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發布:“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首次成為獨立篇章,同年12月12日,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通知。
這些文件從頂層設計上確認了未來數字經濟助推產業變革帶來的機遇。
“2022中國數字經濟100強”入選企業的總市值達164507億元人民幣,行業包括電子、計算機、家用電器、通訊和商貿零售、半導體、消費電子、光學光電子、軟件、計算機設備和互聯網電商,甚至還有國防軍工、自動化設備、汽車零部件和汽車后市場。
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0.2萬億元。
當下如何高質量地建設、運營和發展數字經濟產業園也是各個城市需要深入討論和研究的重要工作。
以西安為例,這幾年步入萬億級城市俱樂部,但客觀來看:
產業競爭力不強。
- 從制造業看,有陜汽、隆基、西飛、陜鼓、西部材料、吉利、比亞迪等大型公司,但絕大部分本地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很多產業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
- 多數產業處于產業鏈和價值鏈中低端,部分產業鏈關鍵環節缺失,初加工、低技術含量和低附加值產品占比較高,重大裝備產品及關鍵器件的生產配套仍相對缺乏。
- 重點建設項目中高質量先進制造業項目數量不多、體量偏小。
- 從服務業來看,主要以交通運輸、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等傳統服務業為主,增加值占全市服務業比重達35%以上。
- 技術服務、商務服務等高附加值現代服務業發展不足,研發設計、檢驗檢測認證、會展等生產性服務業普遍規模不大。
- 從產業集群化看,西安市6大支柱產業中僅航空產業集群入選2021年3月國家工信部公示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決賽優勝者名單。
所以,數字經濟對西安市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發展機會,加快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全面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
我覺得還是有機會在下一場城市角力中實現彎道超車。
特別是這幾年,西安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大力發展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5G、物聯網等數字技術產業,做大基礎元器件、工業軟件、網絡安全等基礎支撐產業,要打造全國一流的軟件和電子信息制造業高地。
2021年初,陜西省網信辦主導認定首批省級數字經濟示范區5家、省級數字經濟示范園15家、省級數字經濟示范平臺項目15項。
最突出的成果是放大了資產負債表,建設了一大批辦公樓、產業園,然后大量空置。
西安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十四五”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要求:
- 到2025年,數字經濟成為西安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引擎,全市數字經濟規模達7000億元。
-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以上,推動數字經濟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這幾年和西安很多數字經濟產業園項目總、招商總、運營總都交流過,我發現確實有很多現實困境
1)對數字經濟產業園區價值認知錯位。
最明顯的認知不清晰就是認為數字經濟產業園區包羅萬象,對數字經濟產業園區的界定過于寬泛,發展目標不明確,隨意性大。
之前去了北郊的一個園區,項目總一直介紹他們的產業定位科技型產業、園區設計、招商政策。
然后我問了幾次:“園區產業定位什么?在產業鏈中的地位怎么樣?產業培育的比較優勢是什么?產業聚集的政策匯編有沒有?”
反正就是答非所問,再問我就顯的不禮貌了。
還有一個園區負責人介紹自己項目計劃做數字經濟產業,我就問了問:“咱們開發區的主導產業和未來產業是什么?本地龍頭企業的效益怎么樣?”
然后雙方都露出了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
西安對數字經濟產業園區管理缺乏頂層指引,特別是缺乏整體的數字經濟產業政策方向引導,各縣(市)區自由發展、各顯神通。
政策以鼓勵發展為主,獎補刺激少,激勵作用發揮乏力。
2)發展不平衡,缺少細分領域的產業定位
有的數字經濟產業園區內集聚的企業,產業鏈發展完備,上下游企業融合發展完備,如大數據企業,有大數據存儲、大數據采集與管理、大數據分析與挖掘、大數據呈現和應用等領域。
部分數字經濟產業園區管理規范,地方政府也出臺專門的數字經濟產業園區認定辦法、出臺專門的扶持政策,對該地數字經濟產業園區未來發展有很重要的方向指引作用。
也有自己掛個數字經濟的牌子,上二樓就是SPA足浴。
還有部分地區因為產業基礎和人才原因,很難發展數字經濟的研發板塊,沒有成熟的數字經濟產業園區建設,比較適合發展電子商務,但硬要打概念牌,要引入龍頭企業做不適合的轉型。
好比在沙漠里靠計量灑水車,把一棵大樹種活,再靠這個大樹變出來一片森林。
扶犁開溝、躬身鋪草、揮鍬填沙,那是幾代人灑下多少汗水和青春才把昔日黃沙換上新顏。
私下交流,大部分數字經濟產業園區管理粗放,由于產業基礎弱、缺乏懂產業的工作人員的原因,對數字經濟園區的建設工作無暇顧及,對于其核心的入駐企業數量、年營業收入等不太關注,填數據的時候基本靠編。
更多關注房租收入。
3)數字人才儲備不充分。
數字經濟基礎好的區域因為發展得相對完備一些,其招引企業相對容易一些。
如果數字經濟產業園區本身基礎就很薄弱,再加上缺乏這方面的深入規劃思考,導致數字經濟發展一直處于空白狀態,無進展。
特別是很多區縣的數字經濟產業園區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入駐企業數量整體不多,年營業收入或產值不多,園區集聚的數字經濟人才也很少。
確實舉辦了好多人才培訓班、訓練營、認定班,基本就是按照:報名—繳費—上課(玩手機)—喝酒拉關系—合影—發證。
申報政策的時候需要這個證書。
4)缺少有競爭力的企業服務
深度交流過的幾個園區的運營模式都是園區招商,園區建設好后,運營過程又是典型利己主義:
只要有利于收租金,不管是否與園區的定位相符,甚至對稍微的違法都能睜一眼閉一眼。
時間久了,就變成了低水平重復建設。
園區各類型的企業服務,最多的就是財法稅相關。
但產業園區做企業服務的目標是降低創業者的創業風險和創業成本,提高項目成功率,所以在開展企業服務之前,我們必須要搞清楚幾個問題:
客戶關注什么?關注我們產品、服務、與他們打交道的基層員工,還是什么?
只有事先明白這些問題后,才不會做無用功。因為企業需要的是有助于其發展成長的服務,否則,只會拖累企業。
“易總,我們園區有很強的投資能力。”
“有案例嘛?有投資標準嘛?有產業基金介紹嘛?”
“哎呀,呵呵,當我沒說,咱們喝酒喝酒。”
在西安,年薪25萬就招了個嘴炮。
5)收入單一
數字經濟產業園基本只有兩塊收入,一塊是租金收入,一塊是政策補貼收入,扣除基礎房租、運營成本和維護維修費用,盈利有限。
雖然合作了一堆第三方服務機構,但業務量很小。
大部分產業園區后期的持續收益方面自身造血功能差,極度不利于產業園區長遠發展,無法提升園區營收效益。
在我交流的陜西省內9家數字經濟產業園區中,能夠做到利潤多元化、企業服務收入占比超過20%的公司,僅一家國企園區。
6)不會做品牌宣傳和曝光
很多數字經濟產業園區缺乏專業的、規范的媒體宣傳報道,基本上都是領導參觀、項目獲獎、春風行動、新政策發布、最美產業人之類。
問題是,這些都是屬于自我感動式宣傳。
我如果是一個外地的產業龍頭企業,這些內容對我一點吸引力都沒有,更別說聯系咨詢招商入駐了。
之前問過一個挺大的數字經濟園區負責人:“你們做宣傳的目的是什么?”
“肯定是招商啊,這個最重要。”項目總回答起來毫不猶豫。
“你覺得你的目標客戶會喜歡看什么?你現在的內容是客戶喜歡看的嘛?”
“這個問題還真沒仔細想過,這我得好好想想。”這一下把項目總問懵了。
產業園區做宣傳的目的基本都是圍繞著有助于產業園區招商、加速入園企業發展、改善園區創業環境、創建園區運營模式、培養園區運營人才。
但從市場傳播來看,內容上花了錢,沒花心思。
在今年的園區交流中,我發現很多從業人員對數字經濟產業園區發展的好壞確實不太重視,抱著完成指標的態度,靠天吃飯。
很少思考園區與地方政策與產業培育和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而導致地方政策缺少與省內外各大高校院所、產業智庫合作研究的理論深度,也缺少與省內外數字經濟產業園區的應用政策對比研究等。
歡迎關注,下一篇再說說《不靠租金賺錢的產業園都做對了什么?》
分享城市更新與存量資產盤活等商業地產經驗、承接委托運營、方案策劃,關注西安創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