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胃癌患者手術切除了部分或全部的胃,營養調理就尤為重要。很多家屬為了給患者增強營養操碎了心,迫不及待地想給患者進補,卻不小心踩了一個又一個坑。今天,江蘇省腫瘤醫院(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胃外科護士長孫甜甜來為大家掃掃胃癌術后飲食的那些“雷”。
誤區一:出院就開始“大餐大補”
看到病人做了大手術元氣大傷,出院后家屬恨不能使出渾身解數,做出滿漢全席,給病人大補。
孫甜甜護士長說,胃是重要的消化器官,是“食物的中轉站”,手術后需要有個修復的過程。進食要注意,吃得過飽,食物太硬或太油等,都不利于消化功能的恢復,也會加重胃腸道的負擔。一定要遵循“少食多餐,細嚼慢咽”的原則:從少到多,從稀到濃,從慢到快。提倡軟爛、清淡、易消化的飲食,逐漸增加飯量。
誤區二:沒有食欲就少吃或不吃
手術中切除了部分或全部胃,患者食欲降低、食量減少,有時進食了少量食物后也會感覺腹部飽脹,有些患者就會選擇盡量少吃甚至不吃。孫甜甜護士長表示,這可不行,長期攝入不足,會導致營養不良,不利于機體康復。特別是術后需要做放化療的病人,更要加強營養。她建議,術后居家休養期間應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初始每日6-8餐,每餐7分飽為宜,進食速度不宜過快,逐漸增加飯量直至與術前相仿;盡量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糯米等難以消化的、排空緩慢的食物,少食用土豆、洋蔥及牛奶等產氣食物;餐后休息30-60分鐘后可適度活動以幫助消化。
誤區三:盲目忌口不吃“發物”
很多腫瘤患者認為魚蝦、牛羊肉是“發物”,吃了后會引起腫瘤復發,甚至有些人連雞蛋都不敢吃。
其實,魚蝦、蛋奶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是促進機體修復的重要物質,與腫瘤復發沒有關系。除非患者對魚蝦、蛋奶有過敏史,否則腫瘤患者無需盲目忌口,鼓勵術后進食適量禽肉、畜肉、魚蝦、蛋奶補充高蛋白質。不過肉要加工軟爛,一次不宜進食過多。
誤區四:喝湯不吃肉
患者術后恢復飲食,家屬燉上一鍋鍋甲魚湯、鴿子湯、排骨湯等,勸患者多喝湯來滋補,認為營養都在湯里了不必吃肉。孫甜甜護士長說,喝湯不吃肉是非常低效的“大補”手段,事實正好相反,無論湯燉了多久,營養絕大部分都在肉里。湯里的蛋白質含量僅有肉中的5%-15%,只喝湯不吃肉相當于扔掉了85%以上的蛋白質;另外肉類食品不宜長時間水煮,會造成蛋白質變性、維生素流失,特別是抗氧化營養素都被破壞;其釋放出肌肽、嘌呤等“含氮浸出物”,會加重身體負擔。
誤區五:用“補品”替代正餐
為了給病人調養身體,親友團往往會送來各類補品;家屬也會想方設法購買補品。有的病人整天吃人參、靈芝、冬蟲夏草,到蛋白粉、牛初乳等,忽略了或吃不下正餐。孫甜甜說,胃癌病人手術后本身食量下降,容易出現貧血、消瘦等營養不良的情況,需要多元化均衡飲食來補充營養,促進機體修復。補品的營養相對單一,如果一味吃補品影響了正常飲食,反而得不償失會加重營養不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