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2月12日,中南局領導人之一、廣西省委代理書記陶鑄的辦公室響起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陶鑄拿起聽筒,耳邊隨即響起華南軍區司令員葉劍英熟悉的聲音。
今天的葉劍英有點反常,性格溫和的他,罕見地動怒了。
“陶書記,怎么搞的?有人拿著你們中南局的公文抓走了莫雄,他可是我任命的干部!”
“有這事嗎?我馬上調查!”陶鑄急忙說道。
“必須趕快救人,主席交代過我照應他,出了事,我在主席那里無法交代!”葉劍英補充說。
莫雄是誰?為何被抓?他的被抓跟毛主席有何關聯?
回答這些,繞不開兩個人。
第一個人,名叫楊永泰,他曾是蔣介石的第一智囊,人稱“諸葛轉世”。
楊永泰,1880年出生于廣東茂名一個書香門第,北京政法專業學校高材生。他從小就雄心勃勃,立志治國安邦,青史留名。后來他也確實得到重用,在1920年前后曾經擔任過護法軍政府財政部部長、廣東省財政廳廳長和廣東省長。
但是這跟他的理想相差太遠,他的夢想是當“天子”重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十年后,他的夢想終于實現。1931年,蔣介石得知他的才華后,三顧茅廬,請他出任軍委會秘書長。士為知己者死,楊永泰感激涕零,向蔣介石獻出妙計作為回報。這條妙計,總結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攘外必先安內”,不然的話外患沒有了,江山也丟了,得不償失。
二是剿共的時候,必須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三分軍事,七分政治”。
楊永泰問蔣介石:“紅軍為何能迅速發展,星星之火最后燎原?”蔣介石說:“那是因為桂系軍閥和馮玉祥、閻錫山等人作亂,給了紅軍發展機會。”
“非也,主要是因為紅軍打土豪,分田地的主張深得民心,中國底層百姓生活太苦,社會不公。”
蔣介石一想,這話說得也對,就問對方:“我們該怎么辦?”
“也學共產黨,嚴懲貪官,整飭吏治;扶助貧困百姓,提高他們的生活,縮小貧富差距;同時讓他們上得起學,看得起病。”楊永泰說。
蔣介石深以為然,開始在蘇區周圍實行。
在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下,楊永泰提出的措施當然不會得到全面貫徹,但僅僅是部分落實,就收效很大,蘇區的面積大大壓縮,楊永泰也被提拔為鄂豫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秘書長,成為蔣介石帳前軍師。
跟莫雄有關的第二個人,名叫柳維垣,是湖北黃陂人,1892年出生。
柳維垣是中央警官學校高級研究班畢業,曾參加過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他苦讀兵書,也是個學術派,但是理想雖然很豐滿,現實卻總是很骨感,他這匹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始終是懷才不遇。
到1934年,已經四十出頭的他,還只是黃陂縣的縣長。這對一般人來說,可能已經知足了,但是柳維垣心有不甘,這簡直是大材小用,明珠暗投。不甘心歸不甘心,他一沒有人脈,二不會行賄買官。如果不出意外,他也只能庸庸碌碌度過余生了。
柳維垣不這樣想,他認為,天生我材必有用,總有一天,他會有施展才華的機會。
1934年9月,機會終于來了。這個月下旬,柳維垣接到一個通知,參加蔣介石在江西廬山牯嶺召開的最高軍事會議。柳維垣一看通知,幾乎高興得跳了起來。
如此重要的軍事會議,怎么會通知一個小小縣長參加呢?這是因為黃陂位于中央蘇區周邊,蔣介石為了剿共“不恥下問”,集思廣益,柳維垣也應邀參加了這次高級會議。
這一來,柳維垣的命運發生了重大改變,中國歷史即將發生劇變。
柳維垣第一次參加如此重要的會議,心咚咚直跳,緊張得很,大氣都不敢出,更別說發言了。
可是,蔣介石的話打動了他。
“眾所周知,我們(第四次‘圍剿’)‘剿共’失利了,今天開會,就是要總結一下教訓,制定出下一步行動的方案。”
蔣介石用他犀利的目光掃視了會場一周,然后裝出一副禮賢下士的樣子,誠懇地說。“現在把諸位召集到這里,就是要大家暢所欲言,獻計獻策,無論職務高低,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
聽了蔣介石的話,在座的國民黨軍政大員領紛紛發言。可是,蔣介石卻聽不進去;因為他們都是夸夸其談,沒有什么新鮮玩意。
蔣介石越聽臉色越陰沉,繃著臉沒有說話。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大家滔滔不絕,沒有人說到點子上,臺上蔣介石失去了耐心,他幾次想站起身,最后還是控制住了自己。
臺下的柳維垣也眉頭緊皺,心說蔣介石跟前這么多酒囊飯袋,怎么會“剿共”成功?他終于忍不住了。就在會議快要結束的時候,柳維垣站了起來,鼓足勇氣舉起手說:“我想說兩句!”
“我以為,對‘赤匪’的四次作戰,不是出了問題,而是根本就是錯誤的。”柳維垣努力控制著自己的緊張情緒,語速很慢地說。此言一出,四座皆驚,大家都為這個小縣長捏著一把汗。心說你這小子真是吃了豹子膽,四次作戰的方案都是批準制定的,你這不是指責總裁嗎?
根據蔣的一貫作風,柳維垣這個小小縣官,大概率吃不了兜著走。頓時,會場寂靜一片,空氣也變得緊張起來。
可是出乎意料,蔣介石不但沒有動怒,反而微笑著說:“好!年輕人,有勇氣,講下去。”
蔣介石的態度讓柳維垣不再有顧慮,思路更清晰,語速也加快,開始滔滔不絕談自己的想法。
“鄙人認為,我們這次最好采取堡壘戰術,從外圍開始修碉堡,推進到哪里,就把碉堡修到哪里。”
“而且碉堡的密度要高,無論是縱向、橫向,各個碉堡的火力實現交叉射擊,無死角覆蓋……”
聽柳維垣的講話,蔣介石來了精神,覺得這主意能成。
下面的官員也覺得這個縣長說得有理,同時他們也感到后悔,如此簡單的東西自己為何沒有想到?
不過也有人提出異議:“這主意太笨,代價也太高,不可行。”
柳維垣解釋說:“因為‘赤匪’控制的面積,本來就不大,只有方圓幾百公里而已,最多不到一年,就可以完成‘剿匪’大業,一勞永逸除掉心腹之患。”柳維垣提高了聲調說。
柳維垣發言完畢后,蔣介石帶頭起立鼓掌,其他人也情不自禁跟著鼓掌。
根據柳維垣的思路,蔣介石八大金剛之一,保定軍校的高材生的陳誠立即著手制定具體的戰術。
兩天后,會議再次召開,陳誠向在座的軍政要員宣讀了他絞盡腦汁制定的“鐵桶計劃”:
“各位聽了,從今年10月中旬開始,我們要出動150萬大軍、270架飛機、200門大炮、1000多輛汽車,對‘匪區’實施分進合擊、鐵壁合圍的新戰術。”
“戰斗爆發后,各部每天務必至少向前推進4公里,一邊推進,一邊建造鐵絲網,除了大路,不留空白。”陳誠躊躇滿志,殺氣騰騰地說:“這樣不出兩個月,定讓‘匪軍’灰飛煙滅,讓朱毛等人插翅難飛!”
最可怕的是,陳誠還要求,各碉堡的密度在100米,碉堡里的人不用望遠鏡,就能一目了然。
陳誠講話后,蔣介石發表講話,他信心滿滿地說:“現在‘剿共’大業已勝券在握,望諸位積極行動,為黨國建功立業,畢其功于一役!”
在場的國民黨將領聽了都非常亢奮,像打了雞血,他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恨不能今天就走上戰場。
唯有一名軍官與眾不同,他聽了陳誠的講話之后,倒吸一口冷氣。雖然他也跟著使勁鼓掌,但是眉頭緊鎖,神情嚴峻,心緊揪到了一起。
此人,就是國民黨贛北第四行署專員兼保安司令莫雄。
莫雄,祖籍廣東英德,生于1891年,他上過講武堂,軍事才華很高。他也是同盟會成員,從黃花崗起義,打破護國討袁,再到東征、北伐,他都參加了,也算是老資格的國民黨員。
不僅如此,他還救過蔣介石的命。
那是1922年6月,粵軍頭目陳炯明趁著孫中山到廣西討伐桂系軍閥,在廣州發動叛亂,公開叫板孫中山。
蔣介石是孫中山的心腹將領,當時任大本營參軍兼粵軍第二軍總參謀長,在大本營駐扎。
在陳的指揮下,萬余叛軍直撲大本營,蔣介石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此時他手中加上文職人員也不過千余人。無奈之下,蔣介石向孫中山發電求救。孫中山當時在桂林大本營,隨即命令擔任自己警衛工作的莫雄前往解圍。
莫雄不敢怠慢,立即聯系滇軍楊希閔、桂軍劉震寰部發兵前往。他自己則帶著兩個營,作為前鋒,馬不停蹄趕到,把蔣介石叛軍的層層包圍中救了出來。蔣介石十分感激,兩人即成生死之交。
當時的小蔣,還一身正氣,開口“革命”,閉口“愛國”,莫雄對他很是崇拜。蔣介石比莫雄大四歲,莫便管他叫大哥。
可是到了1925年,蔣介石便露出了本來面目。
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廖仲愷遇刺后,蔣介石假裝查案,將矛頭指向自己的老上司、粵軍總司令許崇智,逼迫對方下野。如此一來,蔣介石成為國民黨中數一數二的大佬。蔣介石過河拆橋,玩弄權術,陰險毒辣,讓莫雄感到寒心。
道不同不相為謀,已是粵軍第四軍第十一師中將師長的莫雄心灰意冷,辭去軍職到澳門閑居。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更是讓莫雄看清了他的真面目。
1929年10月,蔣桂戰爭爆發,作為討桂軍右翼第一路軍總司令的張發奎突然倒戈反蔣,莫雄也加入其中,跟蔣介石反目成仇。
張發奎雖然老辣,但是斗不過后起之秀蔣介石,蔣介石拉攏廣東另一軍閥陳濟棠,將張發奎打得滿地找牙。
張發奎反蔣失敗后,莫雄來到上海,在那里遇到自己的舊部、原11師政治部主任劉啞佛,他的人生軌跡就此改變。
劉啞佛,江西人,1893年生于南昌,是1925年秘密入黨的老黨員。魯迅先生《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的主角、烈士劉和珍,就是他的妹妹。
在粵軍的時候,劉啞佛的身份是保密的,莫雄當時親蔣,更不知道劉是黨員。
此刻的莫雄,已經成為反蔣人士,劉啞佛就公開了自己的身份。
因為莫雄敬重劉啞佛,也對共產黨產生好感,通過他又結識了很多中共地下黨員,其中包括在中共中央特科工作的項與年。
項與年得知莫雄的人脈之后,決定發展他為我黨工作。
莫雄曾經提出加入中共,但是周恩來覺得,他不入黨的話,同樣可以為黨工作。就這樣,莫雄成為一個非黨員的中共地下工作者。
既然要為共產黨提供情報,就要在國民黨中擔任要職,已經淡出的莫雄,如何能重新回到軍界呢?
想來想去,他想到了廣東老鄉薛岳。
薛岳比莫雄小5歲,是蔣介石的得力干將,最初也是從粵軍摸爬滾打出來的,對上司莫雄既熟悉,又敬慕。
1933年,薛岳已經是北路軍之第六路軍總指揮,負責贛南的"剿共"事宜。看到莫雄到來,薛岳喜出望外,就讓他擔任自己的高級幕僚。
沒多久,莫雄在南昌又遇到了楊永泰。楊也是廣東人,出任過孫中山的財政廳廳長,跟莫雄非常熟悉。在楊永泰的推薦下,莫雄擔任了贛北第四行署專員兼“剿共”保安司令。
雖然莫雄也曾反蔣,但是因為對蔣有救命之恩,蔣介石還是不計前嫌,給他頒發了委任狀。
蔣介石也沒有想到,自己的這一委任,讓他的“剿共”大業功敗垂成,也讓國民黨最后丟掉了政權。
再說莫雄,聽到陳誠如此毒辣的計劃之后,決定將文件偷出去,不能讓蔣介石的陰謀得逞。
可是“鐵桶計劃”不是一張紙,而是一大堆文件,洋洋灑灑幾十萬字,那里面不光是戰略戰術,還有各部隊戰斗序列和各地區的兵力部署。甚至還有進攻時間、進攻路線,以及作戰圖表等。
有人說了,只要將計劃的梗概報告給中央軍委,組織戰略轉移不就可以了嗎?
如果僅僅是這個,這樣軍委也不會相信,更不會就憑著幾句話就實行戰略轉移。再說,轉移的話一定要從敵人兵力相對薄弱的地方出去。中央軍委負責人,只有看到全部計劃,才能做出轉移的重大決定,才能依據敵人兵力部署,制定轉移路線。
牯嶺軍事會議結束后,莫雄連忙趕回司令部,將全套的“鐵桶計劃”文件交給了一個人——劉啞佛。這時候的劉啞佛,被莫雄安排到身邊,職務是贛北第四行署專署主任秘書。
劉啞佛轉身出去,將文件交給了已經擔任江西省第四保安司令部任機要秘書的地下黨員項與年。劉啞佛神情凝重,對項與年說了一句話:“文件生死攸關,就是豁出性命,也要送到瑞金。”
項與年帶著文件,開著汽車直奔瑞金而去。因為他打著司令部的招牌,所以一路順風。但是到接近蘇區時,再也不能以這樣的身份出現,哨卡是過不去的。
項與年一狠心,當機立斷,拿起一塊石頭,砸掉了自己的4顆門牙。一刻鐘后,他的臉腫得像鍋蓋一樣,面目恐怖。
誰會懷疑這樣一個人?都以為他是個傻子、瘋子。就這樣,情報被安然送到了蘇區。
早在當年5月,李德就提出了“主力部隊準備突破封鎖”這一構想,中共中央還將這一計劃報請共產國際批準。由博古、李德和周恩來組成軍委的“三人團”,開始了轉移前的一系列籌備工作。
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作出決定,計劃在10月底(不晚于11月初)突圍。
原先,我黨曾經通過別的渠道得到情報,說11月初敵人才會發動對蘇區的大規模進攻。 可是沒想到,蔣介石的計劃突然提前,黨中央對此一無所知。因此,中央軍委迅速作出決定,提前轉移。
這時候,蔣介石的計劃還沒有實施。試想,如果晚了一步,敵人開始進攻,那真是插翅難飛,想想多么可怕?
所以,說莫雄救了9萬中央紅軍,一點都不夸張。毛主席在那一刻記住了莫雄的名字,對他念念不忘,反復交代在廣東工作的葉劍英,一定要找到他,善待他。
那么,新中國成立之后,莫雄在哪里?
原來,莫雄一直為我黨提供情報,已經引起薛岳的懷疑。薛岳下了決心,打算將其除掉,幸好莫雄提前得悉,連夜逃往香港。
1949年10月廣州解放后,葉劍英幾經周折,打聽到了他的去處,立即派人持親筆信將他從香港接回。并且在一個月后,委任其為北江治安委員會主任。
莫雄老家的人不知道他的這段輝煌歷史,只知道他是國民黨少將,反革命分子,就派人到北江抓他。
中共中央中南局的個別負責人也不知道內情,就批準了他們的行動。1950年12月的一個中午,廣東英德縣體育場,一場公審大會正在召開,宣布“莫雄罪大惡極,判處其死刑,立即執行!”
那個叫莫雄的犯人搖搖頭,一言不發。他沒有為自己辯解,非常淡定。
公安局長一揮手,幾名公安人員押著莫雄走向刑場。
就在這時,一輛小汽車急速駛來,從車上跳下一名干部,對行刑的公安人員說:“停止執行!”原來,是陶鑄派人趕到了。
后來,莫雄曾任廣東省政府參事室副主任、省政協副主席等職。
1980年莫雄病逝,享年89歲 。歷史將永遠記住他,記住這位當年曾經挽救了革命,挽救了近9萬名紅軍的無名英雄。
舉報/反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