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畫”,亦稱“士夫畫”,中國畫中之一種,泛指中國封建社會時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
這就是“文人畫”的定義了。
- “文人畫”一說的由來。
中國繪畫,太久遠的上古時期不去說了,后來作畫的作者,大體包括三類人——畫工,很多是搞建筑的工匠;畫師,畫院中的專業人士;文人,從業余愛好發展起來的畫家。
所以繪畫作品中,也就包含了三類——畫工畫、院體畫和文人畫。
其實,還有一類繪畫作者和作品,就是一些帝王,他們留世的書法多,繪畫少,但畢竟有。不過不把他們歸類也是可以的。
明代的董其昌,首提“文人之畫”。
但是在他之前,宋代的蘇軾,已經提出了“士夫畫”的說法。董其昌是對蘇軾的延續繼承。
真正來說,“文人畫”,濫觴于唐代的王維。他是首創。
這倒不是說王維提出了“文人畫”的概念,而是他把文人和繪畫結合在了一起。
原來,繪畫的基本只有畫師和畫工。有文人繪畫,但羞于向外人展示,大概是覺得與身份不符。
王維不然,他很坦然地畫,且很坦然地展示自己的繪畫作品。
他還在詩中寫道:“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說他看起來像個文人,其實可能是前世的畫師托生的。
王維繪畫是下了大功夫的——拜吳道子為師,鉆研繪畫理論,創新山水畫技法。
特別是他把詩歌與繪畫完美結合在一起。
蘇軾盛贊王維,“味摩詰(王維字摩詰)詩,詩中有畫;觀摩詰畫,畫中有詩?!?
所以,是自王維開始,有文人敢公開站出來說,我也畫畫兒;他還畫出了很不錯的作品。
錢鐘書先生對王維的畫作評價很高,但客觀說,應該是排在吳道子、薛稷、閻立本、李思訓等人之后;另外,王維在繪畫理論上亦有建樹,著有《學畫秘訣》等。
自此,文人畫便歷久不衰了。
- “文人畫”的流派和影響。
第一,流派。
明代董其昌的《容臺別集.畫旨》說:“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始分;畫之南北二宗,亦唐時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則李思訓父子著色山水,流傳而為宋之趙幹、趙伯駒、(趙)伯嘯,以至馬(遠)、夏(圭)輩;南宗則王摩詰(維)始用渲淡,一變鉤斫之法,其傳為張璪、荊(浩)、關(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芾、友仁),以至元之四大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亦如六祖(即慧能)之后,有馬駒、云門、臨濟兒孫之盛,而北宗(神秀為代表)微矣?!?
他又說:“文人之畫自王右丞(維)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寬為嫡子,若馬、夏及李唐、劉松年,又是大李將軍之派,非吾曹當學也?!?
董其昌的意思是,從唐代開始,畫派和禪學一樣,都分南北兩派。畫派中的南派是從王維開始的,比北派發展的好多了。
這個說法不很精確,帶有明顯的褒貶傾向。
當時與董其昌齊名的陳繼儒也說:“李派板細,乏士氣;王派虛和蕭散?!庇谑牵髂┣宄醯漠媺浩鸶胶停煨纬闪艘浴澳献凇睘椤罢y”之見。
第二,特點和影響。
陳寅恪的哥哥陳衡恪,曾經總結過,他認為,“文人畫”一般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這是對繪畫作者的個人修養而言的。
從題材來說,“文人畫”通常多取材于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等,借以發抒“性靈”或個人抱負,間亦寓有對民族壓迫或對腐朽政治的憤懣之情。
就創作過程來說,文人畫的作者,標舉“士氣”、“逸品”,崇尚品藻,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很重視文學、書法修養和畫中意境的締造。
清末大家姚華(茫父)為陳衡恪的《中國文人畫之研究》作序。
他說:“唐王右丞(維)援詩入畫,然后趣由筆生,法隨意轉,言不必宮商而邱山皆韻,義不必比興而草木成吟?!?/p>
歷代文人畫對中國畫的美學思想以及對水墨、寫意畫等技法的發展,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關于具體如何欣賞,可以用得上那句話——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不再贅言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