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山西省,有今天的名字始于明朝洪武初年,算起來歷史只有650多年的時間。而山西省在歷史上使用過最多的名字,按方位來說與今天恰巧相反,這就是“河東”。
位于“河東”的“山西”省
河東,是一個簡單、樸素、古老的地名:
說簡單,它就是一個以黃河為基準點的方位詞,是其以東的區域。
說樸素,是這個名字并非是抽象、文雅、扼口的詞語,而是得自于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語言和文字習慣。
說古老,河東是我國文明起源的“三河”之一,《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焙訓|是夏朝之前堯帝的都畿所在,并且早在魏惠成王更元七年(前328年)時就置有正式的行政區劃“河東郡”。
戰國時魏國的河東郡
魏國的河東郡轄境相當今山西省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區域。秦國奪得這里之后,仍置河東郡。到秦朝成為全國三十六郡之一。
兩漢、魏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隋朝,河東郡雖然轄區、大小時有變化,但其覆蓋范圍基本上位于今天山西省西南部一帶,并且都是管縣的政區,如果按照今天的區劃設置來對應,就是相當于“地級市”。
西漢的河東郡
唐朝,“道”成為相當于今天“省”級的高等政區,而所設置的“河東道”是貞觀十道、開元十五道(較貞觀年間的十道,增加了五道)之一,于貞觀元年(627年)分黃河以東、太行山以西地區置,相當今山西全省及河北西北部內、外長城間地。而在唐朝中后期于河東道內設置的,統轄著天兵軍、大同軍、橫野軍、岢嵐軍、云中守捉以及忻州、代州、嵐州三州的郡兵,共55000兵的“河東節度使”,掀起“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就以此為根基。
唐朝的河東道
宋朝,在省級層面實行的是以“朝廷之令必行于轉運使、轉運使之令必行于州、州之令必行于縣、縣之令必行于吏民”為原則的轉運司制,轉運司以“路”為單位,“河東路”是宋朝十五路之一,轄境相當今山西內長城以南,龍門山、稷山、絳縣、垣曲一線以北,同時還轄有今天陜西佳縣以北地區。
北宋的河東路
金朝占領這一區域后,仍然繼承了宋朝的路制,不過將“河東路”分為南、北兩路。河東北路轄境約當今山西長城以南以及中陽、靈石、太谷、昔陽等縣以北及陜西吳堡、佳縣、神木等縣地。河東南路轄境相當今山西南部及河南修武、武陟等縣以西的黃河以北地區。
“河東”這個名字,到了元朝就從正式的行政區劃名稱序列退出了,僅僅是中書省管轄之下的“河東山西道宣慰司”中使用。宣慰司是元朝行省之下分道掌管郡縣的承轉機關,是“機關”而非行政區劃。
元朝的中書省“河東山西道宣慰司”
明清也是這樣,山西省雖然設有“河東道”。雖然稱之為“道”,但是和唐朝的“道”是行政區劃相比并不相同,明清的“道”它只是省的一個派出機關,用來對府、州,或者某一方面的事務進行管理的機關。
可以說,元朝,在“中書省”之下的“河東山西宣慰司”已經讓今天的山西省從“河東”一名開始向“山西”這個過渡了。到了明朝,“山西”正式成為這片黃河以東、太行山以西的土地之名,一直使用到今天。
民國地圖上的山西省與河東道
那么為什么“河東”會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而被“山西”所取代呢?
在查找了若干史料無果之后,卻受到了我國五岳之一北岳恒山變遷史的啟發,想來其緣由是差不多的。
北岳恒山在元明清之前,是今天河北省曲陽縣的大茂山。在元之前的朝代,其首都均在其之南,稱之為“北岳”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到了元朝,由于定都在了今天的北京,再把位于都城南方的曲陽恒山稱為“北岳”就不太合適了,因此就把北岳改祀到了今天的恒山。
或許是出于同樣的考慮,在北京的西方,卻有一片區域以“東”為名,顯然不符合大家的稱謂習慣,比較別扭的。元朝的中書省所轄區域面積廣大,包含了今天的京、津、冀、晉、魯全部以及蒙、豫、遼一部分,這種感覺還不嚴重。但是到了明朝,要單獨設置成一個省,這片地方有個準確定位的名字就很有必要了。古人命名地方,一般以山川為名,以“黃河”來確定名字是“河東”,那么以巍巍太行山為名就是“山西”了。
所以到了明朝,歷史上有過1600年的“河東”就成為了“山西”。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