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樂清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陳海燕
“王醫生,麻煩給我掛個號!”
“哎!好!”
下午1時,南塘鎮江宅衛生室門前早已排起長龍。人群中,不少來自低保戶、五保戶家庭的患者,眼中滿是期待——在這里,他們能享受免費的專業治療。診室里,王同柱醫生有條不紊地忙碌著,他的妻子也放下個體戶生意,全力協助,無論多晚,只要有患者前來,他們便堅守崗位,直至看完最后一位病人。
據統計,王同柱每年為兩三千名患者帶去康復希望,8年間,更累計為300多名困難患者提供免費治療,許多患者持續一兩年在此接受診療。每年正月初四至初六,他還會面向所有患者開展義診,這份醫者大愛,贏得了無數贊譽。
究竟是什么吸引患者慕名而來?又是什么讓王同柱對困難群體如此傾心付出?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走進江宅衛生室,近距離探訪這位深受患者信賴的“平民”醫生。
錦旗映仁心 熱心講保健
踏入江宅衛生室,午后開診的忙碌氛圍撲面而來。墻上懸掛的一排排錦旗格外醒目,錦旗背后,藏著一段段免費醫治的大愛和患者最真摯的感激之情。
診室里,治療井然有序。等待針灸的患者在電腦叫號系統指引下依次就診。有人頭頂銀針,有人頸背扎滿艾柱,王同柱穿梭其間,時而輕聲詢問患者感受:“腿上酸脹感有沒有減輕?晚上睡眠怎么樣?”時而細致觸摸患者肢體,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方案。
這些患者中,除了樂清本地人,還有來自永嘉、臺州等地的求醫者。王同柱每隔兩個月會在診室里給大伙兒授課,內容涉及健康知識的方方面面,比如老年人的保健知識、按摩常識,讓他們做好平時的保健。
據了解,王同柱診療腦癱、中風等病癥,和感冒、頭痛等常見疾病。提及他,患者們豎起大拇指:“王醫生對待每一位患者都笑臉相迎,問診時耐心細致,他不僅常常給困難病人免費治療,還特別關注患者心理,這份用心太難得了!”
醫者大愛暖人心 免費醫治顯擔當
75歲的南塘村村民葉建香,向記者傾訴了一段曲折的求醫經歷。18年前,她的丈夫離世,兒媳身體殘疾,家庭重擔全壓在她一人肩上。8年前,雙胞胎孫子孫女的誕生本是喜事,卻因孩子患有腦癱,讓這個家庭再次陷入絕望。為給孩子治病,葉建香傾家蕩產,最終卻因無力承擔高昂的治療費用無奈放棄,一度對生活失去信心。2023年秋天,王同柱偶然得知老人的遭遇,不僅耐心開導:“生病不可怕,最怕的是失去戰勝病魔的勇氣!”更主動提出為孩子免費治療。這一治,就是一年半。如今,葉建香滿臉欣慰:“一開始每天來,現在每周來兩天,孫子已經能上學了,孫女也能站起來走路了!王醫生真是我們家的大恩人!”
這樣的暖心故事,在江宅衛生室并不少見。2019年,虹橋58歲的趙某從4米高排架跌落,雖保住性命,卻因頸椎重創導致左側肢體失去知覺,大小便失禁,輾轉多地治療后,家中負債累累。去年8月,他慕名找到王同柱,同樣獲得免費救治。還有來自淡溪丁岙的32歲患者小干,在母親陪伴下每兩日乘坐公交車前來,接受王同柱為低保戶提供的免費診療。“王醫生不僅治好了病,更讓我們看到了一名黨員醫生的責任與擔當!”患者們由衷感嘆。
二十載從醫路 匠心守初心
今年45歲的王同柱,是土生土長的南塘鎮江宅村人。大學畢業后,他遠赴新疆經商。岳父因車禍半身癱瘓后,他將老人接到身邊悉心照料,并在陪診過程中,被中醫針灸的神奇療效深深吸引。2001年,他毅然決定重返校園,專攻針灸專業,2005年在新疆開設針灸館。為精進醫術,2008年去北京深造,將平衡針灸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
8年前,王同柱回到家鄉開辦衛生室。一年365天,他僅休息4天,每周一至周六上午在南塘鎮衛生院坐診,下午則回到江宅衛生室;周日下午,他還會前往四都衛生院,為山老區患者送去醫療幫扶。從醫20年來,被患者親切稱為“王飛針”“王三針”。
診療過程中,王同柱總是一邊熟練地扎針,一邊耐心叮囑注意事項,還不時用幽默的話語驅散患者心中陰霾:“只要找準病根,康復就有希望!”
由于他總為病人考慮,要么減少費用,要么直接免了,逢年過節,病人們拿著家里的土特產拜訪對他表示感謝,雞鴨魚肉、番薯豆莢等等,也讓他甚為感慨。
他坦言:“做一名能賺錢的醫生不難,但我更想傳承中醫‘懸壺濟世’的精神,做患者信賴的好醫生,做同行認可的好醫者,成為自己心中無愧的‘大醫’。”
感謝關注甌越時刻,每天都有精彩本地資訊
▊投訴報料微信:wenzhoushike
大家還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