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被視為當今的民族英雄,有人對此持有異議的,爭議的焦點在于,他收復臺灣的動機并不單純,這話也不假。
鄭成功作為明亡后堅持到最后的抗清力量,他的抗清之路不僅不順利,而且一系列的戰略決策失誤也是槽點,在進退兩難之際,他選擇了收復臺灣。
收復臺灣的確是他在戰略上的一種考量,但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收復臺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沒有鄭成功此前的一系列鋪墊,失敗也是分分鐘的事兒。
所以,收復臺灣對于鄭成功來說也是一件冒險的事兒,同時,他在做出這個決定時,也是備受爭議,手下部將都反對,明朝遺臣們指責他“棄大就小”、“明哲保身”,一些人還選擇與他絕交,比如他的老戰友張煌言。
為什么歷史選擇了鄭成功,而不是別人,首先要談的是他骨子里的民族意識問題。
01 鄭成功為什么不選擇投降?
明末的投降派前赴后繼,像洪承疇、祖大壽、尚可喜、吳三桂、錢謙益、施瑯等人,甚至包括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
作為投降派,盡管各有原因,但最根本的一條都是為了保命。鄭成功在明亡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清朝根本不認識他是誰,更沒把他放在眼里。
鄭成功引起清人的注意,也是他不斷奮斗的結果。那么鄭成功為什么不選擇投降,而是拼了命的要與清人抗爭到底呢?唯一能解釋的就是他骨子里強烈的民族意識了。
鄭成功雖然出生于日本平戶,并且在日本長到六七歲,在他的童年時代,母親對他的影響很大。
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中國史料稱她為田川氏。母親生下他剛滿月,父親鄭芝龍就跑了。由于鄭芝龍參與了平戶叛亂,一時間成了通緝犯。
鄭芝龍走后,鄭成功母子相依為命,除了要忍受眾人的歧視與孤立,生存也成了大問題。有些日本史料說,童年時代的鄭成功,經常跟著母親,出入鄭芝龍那些故舊家中,忍著別人的白眼討點接濟,可謂飽嘗世態炎涼。
后來許多史料在提到鄭成功這段童年經歷時,都說艱辛磨煉了他的意志,塑造了他的個人品格。這話不假,但更為重要的是,田川氏用自己的言行傳達了一種理念,那就是不論環境多么惡劣,都要堅強的活著。
田川氏并不是一個普通的封建女性,對于她的身世,說法也很多,有說是日本華僑翁家之女,也有說是養女,還有說是日本大名松浦家族的家臣田川氏之女。
身世說法不一,但從史料記載她受過良好的教育,文化水平也很高,知書達理,通曉中、日兩國語言來看,她的家世必不一般。
田川氏對鄭成功從小就開始了儒家文化的教育,念得最多的就是“仁義理智信”的信條,后來23歲的鄭成功在南澳建軍,將兵馬分為“仁義禮智信”五部,可以說是對童年的一種特殊紀念。
更為重要的是,田川氏經常帶著鄭成功在平戶千里濱海散步,每每如此,田川氏總會告訴他,在海的那一邊是你的故鄉,田川氏將家的觀念深深植入了鄭成功的心里。
鄭成功七歲時,父親鄭芝龍派人將他接回了中國,此時的鄭芝龍已不再是小打小鬧的海盜,而是大明的“五省游擊將軍”,其下千艘大小船只,數萬大明正規軍。
回歸后的鄭成功,也肩負起了一項家族使命,那就是科場登地,光宗耀祖。通俗的說,鄭芝龍是個暴發戶,希望兒子來抬高家族的社會聲望。
鄭成功也沒讓父親失望,15歲中秀才,21歲以福建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南京國子監,進太學讀書了。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大明朝的陪都,南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再加之國子監這樣的高等學府,進出的都是大人物,見的都是大場面,在這樣的環境中,鄭成功的見識與胸襟都得到了拓寬。
他所寫的幾首有名的詩篇,幾乎都出自這一時期。他生性活潑好動,喜歡交友,身為富家子弟,出手也闊綽,朋友也交了不少。
比如后來成為南明永歷政權大學士的瞿式耜(sì),曾贊他“他日必為偉器”;江南“復社”創始人徐孚遠做過他的詩詞老師,鄭成功詩詞中蒼勁之氣就來自于徐孚遠;后來在他抗清的艱苦歲月里, 有不少與他并肩作戰的同仁,就有來自他的南京故友。
不過要說對鄭成功影響最大的人莫過于錢謙益,作為鄭成功國子監的老師,他為鄭成功的生命里注入了一種東西,就是信仰。
錢謙益在當今看來他的負面形象更重,但在明朝士林界,他可是算得上一個神話。科舉探花出身,做過中央級的高官,斗過閹黨權奸,在政治場上幾起幾落誓不低頭,更是晚明“東林黨”的重量級人物。
政治地位極高,文化地位也是一樣,詩詞歌賦樣樣精通,一生著述輝煌,堪稱政治界與文化界的雙料泰斗。
有如此高的見識,識人之能也極高,他早就預言,說鄭成功“此人英雄,非他人能比。”
錢謙益看重鄭成功有兩個因素:其一,他與鄭芝龍有交情,曾親寫賀詩為鄭芝龍賀壽;其二,鄭成功本人的個人魅力,令人折服。
錢謙益傳授鄭成功的,基本都是儒家的經典思想,但鄭成功這個人不喜歡死記硬背,更在乎活學活用,為此他經常和錢謙益展開辯論。
如果是一般的老師會生氣,認為學生不尊師重道,但錢謙益不是一般的老師,他都能把妓女柳如是娶回家當正房,思想之開明,觀念之開放,這是顯而易見的。
所以師生二人不僅沒有因為激烈的辯論產生隔閡,反而吵對了脾氣。后來錢謙益還為鄭成功取了個字,他認為這個剛毅果敢的年輕人,他日必成英杰人物,于是取了“大木”,意為國家棟梁之才。
對于鄭成功而言,他從錢謙益身上汲取了無限的政治熱情,他在南京交往的都是明朝“東林”、“復社”一些清流團體,這些人多以氣節自居,言語中說得最多的也是忠孝節義、家國社稷。
一個人的成長環境和經歷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三觀,并對他的人生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母親田川氏作為鄭成功的啟蒙老師,為他注入了富有彈性的人生品格,父親鄭芝龍為他的成長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寬松的學習環境,而恩師錢謙益則為他樹立了人生信仰。
所以,面對晚明的困局,國家內憂外患,鄭成功也確立了自己的終生不渝的信仰:精忠報國,匡扶社稷。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盡,大明亡。
一切的光榮與殘酷,希望與絕望,皆從此開始。
02 鄭成功收復臺灣,這是一個雙向選擇的結果
順治三年(1646年),鄭成功在金門烈嶼島誓師抗清,此時的鄭成功,不僅在清人眼中名不見經傳,在永歷王朝眼中也算不上什么抗清力量,甚至鄭芝龍那些老部下也看不上他。
不過看不上也有看不上的好處,清朝把重點打擊對象放在廣東并立的兩個南明政權身上,大舉進攻廣東,福建兵力空虛,反而給了鄭成功擴展的機會。
而且在平定南明紹武政權的戰爭中,施瑯因不滿清軍對他的不信任,轉身投靠了鄭成功。
施瑯這個人是個人才,但也是個小人,叛明降清,又叛清復明,反復無常,但他的到來,對鄭成功的抗清事業確實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這是后話。
鄭成功初期的抗清斗爭并不順利,手下沒兵,更沒有地盤,充其量只能打打游擊戰。但大本營還是要有的,他把大本營放在了小小的鼓浪嶼,平時除了招募兵馬練兵外,另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打造戰船,訓練水師,稱霸東海的鄭家艦隊在他手中厚積薄發,漸成規模。
部眾少,地盤小,如何走出困境,鄭成功采用了另一個辦法,那就是繼承父親鄭芝龍留下的海外貿易網。
鄭芝龍降清時,基本上把能交的都交出去了,但有一樣東西交不了,就是他歷經數十年打造的東亞貿易網絡。
鄭成功以“長子繼業”的身份,重新將遍布東南亞各地的力量整合了起來,尤其是日本,鑒于他的特殊身世,與日本平戶當局搭上關系,很快就與日本重建了貿易往來。
鄭成功依托小小的鼓浪嶼,和日本及東南亞,甚至當時占據臺灣的荷蘭人,都建立起了貿易關系。
商路大開,財源滾滾而來,有了經濟來源,招兵買馬這些事情也就迎刃而解,許多散落在海外的鄭芝龍舊部都歸國參加了抗清斗爭。
短短半年時間,鄭成功就擁有了兵員數萬,戰船五百多艘,當年東林復社的許多杰出人物,也有不少人來投奔他,如徐孚遠、原浙江巡撫盧月騰、進士葉翼云等,這些人后來多數都跟隨鄭成功前往臺灣。明末清初的臺灣文教大興,儒家文化廣傳,這些人都是先驅。
雖然經濟有了保障,人馬也有了,但鄭成功的反清戰事卻很不順利。比如海澄之戰慘敗,攻泉州功敗垂成。
不過兩次攻堅戰雖然敗了,但卻大大提升了他的聲威,沿海懷念明朝的遺民們,開始知道了他的存在,以正統自居的南明永歷王朝,也不敢再小視鄭成功這股抗清力量。
1648年,永歷帝冊封鄭成功為威遠侯,從此,這支孤軍奮戰的抗清力量終于得到了南明政府的承認。
鄭成功也吸取之前失敗的教訓,加強了練兵,廣泛招募人才,專門挑選了一批精于兵事的文人,組成了自己的幕僚集團,沿用明朝文人監軍的制度,將軍權牢牢握在了手中。
重視練兵之后的鄭家軍,從紀律到武器,再到作戰陣法,都有了極大的提升,特別是在火器方面的自主研發,出現了當時最先進的“火輪槍”和“開花大炮”。
練兵的結果就是,之前的海澄戰役和泉州戰役,鄭成功只能與清軍對抗二十多天,而在同安戰役中可以血戰六個月之久了。
然而由于地盤沒有得到擴張,人員又增加,在1648年雖然成長為東南一方梟雄,施瑯攻克漳浦,為他拿下了第一塊根據地,之后又攻克了云霄鎮,但就在戰事連戰連捷時,在1649年就遇到了缺糧的問題。
為了籌集糧食,鄭成功下了一步錯棋,那就是內訌,他帶兵攻打了潮州,潮州是當時東南地區的糧倉,也是南明永歷王朝的地盤。
鄭成功攻打潮州有三個原因:
其一,為取糧;
其二為私怨,鄭成功與李成棟不睦,這個李成棟和施瑯差不多,也是反復叛降吃兩家飯,鄭成功看不起這樣的人,而守將郝尚九是李成棟的部下,鄭成功與清軍作戰時多次向他討糧,均被拒絕,于是,鄭成功只能自己去取了;
其三,潮州是一個重要的戰略地位,如果拿下,就等于有了一塊絕佳的根據地。
但代價卻是慘痛的,惡戰半年,清軍乘機大舉進犯廣東,最后為他人做了嫁衣,郝尚九投降清軍,鄭成功慘敗而歸。
更為嚴重的后果是,糧倉落入了清人之手,逐步吞并廣東,將永歷政權 幾乎崩潰,一下被趕到了大西南,與鄭成功脫離了聯系,這是一次雙重打擊。
不過在重擊之下,鄭成功又做了另一個重要決定,就是攻取廈門,吸取潮州之戰的教訓,這次他沒有輕易動兵,而是選擇了智取,而背后的策劃者就是施瑯。
計劃進行順利,鄭成功終于獲得了一塊寶貴的根據地。得到廈門之后,鄭成功利用廈門這條貿易航線,逐步繼承了鄭芝龍當年海上貿易的霸主地位,開啟了一段他的輝煌時代。
至1658年,鄭成功麾下已有十多萬大軍,上千艘精良戰船,隨后他又啟動了一項計劃,那就是北征。
北征的目標是,收復淪陷14年的東南河山,然而這一戰也直接把鄭成功打回了原形。
他幾乎把所有的希望,全押在了北征上,但結果卻是令人痛心的,在一片大好局面中,遭到清軍反撲,無奈退回廈門。
之后清軍沒有給鄭成功喘息的機會,緊跟著殺來廈門,并數次發動攻擊戰。不得不承認的一個局面就是,鄭成功的抗清大勢已去。
西南的永歷王朝此時已被消滅,永歷皇帝遠走緬甸,廈門根據地也不斷萎縮。清王朝還實行海禁政策,斷絕了鄭成功的外援。
鄭成功苦苦支撐的抗清大業,幾乎到了走投無路的境地。
1661年初,鄭成功找到了一條新路,就是收復臺灣。但收復臺灣并不是他的一時沖動,而是有著一定前提條件的。
此時的臺灣在荷蘭人的統治下,已經三十多年了。荷蘭人與臺灣漢人之間的矛盾眾多,包括民族岐視、司法權力等,最為尖銳的就是稅收矛盾。
他們見到中國人,隨時可以借著收稅的名義,肆意掠奪漢人的財產;半夜可以借著催繳人頭稅的名義隨意搜查中國人的家;甚至隨意上漲人頭稅。
荷蘭人占領臺灣后,經濟結構也發和了變化,蔗糖業成為臺灣島的重要出口產品。但臺灣百姓并沒有因此而過上富足的生活,反而因為稅收的增加,窮得連鞋都穿不起,這一點荷蘭人也是承認的。
所以,島內長久以來積累的各種矛盾,如種族歧視、民族矛盾,導致群體性反抗運動時有發生,其中產生影響比較大的起義就是,由郭懷一領導的反荷起義。
郭懷一是福建泉州人,鄭芝龍早年也曾開發過臺灣,郭懷一就是從大陸移民過來的墾荒農民,后來成了鄭芝龍的部下,跟隨鄭芝龍期間打了不少硬仗。再后來鄭芝龍接受招安,而郭懷一則選擇留在了臺灣。
郭懷一起義的目標很遠大,他想設計奪取赤坎城,然后利用荷蘭人的武器,把荷蘭人趕出臺灣,但最后以失敗結束。
事后參與動亂的五百多名起義者,一律被荷蘭人處死,郭懷一也戰死。這一次動亂牽扯其中的人員多達兩千六百多人,而前后遇害的漢人,更是高達五千人。
此事發生后,鄭成功很快就知道了,一些起義者還是躲過了荷蘭人的搜捕,在少數民族同胞的幫助下逃離了臺灣,逃到了福建。
1655年,鄭成功正式與荷蘭人翻臉,他照會日本、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嚴禁與荷蘭通商,尤其是不得與臺灣島上的荷蘭人,否則就會遭到鄭家的懲罰性攻擊。
幾年后,臺灣本島物價暴漲,荷蘭人苦不堪言。
1657年,荷蘭人派了一個人來和鄭成功談解除經濟封鎖的事宜,這個人叫何斌。
由于鄭成功遭遇背叛,設在大陸的秘密商號被人出賣給了清政府,導致鄭成功損失慘重。為了拓寬商路,鄭成功暫時解除 對臺灣的經濟封鎖。
最后與荷蘭人達成協議:每年荷蘭人向鄭成功進貢白銀五千兩、硫黃三千擔。何斌在談判中擔任的角色是翻譯。
他原本也是鄭芝龍手下的一員,與郭懷一一樣,在鄭芝龍離開臺灣后,他陰差陽錯地留在了臺灣,為了生存,一度信了基督教,做了荷蘭人的翻譯。
但他身在曹營,心在漢,面對荷蘭人的殘酷壓迫,他無時無刻不想把荷蘭人趕出臺灣。也就是在這一次見面中,他身鄭成功全面介紹了臺灣的風土人情,力勸鄭成功出兵臺灣,并向鄭成功表明,自己甘愿為內應。
從1657年到1661年,何斌一直在臺灣島勘察地形、搜集情報、繪制地圖,為鄭成功收復臺灣做準備工作。
1658年北伐的失利,也讓鄭成功將收復臺灣提上了日程。何斌冒著生命危險元宵夜偷渡過來,將歷經四年他精心繪制的臺灣島城防圖,甚至每個據點每一口大炮的位置,都標注得清清楚楚。
但鄭成功內部卻在是否東進收復臺灣問題上產生了激烈的爭論,文士幕僚認為沒必要收復臺灣,因為他們打心眼里看不上這個蠻荒之地;一些到過臺灣的將領認為他們沒能力收復,說荷蘭人火炮相當厲害。
后來有一個年勸的參軍站了出來,他跟隨鄭成功已有十三年了,平日少言寡語,在眾激烈爭論時,他站出來說話了。
他說到底可行不可行,需要打了才知道,而打不打,全憑鄭成功一句話,只要鄭成功下令,大家就豁出去干。
他的話讓大家都沉默了,最后的決定是打。
這個人叫陳永華,在諸多武俠小說中也有他的身影,說他是天地會的頭領,名叫陳近南。
從上述的簡述,足可以說明,鄭成功收復臺灣絕不是一時沖動,而是需要諸多條件的,清軍步步緊逼,北伐失利,他需要尋找新的根據地;同時鄭芝龍留下的經濟、人脈資產也都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再者荷蘭人對臺灣的殘暴統治,不得民心。
所以,個人認為,鄭成功收復臺灣是一個雙向選擇的結果,但這個結果引發的意義卻是重大的。
03 收復臺灣意義重大
朱元璋北伐打出口號是“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孫中山先生提出的十六字綱領里也提到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鄭成功收復臺灣也同樣有這樣的意義。
荷蘭人統治臺灣,與日本統治東北一樣,都實行了奴化教育,通過興辦學校,加強教育來抹去臺灣人的民族意識。
1642年時,全島學生只有三百多人,七年后就發展到一千兩百多人,并規定凡七歲兒童必須入學接受教育,否則就要被處罰。
他們在島上推廣荷蘭語,規定兒童從小就要開始學習荷蘭語,到1659年的臺灣新港地區,已經出現了眾多20歲左右的年輕人,每天穿著荷蘭人的衣服,取了荷蘭名,說著荷蘭語,身上中國人的影子已經不多了。
而且全臺的少數民族人口中,有百分之六十成為基督徒,甚至一些地區高達百分之八十五。盡管島上的漢人由于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還沒有大范圍的開始奴化教育,但正如荷蘭人所言,那也是不久之后的事情。
如果荷蘭人完成了他們的奴化教育,從意識上切斷了臺灣與大陸傳統文化的血緣紐帶,那么臺灣的歸屬問題就真的成為問題了,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明清互戰,都沒有精力顧及臺灣。
而鄭成歷收復臺灣后,沿襲明制建立起了政權機構,在臺灣頒布了屯田、建政、司法三大法,之后興建學校,傳播儒家文化,遷移流民至臺灣,對臺灣進行了全面的開發建設,可以說,鄭成功是臺灣建設的先驅之一。
最后,你們來說,他憑什么不能成為民族英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