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節青玉琮
高22.2厘米,為玉質極佳的青玉,器表有白化現象及黑色、灰黑色沁斑,玉琮上大下小,外方內圓,上下分為十節,每節上裝飾簡化的神人獸面紋,共40個,上端的一面射部有一個人形符號。器內外打磨光滑,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學者從材、工、形、紋判斷:這是一只典型的良渚文化晚期玉琮,這件玉琮的制作年代(距今四千余年)比金沙早一千年,地理位置在太湖區域,與金沙直線距離在1500公里以上,它是如何從長江下游傳入蜀中,成為商周時期蜀人的祭祀用品的呢?令人遐想萬千。
無論如何,這表明了各區域文化的交流在時間和空間的跨度上都有令人詫異的巨大尺度。
四節黃玉琮
高16.57厘米,重3918克,是迄今商周時期發現的最重的玉琮。
素面,平直線紋是夏商時期玉器常見的形制,原料出自本地,專家認為制作時間為商代,不晚于商晚期。
玉琮一般認為是貫通天地的法器。
玉戈
柄部兩面刻長方形框,內刻交叉菱形紋,是中原和長江中游夏商文化玉器的紋飾。
獸面紋玉鉞
玉材為川西的龍溪玉,是商周時期本地制作的,目前是金沙玉器中唯一雕刻獸面紋的,玉鉞的門字形邊欄紋飾也獨具一格。
陽刻昆蟲紋玉牌
海貝形玉配飾
仿海貝的青白玉,生動逼真。
石跪坐人像
人像線刻雙眼,瞳孔圓睜,唇涂朱砂,跪姿,雙手在身后反綁,頭發為兩股發辮。
人像的身份眾說紛紜,有認為是戰俘或奴隸,表現刑罰制度;有認為是人祭的替代品,有認為是巫師求雨的形象。
這樣的人像出土了12個,與石虎、石蛇、石璧有規律地擺放在一起,應是祭祀的特殊用品。
銅人形器
出土了一對,人的造型,卻沒有頭,在頸部和小腿各有一對稱的小孔,推測是鉚接固定或懸掛使用的,這種器物是首次發現。
五、解讀金沙
從多個方面對金沙遺址進行解讀,加深對金沙遺址的立體認識。
金沙在商晚西周時期成為古蜀國的都城,其出土文物表明上接三星堆文化而變得更為獨立,到東周時期,蜀地的遺址墓葬不再出金器和象牙,青銅器和玉器也完全不同,表明金沙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在成都平原并沒有延續下去,其去向何方?還是未解之謎。
六、結語
古蜀文明因為沒有文字,文獻記載又云山霧罩,歷史上長期面貌不清,直到三星堆、金沙、商業街船棺葬等考古發現,才揭開了古蜀文明的面紗,古蜀國農業發達,有輝煌的青銅文明,昌盛的神靈祭祀。
古蜀文明雖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自成體系,但并不封閉。中原文化對蜀地有強勢的傳播,玉璋、青銅尊、罍在蜀地出土便是例證。三星堆出土的海貝來自印度洋,漢代時蜀布、邛qióng竹杖等蜀中特產通過西南商道銷售到古印度、大夏(中亞阿姆河流域)。
古蜀人以非凡的想象力創造了古蜀文明,成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