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 2388 字,時長約 5 分鐘
· 本文來源:劉勝軍大局觀(劉勝軍微財經出品)
我是劉勝軍,關注我,擁抱“大歷史觀”和“政治經濟學”,走出“大變局抑郁癥”。
備受關注的貴州女企業家馬藝珈伊討工程款被捕事件終于塵埃落定。
貴州省聯合調查組6月6日通報如下:
? 因馬某某伊與六盤水市水城區項目業主方存在債務糾紛,為向區政府施壓以實現訴求......采取蹲守、尾隨、偷拍偷錄、GPS定位器跟蹤等手段,實施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并郵寄帶有威脅性質信件等行為......已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但考慮到其犯罪情節輕微,到案后均認罪悔罪,可不予刑罰處罰.....決定對該5人作相對不起訴處理......尋釁滋事等擾亂社會管理秩序的違法行為,情節顯著輕微,可不以犯罪論處......作法定不起訴處理。
? 馬某某伊承建的10個項目中,已經法院審判、仲裁裁決確認或者雙方達成一致的有7個項目,應付工程款11877.45萬元,項目業主方于案發前已支付8821.1萬元,欠付的3056.35萬元已于2024年5月17日支付完畢;另外3個停建未完工項目,因項目管理混亂,項目所完成工程量短期難以準確核算,項目業主方已于案發前支付工程款5549.34萬元,相關糾紛仍處在民事訴訟程序依法審理之中。
案件結果符合社會期待,令人欣慰。
為什么說這個案件的結果意義重大?
1、穩民企信心,乃國之大者。自2018年以來,民企在去杠桿、貿易戰、吳小平“民企退場論”、三條紅線、疫情等一系列因素沖擊下,出現信心不穩、預期不穩的局面,躺平心態凸顯。民企是“五六七八九”,提振民企信心,是當下穩經濟的關鍵之關鍵。
千萬不要小看一個案件的影響。有時候,一個案件對民企信心的影響勝過一打文件。一旦民企“寒了心、破了膽”,今后誰還愿意創業當企業家?企業家是市場經濟的第一要素,因為生產要素的組合必須通過企業家才能完成(穩定民企預期需要理論創新:企業家精神才是第一生產力)。學術上有個概念叫“寒蟬效應”(chilling effect),說的就是要營造寬松的環境。在今天,不能讓民企寒心,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2、馬藝珈伊案件很典型。過去幾年,隨著“三條紅線”的實施,房地產市場陷入冰凍,房地產企業及上下游普遍陷入“資金鏈危機”。與此同時,土地出讓金的銳減,也導致地方財政困難。一方面,民企真的承受不了地方政府的欠債;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真沒錢了。在這方面,貴州尤其突出。馬藝珈伊案件發生在六盤水市,巧合的是,六盤水市正是被中紀委點名的任性舉債典型。(“任性舉債”才是最大的腐敗)。
2013年到2017年,李再勇擔任六盤水市委書記期間,推動興建了23個旅游項目,其中有16個項目已被貴州省列入低效閑置項目,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李再勇為了建這些項目,主政六盤水的三年多里,當地新增債務達1500億余元。六盤水市2022年稅收收入58.64億元,1500億新增債務相當于25年的稅收收入!
必須承認,貴州的問題也是全國的問題。比如河南審計報告顯示,2022年河南地方政府和國企等新增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95.63億元。
國務院多次敲桌子要求地方政府不得拖欠民企債務。2023年9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解決好企業賬款拖欠問題,事關企業生產經營和投資預期,事關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必須高度重視。省級政府要對本地區清欠工作負總責,抓緊解決政府拖欠企業賬款問題,解開企業之間相互拖欠的“連環套”,央企國企要帶頭償還。”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不解決地方政府資金來源問題,即使地方政府下決心還債,恐怕也沒辦法拿出錢來。這也是當前穩房地產的一個重要背景(穩房地產:不是能不能,而是必須要!)。
馬藝珈伊案件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在刑事案件面前,民企是很脆弱的。由于民營企業家是民營企業的核心和靈魂,一旦民營企業家陷入刑事問題,很可能導致一家具有相當規模的民企猝然倒閉,不僅影響就業,也會給銀行帶來更大的貸款損失。打造一家民企,可能需要幾十年的艱辛努力。毀掉一家民企,可能只需一紙判決。因此,在對民營企業家進行刑事處罰之前,一定要慎之又慎,充分考量案件的經濟背景和社會影響。
值得贊賞的是,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張軍在同新時代民營企業家法治素養提升研修班學員們交流時指出:
? 把“嚴管”與“厚愛”相結合的重要制度。實施中要把“從政治上看”與“從法治上辦”有機結合起來,從更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角度,準確把握好政策。要深刻認識我國民營企業正在發展壯大、相關制度規范還不夠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還在建設中的現實,立足于最大限度挽救涉案企業、保住經營主體,積極教育、救治,堅決防止一判了之。只要不違反法律規定,都可以探索開展涉案企業合規改革;只要有利于企業發展,就要協同有關方面有力推進。不能讓任何一個企業僅因涉案而垮掉。
“不能讓任何一個企業僅因涉案而垮掉”,這句話說得太好了!
今年火爆的電影《第二十條》闡述的深刻道理正在于此。法律條文是死的,但現實是復雜的。法官的任務不是教條主義地解讀法律條文,不是讓自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是要捍衛法治的精神實質,要問心無愧。法治的精神是什么?正義。我對正義的理解是,要最大程度地保護好人,要最大程度地保護弱勢群體。
讓我們所有人銘記《第二十條》這幾句臺詞:
——法律是讓壞人的犯罪成本更高,而不是讓好人出手的代價更大。
——我們辦的不是案子,是別人的人生。
——法律的權威來自哪里?來自老百姓最樸素的情感期待!??
劉勝軍@終南山
堅持講真話的經濟學家
政治經濟學+大歷史觀
2014 年參加總理經濟座談會
劉勝軍微財經創始人
致公黨上海市經濟委員會委員
山東省人力資源發展促進會首席專家
著有《下一個十年》
山東·菏澤·定陶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