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臨展“壁上萬千”2024年5月1號開展,展出到10月31日,以山西出土的宋金時期磚雕壁畫墓的文物,呈現了那個歷史時期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追求。
并且配套推出了宋金文化的系列講座,眾多學術大咖現身山西博物院的“晉界講壇”,奉獻了一場場精彩的文化盛宴。
展覽分為“家園”、“家慶”、“家風”、“家愿”四個部分。
最重要的展品當然是晉城市郝匠1號墓,不但完整地還原了墓室情況,并且是裸展,能看的十分真切。
一、郝匠一號墓的發現情況
2013年晉城市棚戶區改造時,發現了兩座金代的墓葬,地點在晉城市郝匠社區蘭花路附近,8月到9月進行了發掘,正值雨季,地下水位較高,墓葬有30厘米高的積水,墓主人骨和陪葬品位移嚴重。
郝匠1號墓保存完整,出土陪葬品較為豐富,還出土了墓志,有明確的墓主人和下葬時間。
墓葬由墓道、墓門、前室、甬道、后室五部分構成,墓道未發掘,從墓門進入前室,前室西壁裝飾有“婦人啟門圖”磚雕,通過甬道進入后室,后室裝飾有仿木建筑磚雕和建筑彩畫,在西北東三壁上各裝飾有五塊孝子故事磚雕。
甬道兩側的南璧是男女侍者磚雕。
從墓門到后室北壁6.48米。
二、婦人啟門圖
進入墓室的前室,最引人注目的是西壁裝飾的“婦人啟門圖”磚雕,也有學者稱為“半啟門”,這個藝術題材始見于漢代,宋金時期再度流行。
1、何為“婦人啟門圖”?
其最主要的表現形式為兩扇門扉,一扇關閉,一扇半開,一位婦人從縫隙中露出半身。
考古發現多出土于宋金墓葬中,但啟門的人并不僅限于婦女,還有男性和兒童,表現形式有磚雕和壁畫。
從圖像學的角度說,“門”是最關鍵的因素。
2、“婦人啟門圖”的起源
考古發現“啟門圖”的形象最早見于漢代。
西漢晚期的山東鄒城臥虎山2號墓石槨,東端外側刻了兩扇門扉,一人手持節探出半身,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啟門圖”實物。
東漢的考古材料更多,例如四川省蘆山縣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王暉墓石棺的前擋,還有成都曾家包山M1東后室的畫像石,都有“啟門圖”的形象。
但“啟門圖”的題材在魏晉南北朝到唐代消失了,到北宋后這個題材再度興起,一般認為與漢代的“啟門圖”并沒有傳承關系。
有學者認為,宋金流行的“啟門圖”源于門窗題材,與北宋的經濟繁榮相關。墓室裝飾上由簡趨繁,漸漸添加了婦人形象,使“啟門圖”更富于家宅氛圍,過程中還受到了佛教喪葬文化的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