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以為,《李白與杜甫》這本書是寫的李白和杜甫的故事,翻開閱讀之后才發現,其實這是寫的兩個人各自的人生故事,只不過每個人的篇幅都沒有那么多,一本書記錄了兩個人而已。
但是不論怎么說,基本上處于一個時代的李白和杜甫兩個人,也算是彼此認識的熟人,只不過他們之間的年齡相差的有一點大,因此可以稱他們為忘年之交了。我不知道對于他們彼此來說,對方的存在到底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存在,但是對于我來說,這兩人都是不可多得的詩中豪杰。
如果沒有李白和杜甫,我想我小學時候需要背誦的古詩詞應該會少很多,這個世界上的經典古詩詞也會少很多。對于李白和杜甫,這本書里是這樣說的:每當李杜被同時提及,人們似乎都會發出這樣的喟嘆:李白從未老過,而杜甫卻從未年輕過。
我對于李白最深刻的記憶,是愛喝酒的一個老頭子,這個老頭子想得道成仙結果沒成,這個老頭子想在曹濤之上施展抱負依然沒成。在《李白與杜甫》這本書里,主要講述的李白的故事是他的出生,以及他在政治活動之中的兩次重大失敗事件,一次是待詔翰林與賜金還山,另一次則是安祿山叛變與永王璘東巡。
對于李白的政治活動失敗我倒沒有什么特別的感想,我思考的最多的可能就是李白的從政人生——一個期待著在政治上大放異彩的人最終卻并沒有獲得自己理想中的一切,為何會如此?我想這和李白的性格有關,也和當時的社會有關。
李白是一個性格相當矛盾的人,他有時候表現得很清高,但是對于都市生活乃至宮廷侍從生活卻又十分留戀。怎么說呢,當一個人想給自己立個人設卻又舍不得人設之外的生活的時候,他的世界必定是會崩塌的,李白就是如此。李白期待著自己能夠能夠登上高位,但高位的人卻從來不曾將他放入眼中,他又如何能夠獲得成功呢?
一個人如果想要獲得對應的成就,如果不努力能夠獲得嗎?在過去和在現代,奮斗與不奮斗結局都是不同的。至少在我看來,李白曾經擁有著無限可能的機會獲得自己想要得到的成就,但是時不待人,誰也無法給出一個最終的結果。
我在《李白與杜甫》這本書里,看到了一個我不認識的李白,至于杜甫,我發現我對他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知。怎么說呢,影響之中的杜甫應該是那種很純真的詩詞寫作者,我認為他是有功名欲望的,畢竟人的這一生沒有點欲望是說不過去的。但是我沒想到的是,杜甫的門閥觀念和階級意識,我直接忽略了他人生之中的這兩點!
仔細想想,是我的問題,畢竟一出生就含著金鑰匙的杜甫,他從小所學到的和經歷的,都并非普通人所能夠學到和經歷的。更何況,小時候沒有經歷過勞動人民痛苦生活的杜甫,是完全可以站在統治階級、地主階級這一邊的。其實這就是人生教育和經歷的問題,當我們每個人都面對著不同的人生的時候,我們沒有理由去批判另一個人的人生。
理解不理解是一回事,批判不批判是另外一回事,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人生,任何人都不能去判定他人人生的對與錯。但是,就像《李白與杜甫》里面寫的:盡管詩人已有森嚴的階級感情,然而階級感情還有比他更森嚴的人存在。“超越了自己的階級”,談何容易。
李白與杜甫,不論是李白還是杜甫,我發現我都在這本書里看到了原本我不曾看過的他們的另一面。又或許,他們這不被我發現的一面并不是別的地方沒有寫,而是我沒有那么系統的去認知和探索而已。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李白也好杜甫也罷,也早已經屬于歷史長河里不可磨滅的記憶。我們現在需要記得的,大概就是他們留下的千古詩句,然后去認真的好自己的人生,尋找到屬于自己的階級,做個完全屬于自己的人,而不是“原來你是這樣的存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