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1月23日,姜登選從平津坐專車回沈陽,到達灤州時被郭松齡扣留,三天后遇害,死狀極為殘忍。
事后,韓麟春打開姜登選的棺材,發現棺內木板抓痕遍布,原來姜登選是在棺內被活活悶死的。
張作霖手下有“五虎將”,分別是郭松齡、張宗昌、李景林、韓麟春和姜登選,同為東北軍的主力戰將,郭松齡與姜登選有何不共戴天之仇,又為何會陷入同室操戈的局面?
此事先從二人的交集開始說起
01 同歸東北軍門下
郭松齡與姜登選早年便相識了,他們都曾追隨過朱慶瀾。
朱慶瀾早年投在東北趙爾巽[xùn]門下,趙爾巽是清末正統大臣,曾歷任數個地方重鎮的封疆大吏,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出任盛京將軍,1909年調任四川總督。
郭松齡畢業于奉天陸軍學校,而姜登選則有留日背景,他們都受到了朱慶瀾的賞識。
趙爾巽入川,朱慶瀾追隨,郭松齡與姜登選也都追隨入了川。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爆發,當時趙爾巽已被調任東三省出任總督,四川總督則由他的弟弟趙爾豐接任。
趙爾豐為了鎮壓保路運動,不惜制造了“成都血案”,結果被迫下臺,事后朱慶瀾被推舉為四川軍政府副都督,武昌起義后又宣告獨立,成立了“大漢四川軍政府”,可惜后來遭遇川軍兵變,最后被迫離開了四川。
朱慶瀾思想開明,他與郭松齡、姜登選都是同盟會的成員,也都曾身居要職,姜登選出任過統帥部正參謀,郭松齡學歷差點,也混了個營長。
但隨著朱慶瀾退出四川,他們二人也離開了。
相比之下,朱慶瀾與姜登選的關系更為緊密。朱慶瀾在黑龍江任職時,姜登選出任了黑龍江督軍公署參謀長,晉升為陸軍少將。
后來朱慶瀾出任廣東省省長,姜登選也到了廣州,頻繁活躍于南方。之后朱慶瀾退出廣東北上,姜登選也被北洋政府召回。
當時有人用“父子”來形容他們之間的關系,足見其密切程度。
姜登選歸于奉系,源于一個人的推薦,此人就是楊宇霆。
楊宇霆也有留日背景,他與姜登選同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時相識。1922年,經楊宇霆推薦,姜登選辭去總統府的職務,正式加盟奉軍,擔任奉軍總參議。
郭松齡的背景就沒那么強大了,他在退出四川后就回到了奉天,而且還經歷了張作霖發起的對革命黨人的大搜捕,不幸被判了死刑,經同學營救才虎口脫險。
所以,在郭松齡的骨子里,對軍閥沒什么好感,一心想著革命,但要革命別人前,首先要革自己的命,那就是提升自己,讓自己有革命別人的資本。
1912年,他考入北京將校研究所學習,1913年秋又考入中國陸軍大學,學習了四年,之后被聘為北京講武堂教官。
朱慶瀾在廣東時,郭松齡也在他的支持下南下廣州,先后出任過粵、贛、湘邊務督辦公署參謀、廣東省警衛軍營長等職務。
更為重要的影響是,他還與孫中山先生見過面,并結識了對他思想影響比較的李堅白。
李堅白當時是北洋政府國會議員,在孫中山發起“護法運動”時,他南下廣州參加了國會非常會議,是議員之一。
李堅白認為,東三省要想得到改造,就要推倒萬惡的軍閥,而要打倒軍閥,首先要把兵權握在手中,郭松齡深受這一理念的影響。
護法運動失敗后,郭松齡從廣州返回了奉天,后經奉天督軍署參謀長秦華推薦,出任督軍署少校參謀,也開啟了與奉系軍閥的人生之旅。
從上述郭松齡與姜登選早年的經歷來看,二人必然是認識的,但并沒有跡象表明二人有過深的交往。
那么,他們在歸奉之后,兩人之間的仇恨又是如何堆積起來的呢?
02 結仇
1919年,張作霖重新開辦了講武堂,郭松齡被聘為戰術教官,但鑒于他之前是同盟會的成員,還聲稱要推翻軍閥,張作霖對他并不信任,并沒有重用他。
但郭松齡后來還成為奉系重要的戰將,主要還是得益于張學良對他的提攜。他們兩人能合得來,則是因為在治國理念上是相同的。
他們都反對內戰,反對勾結日軍,主張合作共贏,以此實現國內和平。但這一理念與以楊宇霆為首的親日派截然相反,他們勾結日軍,一再發動內戰。
而姜登選也是親日派的主要成員之一,理念上的差異,自然導致各種表面矛盾。
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張學良、郭松齡率領的奉軍第三軍從正面進攻直軍,但進攻并不順利,損失慘重。
之后由韓麟春、姜登選所率的奉軍第一軍,對力量相對薄弱的九門口發動攻擊,并成功占領了九門口。
拿下九門口后,奉軍召開了一個軍事會議,在會上,張學良提出抽調五個團的兵力增援韓麟春、姜登選,以擴大戰果。
韓麟春等人并不這么想,他們認為張學良這是在搶功,但迫于壓力又只好接受張學良的安排,不過嘴上不饒人,說了幾句風涼話,說郭松齡可以趁機撈功了。
郭松齡這個人心眼小,性格耿直,眼里很難容人。對于韓麟春等人的奚落,十分生氣,他說他郭某人從來不沾誰的光,他要從山海關正面打,不與第一軍爭功。
說了這話之后,他真的就不管不顧的要帶著幾個兵團要離開。對于郭松齡的行為,姜登選實在看不下去了,這是不聽指揮,擅離職守。
于是,姜登選就向張作霖參了郭松齡一本,雖然此事在張學良的周旋下,最終郭松齡也沒有受到什么處分,但郭松齡也徹底恨上了姜登選,這是一件事兒。
另外一件是,姜登選手下有個部屬叫陳琛,此人在九門口大戰中遇到上了直軍最能打的大將彭壽莘,陳琛肯定不是對手。
郭松齡就故意找他的茬兒,說他不聽調遣,以違抗軍令的罪名逮捕了陳琛,還要就地正法。
姜登選趕緊跑去為陳琛說話,講情,但郭松齡哪里肯聽。之后姜登選只好去找了張學良,甚至一度跪在少帥面前痛哭流涕,總算是保住了陳琛一命。
第三件則是因為賞罰不公導致的,相比上述兩件事,這件事造成的影響力更大。
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后,張作霖要派人南下摘桃子,這可是肥差,誰都想去。
張學良向張作霖推薦郭松齡去做安徽督軍,而姜登選則去做江蘇督軍。張作霖對此也同意了,但半路殺出一個楊宇霆,他說他要去做江蘇督軍。
楊宇霆是張作霖身邊的紅人,在第一次直奉戰爭戰敗后,張作霖開展了一場大整頓,一些元老派被排擠出局,而有留日背景的士官派則迅速崛起,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楊宇霆。
楊宇霆親日,與張作霖的理念也是相同的,所以頗受張作霖的青睞,甚至對張學良、郭松齡都有所牽制。
所以,楊宇霆說要去做江蘇督軍,那就是一句話的事兒,而姜登選又是楊宇霆的親信,自然還是有得做,就去當了安徽督軍。
這樣一來,郭松齡什么都沒撈著,還白費一番心思。要知道,他在第一、二次直奉戰爭中都立有戰功,因此,這件事極大地刺激了郭松齡。
數年來,姜登選在楊宇霆的庇護下,一路節節高升,先后作過東三省陸軍整頓處副監、鎮威軍第一軍軍長,到江南摘桃子也帶著他。
最后,姜登選又跟著楊宇霆喪師失地、大敗而回,但依然毫發無傷,而且還被任命為第四方面軍一個軍團的軍團長。
而就此,也就不難發現,郭松齡與姜登選之間的矛盾,如上所述,根本矛盾在于革命理念不同,所屬陣營不同,矛盾本身不可調和;
其次,郭松齡自身的革命性較強,與楊宇霆之間的私人恩怨也頗多,而姜登選作為楊宇霆的親信,自然也就成了郭松齡的眼中釘,其實他的死本就是奉系內部斗爭的犧牲品。
03 姜登選之死
姜登選之死與郭松齡造反有著密切的關系。
1925年11月23日,郭松齡在灤州屯兵七萬,通電全國舉兵造反,口號是:反對內戰!懲辦罪魁楊宇霆!張作霖下野!張學良上臺!
郭松齡打算起事時,姜登選在天津,對于郭的舉動并不知情,24日時姜登選乘坐歸奉專車到達灤州車站,便被郭松齡扣押。
起初,郭松齡還優待姜登選,還給他送煙抽,說過幾天就送他回平津。
之后姜登選得知郭松齡起事時,便對他破口大罵,罵郭松齡忘恩負義,當年被抓判了死刑,是張作霖饒了他一命,后來還讓他在軍中發展,才有了今天的地位。
還罵他,說張學良對他恩重如山,他卻趁著少帥不在就發動兵變,真是個十足的小人。
郭松齡已顧及不了許多,下令將姜登選秘密處決了。姜登選死時,年僅46歲。
說來也怪,張作霖手下的“五虎將”,沒有一個活過六十歲。
郭松齡活了42歲,張宗昌被槍殺時51歲,李景林生病去世時47歲,韓麟春病逝時46歲。
郭松齡起事以失敗告終,當他被抓時,張學良本想保他,但他落在了楊宇霆手里,結局必死無疑。
1925年12月25日,郭松齡被槍決,終年42歲。臨死前,他說:“吾倡大義,出賊不濟,死固分也;后有同志,請視此血道而來!”
郭松齡死后,張作霖提出一定找到姜登選的墳塋,將他的遺骸遷回原籍安葬。此事是姜登選的生前好友韓麟春辦的,好在還真找到了姜登選的墳塋。
當他們打開那口薄薄的棺材時,只見棺內遍布抓痕,用來綁手的繩索已經松開。原來姜登選被槍決時,并沒有被打死,只是受了重傷昏了過去,之后一度醒來,最后活活悶死于棺中。
姜登選慘遭郭松齡殺害,他們之間有多大仇恨?郭松齡:不共戴天,實際他們之間的個人恩怨沒那么苦大仇深,姜登選只是一個犧牲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