
當時大部分主張一鼓作氣滅了他們,但郭嘉說大可不必。
郭嘉認為,他們兩兄弟各執一派,本就不和,如果我們硬逼,他們就會聯合,反之,我們給他們點空間,他們就會自亂陣腳。所以,我們假意南征劉表,只等他們互相殘殺就好。
果然事情不出郭嘉所料,曹操的大軍開到西平,袁尚和袁譚就因爭奪冀州大打出手,之后曹操坐收漁翁之利。
袁譚被殺,袁尚和袁熙兵敗后逃入烏丸,后又投奔公孫康,最后被公孫康所殺。
袁紹死后,曹操在官渡之戰雖然大勝,但地盤并沒有得到多少。如果此時袁氏內部統一,再聯合劉表、劉備,共同對抗曹操,或許還有機會。
但如果只能是如果,袁紹一意孤行的抉擇,廢長立幼不能說是其失敗的主要原因,但也是關鍵因素。
第二位劉表:我就愛步人后塵
當袁氏兄弟互相征伐時,劉表、劉備還寫信開導他們,叫他們不要內斗,給了別人機會。結果到了自己身上,劉表也沒守住底線。
劉表有兩個兒子,劉琦和劉琮,這兩個兒子都是前妻所生,但劉表的后妻蔡夫人將侄女許給了劉琮,所以,對于荊州的接班人,自然不斷對劉表吹枕邊風,希望劉琮接班。
對此《三國志》有這樣的記載:“表受后妻之言,愛少子琮,不悅于琦”。
蔡瑁是蔡夫人的弟弟,在劉表初任荊州牧時立了大功,出于血緣關系,他也為劉琮說話,并在外大肆鼓吹劉琮,造劉琦的謠言,從而導致劉琦與劉表、劉琮的父子關系和兄弟關系日益緊張,且有性命之憂。
對此,劉琦就很著急了,為了自安,他還曾幾次向諸葛亮討教過。但諸葛亮身份也很尷尬,他是蔡夫人的外甥女婿,輩分和劉琦、劉琮一樣,并不好管人家的家務事。
但劉琦不死心,一日在游園時,他看見諸葛亮上樓,就讓人撤去樓梯,然后逼諸葛亮出計策。
諸葛亮說:“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申生和重耳是春秋時代晉獻公的兒子,晉獻公重新驪姬,要立驪姬所生之子奚齊為接班人,結果太子申生被殺,而流亡在外的重耳,后來不僅當了國君,還干了一番大事業,就是晉文公。
經諸葛亮這么一提醒,劉琦立馬有了主意。他設法得到江夏太守的職務,然后帶著一萬人離開了是非之地。這一萬人后來成為了劉備的本錢,參加了赤壁之戰。
不過,劉琦在公元209年就病逝了。
那么,劉琮后來怎樣了呢?
劉表病逝后,劉琮在蔡瑁等人的擁立下,成為了荊州的新主人,然后把侯印交給了劉琦。劉琦大怒,摔在地上,并打算借奔喪之際討伐劉琮。
然而,劉琮早已投降了曹操,曹操派來的大軍已至新野,劉琦只好奔走江南。
對于,劉琮的結局沒有記載。
從上所述,同樣可見,廢長立幼的弊端,內亂的禍根,但劉表的失敗,個人認為,與此關系不是很大。
首先,劉表安身立命的本錢不足,他能在荊州站穩腳跟,主要還是依靠荊襄望族的蒯良、蒯越、蔡瑁等人的支持與配合。
其次,曹操有言:“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曹操把劉表的兒子比作豬狗,倒是有些過分,但劉表的兩個兒子確實沒什么能力。
即便是長子劉琦當接班人,也逃不過投降曹操的命運,誰讓發言權都在別人手呢?
第三位孫權:叫你們互撕!我換還不行嘛
孫權是三國中最晚稱帝的,至少說是此人很謹慎。但是在立太子這件事上,他還是疏忽了,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內斗不止。
孫權的兒子有點多,有七子,分別是孫登、孫慮、孫和、孫霸、孫奮、孫休和孫亮。
在孫權還是吳王時,就將長子孫登立為王太子,為他娶了周瑜的女兒為妃,對他的教育也十分上心,讓諸葛恪、張休(張昭之子)、顧譚(顧雍之子)、陳表(陳武之弟)等人陪他讀書學習。
孫權稱帝后,孫登也就升級為皇太子,但孫登只活了33歲就去逝了,沒命當皇帝。
弟弟孫慮死得更早,20歲就英年早逝了。
兩個兒子早逝,這下輪到三子孫和。先太子孫登與孫和關系很好,在臨終前曾上書父皇,希望立孫和為太子。
但孫和本人也十分好學,禮賢下士,善騎射,精識聰慧。所以,孫權照例立孫和為太子,這也沒毛病,問題出在后宮。
孫和的母親王夫人與孫權的女兒全公主孫魯班,兩人有嫌隙。全公主常利用父親對她的寵愛,在孫權面前詆毀王夫了,也說盡了太子孫和的壞話。
后來孫權生病,太子孫和去太廟為他祈福,之后被邀請到太子妃叔父家做客。經果被全公主誣陷,說孫和祈福是假,到太子妃家商議事情才是真。又說王夫人看到孫權生病,有高興的神色。
孫權為此大怒,王夫人憂郁而死,孫和也漸漸失寵。
魯王孫霸對太子之位早有非分之想,于是在他周圍便聚集起一幫黨羽,專門誣告誹謗孫和。孫權有了廢除太子孫和的想法,但陸遜等大臣多次上書,言明嫡庶之分不可動搖。
但怎奈孫霸的舉報信太甚,后來孫和還是被孫權囚禁了。為了營救太子,多門大臣遭劫難,百官因規勸獲罪被殺或被放逐的,高達十多人。如陳正、陳象被滅族。
再后來,孫權干脆廢黜了孫和的太子之位,將其流放到長沙,而孫霸則更慘,被賜死。
這樣又廢了兩個兒子,最后孫權將小兒子孫亮立為太子,并為他配備了五位輔政大臣,之后諸葛恪專權,又引發了與孫峻等人的矛盾,再之后內亂不止,孫亮也被廢黜,18歲便去世了。
從上所述,東吳的政權,也因廢長立幼內斗不止,這對吳國也是一種消耗。
那么,從上述三國的三次廢長立幼事件來看,哪位父親可以被原諒呢?袁紹、孫權因廢立造成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或許劉表可以勝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