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歲中專少女一戰封神的數學競賽中,主辦方阿里巴巴達摩院曾拍攝了一個紀錄片(宣傳片),記錄了姜萍日常學習的點點滴滴。
毫無疑問,在這個流媒體影響大過文字的年代,阿里的官方背書吸引了廣大網友的眼球,為姜萍的成圣儀式點燃了第一團神火。
于是,姜萍火了,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也獲得了全所未有的關注。
然而很多時候,做得越多,露出來的馬腳也越多。
正是由于達摩院的采訪視頻,暴露出姜萍同學在學習數學過程中的很多常識性錯誤,從而引發廣大網友的持續深入調查。
面對一再的輿論發酵,一開始,阿里達摩院是力挺姜萍的。
例如在方舟子在外網發布質疑時,阿里巴巴達摩院數學競賽組委員負責人印臥濤親自對線,認為板書習慣無傷大雅,認為姜萍“板書錯誤”與“精通LaTeX”并不矛盾。并解釋道:
LaTeX繁瑣但不難學,我帶過的中學生就會用。
但面對眾多科研大佬實名質疑,以及39名參賽選手聯名要求“公開初賽答卷”的要求,阿里選擇了沉默。
沉默如今晚的康橋。
更加令人迷惑的是,在決賽結束后,阿里達摩院官方賬號竟然修改了關于姜萍的爆款視頻的封面及內容。
首先是視頻封面的標題,從《中專少女數學天才》改成了《十七歲中專少女的出格人生》,試圖調低刺激網友神經的閾值。
其次是對視頻內容進行了另外三處修改。
第一次修改是2分43秒處,將姜萍接受采訪時“謝惠民的數學方面”的表述變為了“謝惠民的數學分析”。 第二次修改是1分23秒處,對deceive 單詞頁面進行打碼模糊化處理,原視頻英漢小詞典上面的單詞沒有打碼。 第三次修改是對原視頻中,姜萍說自己是低頭一直做題(注:這一表述與她在比賽中使用工具答題邏輯沖突)。這部分口述內容全部被剪掉了。
做過自媒體的人都知道,通常而言,平臺對于文章/視頻的修改有著嚴格的限制,例如修改的內容、次數存在限制。而且該視頻發布平臺有一個強勢的規定:
視頻封面可以變更,但視頻內容不允許修改,Up主只能刪除重發。
然鵝,阿里達摩院果然是技術大拿,它竟然可以修改原視頻,而不是刪掉后重新上傳。
只是不知道,達摩院偷偷修改原視頻的動機和目的是什么?坦誠地承認疏漏是守住誠信的底線。阿里達摩院的底線,是如此靈活的嗎?
也許阿里達摩院的動機很單純,只是為了通過修改原有的表述,緩和姜萍與質疑者的關系,逐漸減少潛在沖突。
也許達摩院的動機稍微有點點復雜,是為了不給質疑者提供現成的靶子,也為未來可能出現的不確定性結果預留一條退路。
一言以蔽之:
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只是執行中犯了錯。
但是,達摩院的大聰明難道就沒有想過,這種掩耳盜鈴的行為反而引發了吃瓜群眾的無窮想象,進一步損害了阿里巴巴數學競賽組織者的公信力?
更何況,互聯網是個好東西,好就好在它有記憶——阿里能夠修改官方的視頻,但整個互聯網上有無數個轉發的原視頻,閣下又該如何應對?
其實說白了,原本姜萍事件即使出現了意料之外的結果,它也無傷大雅,無非是個別人試圖利用競賽達到個人目的,而征用了一位中專女生的賬號罷了。
甚至于在此過程中,抖音與小紅薯的眾多妖魔鬼怪還可以帶帶貨,為GDP增長做出微不足道的貢獻。
——相比起蠢貨的自我感動,掙他們的錢更重要。畢竟韭菜割又復生,你不割有的是人割。
但是,當阿里全球數學競賽的組織者放棄了裁判員的身份,不惜親身下場踢球,且偷偷地使出“大記憶修復術”等禁忌魔法時,事情的性質正在發生變化。
也許可憐的阿里,一開始以為撈了條“中專生華麗逆襲”的大魚,為了流量急吼吼地上宣傳;結果采訪播出后覺得不對,于是試圖遮掩;最后發現紙包不住火,嚇得牛子都軟了…
于是他們慌不擇路地與姜萍切割,莫讓血濺到自己身上,為此不惜留下一個類似于“指鼠為鴨”的傳說,在這片古老的大地上反復吟唱。
何況,這對于可憐的17歲女生姜萍還說,是相當不公平的。
所以我們止不住地悲傷。
不由得想起了《看不見的城市》一書中,馬可·波羅向忽必烈描繪了55個想象中的城市,唯獨沒有提及他的故鄉威尼斯。馬可·波羅說:
記憶的形象一旦被詞語固定下來就會消失,也許我不愿意講述威尼斯,就是害怕失去它。然而,在講述別的城市的時候,我已經正點點滴滴地失去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