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來喜歡咬文嚼字,但我素來討厭無聊之人咬文嚼字。比如孔乙己喜歡問人家,茴香豆的“茴”有幾種寫法。
最底層讀書人,落魄到只能靠這點雞零狗碎找點存在感了。在誕生孔乙己的浙江,現代化大都市杭州,2018年教育系統居然也學習孔乙己好榜樣,拿“四”的第二筆去考小屁孩,引發巨大社會反響,學霸和媒體紛紛出洞,最終由知名小學名師一錘定音:宋體字不帶鉤,楷體字必須帶鉤。當年我曾開玩笑說,估計是創造宋體字的秦檜不喜歡釣魚。
尼瑪讀書人沒個鳥事,成天就拿這些狗屁倒灶當寶,在手心里盤出包漿,還鼓吹什么得語文者得高考,這個民族不退化你以為你自帶金鐘罩么?
可是有些時候,你不去咬文嚼字吧,實在就像吃了一把蒼蠅。比如這些年紅得發紫的“中國詩詞大會”。
記得當年第一次聽說天花板級電視臺有這么個節目,老夫很是神往了一把:乖乖隆地洞,誦詩、品詩、作詩、唱詩,一條龍下來,該是何等精彩紛呈!可是等我眼巴巴看完一場,發現不過就是些記憶高手,將古詩詞背得滾瓜爛熟而已。現場作詩?做夢差不多。哦對,后來看到新聞里說,大師級人物康震教授現場吟詩一首:“大江東去流日月,古韻新妍竟芳菲。雄雞高歌天地廣,一代風流唱春暉。”差點沒栽倒在新聞旁邊。大師級康震,太震撼了,和我們村文書一樣,文采斐然!
昨天在朋友圈,發現一張檔次高得嚇人的獲獎證書——由十多家省級圖書館聯名頒發!
由于語言文字功底還行,時不時有人會把一些稿子托付給我修改。有時候遇見的稿子,幾乎所有句子都跟你擰著來,讓人恨不得給它幾巴掌。這張高大上的、出自文化部門的獎狀,帶給我的就是這種感覺。
“某某,榮獲長江讀書節第五屆講書人大賽全國五百強”,把“榮獲”改成“入選”才妥帖吧?這還不是大問題,更要命的在后面,“并授予……稱號”,意思是這某某人自己授予自己該稱號?是不是少了個“被”?或者把“并”修改成“特”也可以。
就這么個簡單的句子,可以給你找到頭頂生瘡腳底流膿的感覺,就問你服不服?這讀書節讀再多書有個鳥用!還不如拿個手機天天刷呢。
也不奇怪,曾經令人肅然起敬的文化部,早已更名為雜耍一樣的文旅部。
乍一提到旅游,卷心菜般的瓜眾誰不眼前一亮?可是再一回顧,這些年旅游“黃金季”,除了超級擁堵,超級燒錢,超級疲勞……國人究竟收獲了多少高品位的東東?高大上的“文化”,咋就和混混級的“旅游”攜手共進,組合成了文旅部?
其實你只要咬文嚼字水平高一點兒,就會發現旅游這玩意,窩心歸窩心,實質上還是算文化行為,將“文化”和“旅游”捆綁弄個文旅部,約摸相當于說“森林里的禽獸和老虎都被趕出來了”——奇怪,老虎不算禽獸么?
幾天前,在某市文旅局的公眾號上,遇見一起火爆新聞:該市弄了個“海嘯音樂嘉年華”,請來一批大牌明星!
關注度五百多萬,怎一個火字了得!不過緊隨其后的,是該市所在省啟動干旱防御IV級應急預案,關注度將近四百萬。這邊圍繞著海嘯音樂嘉年華狂歡,那廂舉省被旱災所困,渴極難耐。
當然這會兒我要說“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你會說我矯情,因為這個時代的旱災的確算不得多大個事。
可是海嘯和地震、洪水、瘟疫之類,都是地地道道的人間災難,有據可查的是20年前的印度洋海嘯,制造了將近23萬人死亡!如果有人鼓搗“新冠音樂嘉年華”,毫無疑問會被批倒罵臭,可是“海嘯音樂嘉年華”為啥可以紅得發紫,被當地文旅局拿去額手稱慶?
滿大街的,到處都是這文化那文化。常常想問:文化,你也配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