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精神疾病,人們總會不自覺地將精神疾病患者與瘋癲、呆傻、暴力、失控、難相處……等不正常人聯系起來。對精神科醫生來說,他們不僅收治的是一些讓人聞之“生畏”的精神失常患者,也是一些遭受著心理歧視和可憐的人群。在醫院里,有一群醫者不分晝夜與他們朝夕相處,用精湛的醫術、溫暖的關懷、耐心的勸慰為這些患者送去光明,使他們重歸家庭、重歸社會,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演繹著不平凡的事跡。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精神衛生重癥男病區邱松偉就是這樣一位醫生。
從“心”出發,治愈心理“感冒”
“我由衷地感謝邱醫生,教會我如何面對困難和焦慮,讓我能夠重返校園奮斗高考,也讓我見識到了心理學的神奇之處……”這是一名高三學子在微信中對邱松偉說的話。
從最初的懷疑,到配合治療,到信任,再到治愈,邱松偉用專業的醫療知識和“有溫度”的醫療服務,收獲了患者發自內心的感謝,也收獲了良好的口碑。
“也感謝患者的信任,其實精神疾病患者自身也是非常痛苦的,而且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患者經過專業治療大多能夠回歸正常生活!”邱松偉說。
1995年7月,邱松偉從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精神衛生專業畢業來到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精神科工作至今。近30年來,他默默地工作在精神衛生一線,在為患者提供精神疾病和心理問題的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的同時,也幫助他們恢復心理健康,回歸正常生活。無數的感謝信、短信、微信致謝,背后是醫患之間的感人故事,更是無數患者對邱松偉的真實評價。
北方某知名高校學生謝某因“失眠、情緒低落、心煩意亂、莫名擔心、停不住的思緒萬千,伴陣發性的發熱發冷”等癥狀,輾轉市內多家醫院就醫,治療效果甚微。最后,在熟人的介紹下,她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精神科門診就診。
“吃了很多種藥,癥狀都沒有得到緩解,嚴重的時候甚至產生了消極想法。” 謝某的母親對邱松偉苦訴道。母親是位離異的老師,剛剛五十多歲的年齡,花白的頭發和滿臉的皺紋,臉色還有點發黑,在談及孩子的病情時是焦急和無助的表情,想來也讓人心疼。
邱松偉一邊聽著患者母親的訴說,一邊用溫和的態度耐心開導,確認病情后,為其制定了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之后,他經常在休息時間接聽患者的咨詢電話,為其答疑解惑并進行心理干預。
經過三個月的精準藥物調整和心理治療后,謝某的病情明顯緩解,她的母親還專程來表達感激之情,對他的精湛醫術和高尚醫德表示感謝。
類似謝某的精神病患者,邱松偉見過很多。曾經有一個患者因為頸椎動脈狹窄在某醫院做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做完一側手術,要做另一側的時候,因為情緒緊張、睡眠不好和麻醉反應開始出現胡言亂語,行為張狂,緊張害怕,妄聽妄視,精神和情緒的變化使患者已經不能接受下一次手術了。
院方懷疑患者又得上了自身免疫性腦炎,反復做各項檢查和進行各種治療,共花費大約18萬元,仍不見好轉。后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來到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找到了邱大夫,在認真分析患者的病歷后,考慮患者可能是重度焦慮伴麻醉后遺效應,極度的焦慮反應以及飲食睡眠的紊亂導致患者處于輕度的譫妄狀態,譫妄的出現又掩蓋了原有癥狀,因此患者表面看來就是言語和行為的極度紊亂,意識還不太清楚,像極了腦炎。此時最重要的是讓患者安靜下來,睡上一覺,同時加強監護和營養支持。于是邱大夫就為患者肌注了強安定制劑haldol,患者一夜沉睡,次日醒后意識清晰了,言行合理了,然后予以藥物和心理治療,患者恢復如初,一周后出院,花費三千塊錢左右,患者女兒驚訝不已,口中不由的說“這個八院太神奇了”。
在邱松偉看來,所謂的精神心理患者,只是心理“感冒”了。作為醫生,要有仁心,設身處地地去理解、幫助他們,根據病情制定最合適的個體化治療方案;作為家屬,要“多理解、多支持、多鼓勵、少批評”,積極協助醫生和患者,助其早日康復。
不管是在兒童青少年科,還是從事精神衛生重癥,邱松偉每天工作在臨床一線,在做好坐診、溝通、查房等日常臨床醫療工作的同時,解決參與疑難病例、急危重癥病例的討論,除了藥物治療患者之外,還需要對患者進行心理治療和對家屬進行相對個體化的疾病相關知識的宣教。專業診療水平和服務能力在工作中展現出卓越的實力,受到業界和患者認可,良好的口碑吸引了來自全省各地的患者前來求醫。他們慕名而來,滿意而歸,稱贊這位“有溫度、有技術、有仁心”的醫生。
點亮“心”燈,“有溫度”的“護心人”
2022年夏天,一個瘦弱的男孩住進了病房。這個瘦弱的男孩家境艱難,媽媽打工養家,爸爸也是一位精神病患者長期住院,孩子奶奶送來時一臉的無奈。
住進病房后,這個男孩不吃、不喝,還要面臨高溫的考驗。雖然只有十幾歲,他發起狂來也無法控制,邱松偉每天都按時給他輸液打針,等孩子逐漸清醒些的時候,就去和他聊天,問他喜歡說什么、吃什么。并自費給男孩買了一大包他喜歡吃的干脆面和蘇打餅干,看著他當著自己的面將一包干脆面吃下去了一半,他們的談話也投機起來了。
接下來的治療非常順利,孩子再也沒有出現反常情況,隨著進食增加,用藥物也開始加量。一個多月后,患者的奶奶來到醫院接走了患者,并對邱松偉表達了深深的感激……
“站在病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時時處處為病人著想,我愿做一個心理健康的宣傳者、踐行者、推廣者……不斷提高專業技術水平,積極宣傳精神心理健康知識,用仁心仁術去幫助患者康復,推動精神心理健康工作向前邁進,做一個‘有溫度’的醫生。” 邱松偉是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
怎么才能“有溫度”? 邱松偉認為是用心和患者溝通,和患者共情,注重細節;與患者“零”距離接觸,只要患者有需要,隨時能聯系到他,做他們堅實的“后盾”;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在病情治療上不能對患者“千篇一律”或“一視同仁”。
把私人微信發給患者,凌晨趕往醫院為患者治療,嘗試患者所服用的藥物……邱松偉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有溫度”。
近幾年,隨著國家嚴重精神疾病管理治療項目的展開,醫院每年都有大量的下鄉任務,邱松偉主動請纓,奔波在下鄉巡回醫療和健康幫扶第一線,每次下鄉巡回診療時間緊,任務重,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看幾個患者,他常常忙得飯顧不上吃,覺顧不上睡,有時白天黑夜連軸轉,但從不叫苦喊累。
為完成精神病患者的排查、診斷、指導、康復、幫扶工作。而每次下鄉,邱松偉總要帶一些家里閑置的衣物和生活用品,分發給那些貧困的患者。有一次在下鄉是時遇到一位60多歲的精神病患者,家徒四壁,衣服破爛,一日三餐都是靠好心的鄰里送飯,邱松偉掏出身上僅有的320元錢留給患者。事后他同這位患者建立了幫扶關系,經常送醫送藥、送衣送物,給予生活上的幫助。
做“愛”的“使者” 在“精神荒漠”里“耕耘”
精神疾病,有史以來一直被醫學界視為一大摧殘人性、危害社會的頑疾,而精神疾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邱松偉來到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工作后,目睹了一個又一個不能自控、沖動興奮、胡言亂語的患者,望著那一雙雙欲哭無淚,欲罷不能,充滿期待的眼神,他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從心中升騰而起。從此,他懷著一腔熱血,將全部身心投入到了精神醫學的臨床工作當中。
作為一名精神科醫生,一頭牽著患者的喜怒哀樂,一頭連著患者親人的深深企盼,肩頭的責任重于泰山,而沒有過硬的醫療技術很難勝任。邱松偉在醫學院學的是精神科,為了盡快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掌握過硬的精神疾病診治本領,他虛心向院內外專家學習,在北京安定醫院進修半年,學習重型精神病和精神科急診的同時,他還利用參加培訓、會議的機會和外出學習、交流的方式開始了精神病學的探求之路。
功夫不負有心人,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艱苦的深鉆細研和博采眾長,邱松偉術有專攻,學有專長,逐漸成為一名獨當一面的專家。
在臨床實踐,邱松偉深深地體會到,對精神病人的治療,尤其是青少年的治療,不僅需要生物學的治療手段,更需要心理治療技術來撫慰他們的心靈。因而他系統學習了心理學、人文科學、精神分析等相關理論,摸索出一套有自己特色、與本地文化緊密銜接的心理治療方法,根據病人的家庭背景,文化、習俗的不同以及病情的差異,從衣食住行等方面對病人施以個性化的治療和關愛,在臨床實踐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到男女重癥病區工作后,邱松偉對一些生活不能自理,沒有家人陪護的患者,邱松偉總會親手給他們喂水喂飯;對一些長期住院的患者,他總會陪他們聊天、談心,了解他們的所想所需;遇到一些興奮沖動的患者,針對他們不同的病因或給予耐心勸慰,解除其恐懼;或予以鼓勵和關愛,使他們很快能穩定情緒,適應環境并配合治療。
結合臨床實踐,邱松偉針對女性精神疾病研究方面發表了論文《抗精神病藥物對激素的影響》和《抑郁癥與性激素及甲狀腺激素的相關性分析》,呼吁社會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關注,并結合患者的血脂血糖等代謝問題研究,發表了《抗精神病藥物與血脂、血糖代謝、肥胖的相關性研究》;針對重癥男性精神病患者的疾病他又轉向了患者沖動行為的控制,研究藥物和物理治理療對患者沖動行為的的研究,以及使用使齊拉西酮針劑對激越患者的臨床實驗和對患者長期維持治療的研究。
每一個專科都有一部分患者不是那么容易處理,或者是因為疾病時間長了,或者是因為軀體疾病多了,或者是因為癥狀不典型,在精神科也可能是因為專業的特殊性,對很多患者的癥狀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于是臨床上總是有那么些“疑難雜癥”。扎實的基礎和臨床的浸淫是解決疑難雜癥的根本保障,邱醫師經常說最好的老師就是書本和病人,多讀書掌握理論知識和多看病人理解臨床癥狀以及癥狀背后的底色是一個臨床醫師必須經歷的過程,博覽群書和多看臨床病例是醫生解決疑難雜癥的關鍵,至于用藥的恰當和其他的手段都屬于術的層面,雖然重要,但是基本的技更為重要。是的,邱醫師將臨床解決問題分為了技和術兩個層面,醫生只要掌握的技,正確的術就順理成章了。
在為精神病患者治療過程中,邱松偉總是站在患者的角度,從不考慮個人得失,為每一位患者、特別是貧困患者,想方設法節省醫療費用,盡量選擇價廉有效的藥物,選擇性地做一些必要檢查,讓患者花少量的錢就能治病,醫身更醫“心”,邱松偉也因此成為了家屬和患者心目中的“愛心大夫”。(閆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