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長河不斷流淌,人間的故事在河邊發生。
且讓我們看看,這一周又發生了什么新奇的故事。
?是誰逼瘋了manner員工和顧客
6月17日,上海兩家Manner咖啡門店店員在同一天均與顧客發生爭執,一家門店的男店員與顧客發生肢體沖突,另一家門店的女店員則將咖啡粉潑向顧客。
Manner咖啡此前回應媒體稱,此事屬實,并就員工與顧客沖突致歉,后續將優化門店運營安排。
Manner咖啡的定位是“平價手沖咖啡店”,單品價格約為20元/杯,定位雖然比不過星巴克,但比瑞幸等品牌還是高端一些的。但與市面上絕大多數自動化咖啡館不同,大部分飲品需要手沖,所以對員工的要求較高,等單時間也比較長。
更直接的影響是,手沖飲品的逼格,對于Manner員工卻是極大的工作負擔。
我的好友狗蛋老師同時也是一位資深午后咖啡人士,他就曾說,北京酒仙橋附近有一家Manner店,咖啡味道還不錯,他去過去幾次就不去了,因為點單體驗不太好:
幾平米的柜臺內部,Manner員工忙得腳不沾地,每天都需要調制300-500杯手沖咖啡,還得忍受顧客的催促。 其實顧客也不是特意要找茬,只不過大家都是附近辦公樓的白領,或是偶然路過點單的路人,能在咖啡館呆的時間有限,等太久了自然急躁。
據悉,從2023年開始,Manner咖啡店開始削減店員,從之前的一店4人,縮減到了一店2人,員工經常需要一個人負責接單、制作、出餐的全流程。
狗蛋老師還補充道,他了解到的Manner員工,月收入大約是5000元。
注意了,這是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月薪五千,你可以體會一下這份工作的獲得感。
就算是這樣,Manner員工的收入還會因不可抗力打個折扣。例如公司規定:
Manner員工如果被開單子(即被顧客投訴),就會被扣錢,如果一個月被累計投訴3次,就會被辭退。
于是不出意外地,意外發生了——長時期等不到咖啡的顧客揚言投訴,咖啡店員工當場崩潰,怒潑咖啡粉,甚至打成一片。
我知道有“理中客”必然要來打圓場,說什么“一杯咖啡,火氣這么大,何必呢”,“大家都是打工的,何苦呢”…
但問題的關鍵是什么?
2020年,孫萍發表了《“算法邏輯”下的數字勞動:一項對平臺經濟下外賣送餐員的研究》,該文以中國主要的兩家互聯網外賣平臺為例,探究互聯網背景下數字勞動與算法實踐的多元互動和權力關系。
文章認為,平臺算法對外賣員的勞動管理,呈現出“時間內嵌”“情感勞動”和“游戲化”等諸多方面的特征,結果導致時間分配成為服務行業中展現權力的方式,誰掌握了時間的控制權,誰就處于權力的較高生態位。
例如在外賣平臺中,算法記錄外賣員每次完成任務所花的時間,再根據歷史數據和預設模型,預測他們下次的送餐時間。在算法的鞭笞下,每個人都在努力維持著系統的運轉,否則會受到消費者的投訴,接受算法的懲罰。
但冰冷的算法只追求員工工作的最優解。它不斷更新各項參數、不斷強化循環,讓員工越轉越快,直至員工生理與心理的崩潰。
這篇論文被有心人翻譯成為大白話,引發無數“打工人”的共鳴,成為當年自媒體的爆款文章,其關鍵詞是:
外賣小哥,困在算法中。
然鵝,數年過去了,困在算法中的打工人越來越多,但他們的身心狀況,已經不再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
例如這次Manner事件中,當地記者采訪員工后得知:
在我們門店,高峰期一杯咖啡要在 40-50 秒內完成,做咖啡這件事本身可以很快,但有些消費者會有自己比較特殊的要求,比如具體到要幾塊冰塊、奶要加多少、不要咖啡因等等,這種非標準化的操作就會大大降低生產速度,可算法不會等你。
2021年,《經濟學家》刊發的《數字資本主義勞動過程及其情緒剝削》指出,各種績效的最大化已經成為人們內卷的最終目的,當情緒勞動成為勞動者為了維持生計而不得不進行的勞動,又被雇主無償占有,這就構成了一種新的剝削形式:
Emotional Exploitation.
(情緒剝削)
在這場的令人絕望的抗爭中,無論是焦灼的辦公室白領,還是被算法束縛的咖啡店員工,他們都是被壓榨、被剝削的一方,但鬼使神差之下成為矛盾的對立者。
這才是真正的悲劇。
2021年,馬斯克曾在推特上引用曹植的《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美國大文豪馬斯克與神秘的中國詩)
俺是一個粗人,不懂馬斯克內心的花花腸子。換做我來發言,畫風可能是這樣的:
煮豆燃豆桿,
豆在釜中喊;
都是一個爹,
為啥要殺俺!
?當世界第一決定奮斗100天
6月17日,財聯社援引內部員工爆料稱,寧德時代向員工發出了“奮斗100天”的號召,即符合條件的員工從6月12日起,施行“896”的工作日,即早上8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每周工作6天,共“奮斗100天”。
當然,公司還特意打了一個小補丁:
外籍員工不強制,按照他們的意愿。
這是因為,財聯社在本月早些時候曾經報道:
寧德時代6月7日晚就供應鏈問題發表聲明。聲明指出,美國國會議員6月5日的一封信指控寧德時代與強迫勞動有聯系,這是毫無根據和完全是錯誤的。該議員的信件以不準確和誤導的方式引用有關供應商的信息。
你看,寧德時代義正辭嚴地指出,公司高度重視外籍員工,嚴格遵守在美國運營和開展業務活動適用的所有法律法規。
至于國內的工廠與工人,呃…我大清自有國情在。
不由得想起了2010年丁仲禮院士面對“碳排放權是基本人權”的討論時,說過的一句扎心話:
中國人是不是人?為什么同樣一個中國人,就應該少排?
吃瓜群眾也想問問,同樣是寧德時代的員工,為什么中國員工就應該多加班?
這則新聞迅速發酵,寧德時代當天下午緊急回應稱,“此事為曲解造謠”。但社交平臺上多位匿名員工現身說法,曬出了相關海報、文件等材料。
很快就有媒體持續爆料稱,這并非寧德時代第一次號召員工“奮斗”,早在2022年5月,寧德時代的員工因為“奮斗100天”而與公司鬧得不太愉快。
這一套絲滑的連招,直接把寧德時代的公關人員給干沉默了。
所謂謠言,往往是遙遙領先的預言。
問題來了,是什么讓全球第一大動力電池生產商、2023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的市占率超40%的寧德時代,產生了如此的緊迫感?
我們當然可以把一切問題都歸咎于境外勢力。
例如從2023年11月起,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第一大出口市場歐盟就很不給面子,啟動了對中國電動車反補貼的調查。2024年6月11日,歐盟公布的調查結果表明:
初步判定中國從底層的鋰礦開采、到電池制造再到汽車生產和銷售,對整條電動車產業鏈存在“全產業鏈全補貼”行為。歐盟決定,將對中國電車加征最低17.4%最高38.1%的關稅。
電動車出口受阻,勢必反饋到廠家。而廠家為了平衡銷量與利潤率,勢必向上游供應商施壓,最終導致電池廠商在內的整個產業鏈內卷。
而新能源汽車的整車成本中,動力電池占去了30%-40%,因而就成為吸收內部承壓的重災區:
2023年12月,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發布的一項統計數據表明,1-11 月,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共計 49 家動力電池企業實現裝車配套,較去年同期減少 7 家。
而寧德時代在動力電池市場中占據37%的份額,主要依靠的還是成本。
這是因為,動力電池的設計框架、功能要求高度標準化,各廠商的產品不存在明顯的代差,價格成為最核心競爭力。
而且,動力電池是一個典型的資本密集型的產業。
一方面,行業內具備較強的規模效應(打個比方,產能翻倍后,單個電池的生產成本下降到40%的水平);另一方面,產能建設的前期投入很大,建成后又存在嚴格的專業局限性,很難轉產其他產品。因而一旦電池廠商卷入競爭就停不下來。
2010年-2023年,全球動力電池的產能從21.56GWh提高到865.2GWh,增長了40倍;而均價則從1400美元/kWh下降到了139美元/kWh, 降低了90%。
這就導致了一個可怕的后果。
一條生產線建成投產后,潛在產能就已經大致固定下來了。為了生產更多的產品,進一步打壓單個電池的成本,無非只有兩條路:
降低不良品率,提高生產線的開工使用時間。
為了達成前一個目標,企業必然在管理效率上大做文章;為了達成后一個目標,必然鼓勵加班文化。
2022年的一篇文章指出:
每個前來寧德時代面試的人,無論是生產線作業員、工程師、中層管理者,都會被問到一個問題,“加班受得了嗎?” 寧德時代的第一項考核就是加班,員工月均加班數量超過100小時。其中,生產線的加班時長會被算入當月工時,以工資的形式結算;工程師加班沒有加班費,只有績效考核——在公司內部,這種現象被稱為義務加班。
據說在特斯拉,馬斯克已經斥巨資研發4680電池,目標是根據“第一性原理”,把傳統電池制造流程完全顛覆,把動力電池每kWh成本下降到原價格的25%。
但國內打工人對國內的廠商表示悲觀,認為哪怕產業升級成功、廠商實現壟斷地位后,員工能找到的就業機會更少,工作強度可能更大。
可以預見的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種現象基本無解。誰讓現階段的國情是: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中專π少女的數學怪談
2024年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的決賽在昨天(6月22日)落下帷幕,今年的比賽安排是這樣的:
從22日0時到24時區間內的任意連續8小時內,參賽者選定一個數學領域方向,采用閉卷的方式,不允許查資料,要打開攝像頭,還要刷臉、輸入身份證號進入。
這項比賽引發了非同尋常的關注。因為在允許查資料、時間限定在48小時的初賽階段,來自江蘇省漣水中專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的姜萍位列第12名,力壓中科院博士劉奔(第13名)、奧數金牌選手歐瑜(第14名)、江蘇省高考狀元張天一(第15名)等選手。
6月13日和14日,人民日報以它一貫的水準,連續發布《學服裝設計的17歲中專女生,闖進全球數學競賽12強》、《姜萍火了,姜萍是誰》,兩次為姜萍點贊。其中不乏如此虎狼之辭:
在數學競賽和數學科研領域,女性的存在感不足。例如數學界的最高獎項菲爾茲獎,從1936年到2022年最新一屆的64名獲獎者中,女性只有2位。這么看來,姜萍就更了不起了。
這里簡單科普一下,菲爾茲獎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每四年頒發一次,只授予未滿40歲的數學家。
換而言之,現年17歲的天才數學少女姜萍,理論上還有5次榮獲菲爾茲獎的機會。這是怎樣波瀾壯闊的機會啊,不管是寫成傳記還是拍成電影,都將成為一部史詩!
17歲的數學少女就此登上神壇。
然后,名目繁多的“反思怪”出現了。有多家知名頭部自媒體發布了一系列的10w+爆文,有討伐現有教育體制弊端的,有呼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有夸耀局部地區教學質量拔群的(注意,地域粉與地域黑是一體兩面),有質疑現行“五五分流”制度的…
手段最高明的手法是這樣總結的:
我們的社會需要天才,更需要讓更多廣大基層和欠發達地區的學子們面臨的困境被看見,需要無論學歷高低都奉獻在自己工作崗位上的勞者動的價值被承認。
講真,這么勵志的故事讓我獸血沸騰,趕緊搜集了一堆資料寫文章。
但寫了900多字后,我在知乎上偶爾發現了一篇質疑的帖子,然后順著鏈接觀看了阿里達摩院發布的“天才少女的日常”視頻。
看完之后,我整個人都不好了。
事先申明,本人不是數學類專業出身,但考研時考的是數學一,研究僧階段曾被數值分析、隨機過程等課程整得欲仙欲死,基本的數學素養還是有的。
例如我就絕對不會把余元公式中的sin(πx)寫成sinπx,更不會像姜同學一樣奇葩地理解為:
另外,即使姜同學把伽馬函數的符號Γ寫成T,我也表示理解,畢竟是潦草的板書,有點小毛病正常。但是,姜同學非要寫成工工整整的7,這又是什么鬼?
更NB的是,在視頻展示的姜萍數學筆記里,她對于字母“Z”的寫法都是一筆畫再加一點(區別與數字2),這與上圖中Z的板書習慣完全一致,但在第二行中,字母Z的板書被寫成了三橫一豎,酷似中文的“主”字。
這就讓人很費解啊,難免讓人惡意推測,姜同學根本就沒意識到她寫的Z,而是稀里糊涂地抄成了不知什么玩意兒。
主啊,救救這只迷失在數學王國的羔羊吧。
嚴格說起來,我也是個要臉的體面人。因此我悄悄地把寫了個開頭的文章扔到回收站里,安心吃瓜。
很快,有神通廣大的網友翻出了姜萍同學2022年月考的成績單,她的數學考了83分,而中餐烹飪班的一位同學考了99分。
而漣水中專數學試卷的難度是這樣的:
隨后,多位數學競賽的大佬發表意見,質疑姜神的初試成績。
一個比較符合邏輯的說法是,姜萍的數學老師王閏秋也參加了此次比賽,為了進入決賽奪得名次而開了小號,目的是為拿成績為申請博士資格增添砝碼。
而王老師拿著姜萍的個人信息開了小號,請了天津某大學數學系的在讀博士田某某幫忙答題。
至于阿里達摩院,其實在初試成績揭曉后有過躊躇,但疊加了“中專生的逆襲”、“初始前三十名中唯一的女性”buff之后,具有爆紅潛質的新聞還是流出,并得到了人民日報、X視網的加持,掀起了一場超乎所有人預計的瘋狂營銷。
你知道現實有多魔幻嗎?
姜萍出名了,漣水市的廣場成了網紅旅游景點,當地也開始為村里修路了,村里還給姜萍父親安排了禁止焚燒秸稈的巡邏工作,還為姜萍家申請了低保。
由于姜萍謝絕采訪,網紅們就把鏡頭對準她家的老宅,甚至是院子里的土雞。
慢慢地,中專數學天才的故事,成為了一場不能被質疑,卻又停不下來的“造神運動”。
哪怕有網友總結了2萬字的疑點證據,依然有營銷號與粉絲以話術嫻熟地對線:
承認別人優秀這么難嗎 你自己考個更好的成績再來說啊 男生看見自己考不過女生著急了,名校碩博看見自己考不過中專生崩潰了 官方怎么沒有出來處理這件事……你們能比官方懂嗎
目前,各大平臺網友對姜萍事件的基本態度相當分化,大致如下:
知乎:基本完全質疑、數學丁真; B站:半信半疑,舉證傾向于造假; 貼吧:質疑者和支持者魔法對轟; 微博、小紅薯:基本無腦相信、新女性標桿 抖音、快手:當世華羅庚,國士無雙
例如在高度飯圈化的“拳師集中營”小紅薯,姜萍的照片已經P成了林徽因的樣子,成為智慧與美貌化身,誰質疑就是別有用心。
一般而言,從平臺用戶的畫像分析也可以看出,越是數學知識貧乏的用戶,對姜萍的神話越是深信不疑。
他們蔑視獲取知識的客觀規律,卻又對知識存在一種盲目的神化。很多時候,他們與“日本核廢水”、“俄烏沖突”、“農夫山泉營銷沖擊”的用戶畫像,是高度重疊的。
就在昨天,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的決賽落下帷幕,姜萍順利完賽,決賽的最終成績將在8月份公布。
我們當然希望姜萍拿出好成績,狠狠地打我們的臉。但目前來看希望不大。因為任何接受了系統性教育的人都明白:
兄弟會背叛你,女人會離開你,金錢會誘惑你,生活會欺騙你,只有數學不會——數學不會就是不會,怎么學都不會。
覺得有趣,請關注公眾號:將軍箭
23 Jun 2024
點擊“分享”和“贊”,感謝你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