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月亮 半夏
這幾天,“邁巴赫少爺”家里的故事越來越多。
也越來越有看頭。
我給大家講講。
關于豪門,以及豪門的家風。
01
李月亮?
“邁巴赫少爺”的爸爸朱軍岷,前兩天講了這次爆火的起因——
那輛邁巴赫是他日常開的車。
高考第一天,他本來想去送兒子,結果沒起來床,媽媽去送的。
(很真實了)
第二天他終于起來去送兒子了。
他去送,兒子自然就坐他的車。
沒想到被網友拍下來發到了網上。
網上流傳的都是上面這個“少爺和司機”的畫面。
事實上鏡頭一轉,就能看到少爺他爹、邁巴赫的主人也在場。
確實去送了。
朱軍岷自己倒是不覺得邁巴赫有啥豪的。
“就一輛普通的車,談不上豪車。”
好吧,你說普通就普通吧。
但是他家有個博物館,可就非常不普通了。
這個博物館很多人都去過,就在杭州寸土寸金的河坊街,名字叫“江南銅屋”。
有上下四層,3000多平,藏品1200多件。
是一座銅文化的殿堂。
這是2006年,朱軍岷和父親朱炳仁,押上幾乎全部身家打造的。
銅屋里,頂、廊、柱、門、牌匾、雕飾,都是全銅打造。
整整建了三年,耗銅150噸。
朱軍岷說,建這個博物館時,正逢銅價大漲,家里的錢不夠了。
后來還是押上整個家族的房產,才貸款把它建好。
博物館里,展覽著很多朱家珍藏的精美銅藝品。
銅光閃爍、古樸華貴。
其中一張全銅的龍椅非常受歡迎。
人們都喜歡坐上去拍照。
“邁巴赫少爺”朱也天小時候也跟爸爸爺爺在那拍過。
小朋友當時肯定不會知道,自己竟然會發展成700分上北大的豪門少爺。
這個銅文化博物館在杭州非常有名。
微博上甚至還有個熱搜詞條,叫“總要去杭州看看江南銅屋吧”。
02
李月亮?
除了這個銅文化博物館,朱家更接近大眾的是“朱炳仁·銅”店。
這是2008年,朱炳仁父子創立的品牌。
外省的小伙伴,可能對朱炳仁這個名字感到陌生。
但據說在杭州人眼里,朱炳仁的名氣不亞于馬云。
(我杭州的朋友說,如果理解不了,可以參照張小泉)。
很多機場、商場、景區里,都有朱炳仁銅店。
他家的東西確實做得挺有品。
跟我們印象里的銅制品不太一樣。
朱炳仁是銅雕技藝國家非遺唯一傳承人,“中國銅建筑之父”。
他的工藝品,多次作為國禮,贈送給外賓。
而且已經連續九年在央視除夕特別節目中出現。
咱平時都不太注意,其實主持人前面的小擺件,就是朱炳仁做的銅生肖。
朱炳仁·銅作品《飛龍在天》
不過銅制工藝品這個東西,相對小眾。
所以朱家的名氣主要還是在杭州一帶。
大部分國人都不太了解。
而這次“ 邁巴赫少爺700分上北大”爆火之后,全國都知道了朱炳仁的名字。
朱炳仁銅店的銷量也跟著爆了。
之前他家直播間每天銷量大概在1萬元左右。
這幾天日銷售額直接達到了近50萬,暴漲50倍。
店里順勢推出了“少爺同款”系列。
39元的高升筆,一場直播就賣了大約2500件。
03
李月亮?
網友津津樂道的還有一件事:
雷峰塔就是朱家建的。
這話基本沒錯。
準確說應該是:雷峰塔是在朱炳仁的主持下重建的。
雷峰塔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傳說中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許仙,被法海鎮在雷峰塔下。
這個塔是北宋時候越王給皇妃建的,本來是這樣:
民間盛傳雷峰塔磚有"辟邪""宜男"之類的功效。
老百姓就總去底下挖磚。
結果挖來挖去,1924年,雷峰塔轟然倒塌。
到了1999年,浙江省決定重建雷峰塔。
到底咋建,專家們爭議很大。
朱炳仁查閱大量資料,用幾萬字的論文,說服了專家們,用銅來建。
最后在他的主持下,雷峰塔順利建成。
它也是中國第一座彩色銅雕塔。
不僅很好地保留了宋代建筑的樣貌,而且防雷防蛀,百年不受侵蝕。
在此之前,朱炳仁還設計修建了杭州靈隱寺的靈隱銅殿。
這項工程耗時400多天,殿高12.6米。
被認定為世界最高銅殿,突破吉尼斯記錄。
杭州是全國銅建筑最多的城市。
而這些銅建筑絕大部分都出自朱炳仁大師之手。
不只朱炳仁。
朱軍岷也一直奮戰在銅建筑的第一線。
2009年,他受邀擔任杭州香積寺復建工程的銅總工程師。
這是個大型重點項目,工期緊張,而且不能出一點差錯。
朱軍岷頂住壓力,僅用時5個月,就順利完成任務。
他創下了三個記錄——香積美度、香積速度、香積精度。
代價是,由于操勞過度,朱軍岷一夜白頭。
2006年,朱炳仁和朱軍岷接到了新任務:
修建中國最高寶塔——常州天寧寶塔。
而這次原本正常的修建,卻改變了朱家的命運。
即將完工的時候,寶塔突發大火,最底下一層的木制屋檐全部燒毀。
而大火熊熊燃燒的時候,正是朱軍岷的兒子“邁巴赫少爺”降生的一刻。
朱家人當時正在醫院等待小寶貝降生。
突然聽說天寧寶塔起了大火。
這個項目,本來朱軍岷是法人,應該他立刻去現場處理情況。
但是孩子剛剛出生,他實在走不開。
朱炳仁就讓兒子留下,自己跑去現場處理。
結果到了現場,他發現雖然木制塔基幾乎全部燒毀,但佛塔本身卻奇跡般地并未倒塌,也沒有人員受傷。
“因為是佛塔。”他后來這樣解釋。
而更重要的是,朱炳仁意外地發現——
大火灼燒后的銅液體,在廢墟里四處流淌,形成的結晶十分好看。
千姿百態,有種“創傷之美”。
震撼之余,他倍感驚喜。
回去后就創造出了前無古人的熔銅藝術。
他把書法、繪畫、雕塑,和熔銅技巧結合起來。
形成了銅雕中的一個全新門類。
代表作“燃燒的向日葵”驚艷世界。
人們后來也感慨,說朱也天是福娃,一出生就帶給爺爺事業的飛躍。
嗯,好像也是這么個事。
其實這次“邁巴赫少爺700分”的爆火,也很妙。
高考出分當天,正是朱炳仁的人生大事——
“朱炳仁八十而立藝術展”啟動儀式。
結果正在致辭時,收到孫子高考700分的喜訊。
感覺很像孫子送給爺爺“八十而立”的大禮。
關鍵是,隨著朱也天的爆火,朱炳仁銅藝也迅速在全國傳揚。
朱家人努力了150年,想成就的“名揚全國”的夢想。
就這樣在朱也天的推動下,極其意外地達成了。
這孩子真像是朱家的福娃。
很多網友說朱家這么多年修佛塔,所以有福報。
這個領域咱不太懂,就不多評了。
04
李月亮?
這幾天,朱也天高考700分的消息傳開后,朱軍岷接受了很多采訪。
有人問他,“你覺得朱也天是天才嗎?”
他非常肯定地說,不是,這孩子就是靠勤奮。
朱家的家風就是勤奮。
爺爺在烈焰高溫的銅作坊里,一干就是幾十年。
八十歲了,還在很勤奮工作。
爸爸嘴上說著“上可以啃老、下可以啃小”,其實也日日為事業奔忙,不敢懈怠。
父輩都以身作則,朱也天看在眼里,從小就懂得勤奮讀書。
其實對他來說,繼承家業、出國留學,都遠比高考輕松。
但他說他想上北大,但沒能取得保送資格,就必須拼高考這條路。
他努力到啥程度呢?
哪怕是大年三十,一家人吃完飯后,他也要一個人躲到角落寫作業。
高考完第二天,又馬不停蹄地開始看大學的課程。
有網友就感慨,說咱孩子要是這么學,那怎么也能上個本科吧,可是他就是死活不學,你咋整。
對,很多父母其實自己也挺勤奮的,但孩子就是不努力。
這個原因就比較復雜。
我覺得朱軍岷做對了兩點:
一是平時多尊重孩子的想法,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和自主決策能力,讓孩子明白,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主宰。
二是給孩子“理想信念教育”。
“我一直跟朱也天說,你要有更高的目標和理想,我這里太小了,你要有更好的職業規劃,要做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事。”
父母幫孩子樹立了遠大的理想,他就會有努力學習的內驅力。
這兩點很值得普通人借鑒。
想讓孩子努力,光摁著頭跟他說“你得好好學習啊”,其實真沒啥用。
你需要讓孩子有一個高遠的理想,同時也明確地知道只有靠自己努力才能實現。
那他可能就愿意努力了。
05
李月亮?
最后再聊聊豪門吧。
朱家現在是當之無愧的豪門。
你可能也想知道,這個豪門是怎么起來的?
他家做對了什么?
我們有沒有可能也走這樣的路?
我看了朱家的故事,感覺確實挺有啟發。
“朱府銅藝”,始創于1875年。
那年,朱炳仁的太爺爺開了一家“朱府義大銅鋪”。
走出了朱家銅藝的第一步。
他勤學技藝,認真做銅,誠信經營。
小店在那個艱難的年代,活了下來。
老太爺年紀大了以后,朱炳仁的爺爺朱寶堂接過鋪子。
他更有想法,把店遷到了更熱鬧的北后街,擴大了經營。
朱家鋪子的銅器貨真價實,當地慢慢就開始流傳“嫁女的銅,朱家的工”。
可惜到了朱炳仁父親這一代,趕上了戰亂。
銅成了戰略物資,家族的銅鋪不得不歇業。
手握榔頭的朱炳仁父親,改以賣書畫為生,坊間再無朱家銅鋪。
一直到改革開放后,銅的貿易又開始興盛起來。
39歲的朱炳仁,決定再興家族銅業。
從一塊塊銅字招牌開始,到中國第一扇銅門、第一塊銅壁畫、第一座彩色銅雕寶塔……
朱家的銅藝事業再次風生水起。
不過朱炳仁其實是個手藝人。
他可以做出很好的銅藝品,但想讓這些東西走進千家萬戶,其實是生意人的事。
于是他的兒子朱軍岷,就承擔起了這個使命。
他一邊做手藝,一邊做生意。
開創了朱炳仁·銅的品牌,全國開店,做電商,搞直播。
用各種方式,把家里的銅器賣出去。
朱家成為“豪門”,他功不可沒。
而到了朱也天這一代,他們家族的思路依然十分清晰。
朱也天在接受采訪時非常明確地說,他希望進入北大讀化學專業,從事材料相關的研究。
“我們家世代做銅的,希望通過前沿科技,使得銅和新材料結合,讓產業達成新的突破。”
我聽了他講的,也覺得路子很對。
很難想出比這個更適合朱也天的方向了。
可見朱家確實在很認真地做前瞻性思考。
有網友調侃朱家“祖墳一直冒青煙”。
為什么一直冒?
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思路很清晰。
既在埋頭做銅,也有抬頭看路。
所以,咱們總結一下“朱家是怎么成為豪門的”:
第一,有第一代人做出了開創性的舉動,為家族事業勇敢邁出了第一步。
第二,之后的每一代人,都在努力開拓進取,幾乎每一代都向前一步。
第三,遇到戰亂被迫中斷,也不放棄。一旦情況變好,繼續回來努力。
第四,既低頭做手藝,也抬頭看前路,還看得很長遠。
第五,有勤奮、誠信、踏實的家風,富不矯,窮不餒。
這是朱家的成功之道,也是豪門中比較少見的、我們普通人有可能復制的道。
因為它不太依賴機遇,不是趕上房地產政策好,你開發一批就賺了大錢成了豪門。
那都太靠運氣了。
而朱家的路,是一步步穩穩地走出來的。
是我們可以從中借鑒思路的。
我們可能也常常遺憾自己不是豪門,不是富二代。
那能不能從我們這一輩開始,做一些什么,類似于第一個開銅鋪的太爺爺,為后輩打開一扇門。
或者,能不能把我們父輩開創的有價值的領域,再向前拓展一步。
最少,我們可以從自己這一輩,養好自己的家風。
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健康的理想信念。
讓他知道富貴迷人眼,名利難自持,浮華終成空,踏實奮斗才是真。
同時也告訴孩子,找對象一定要看對方的家風,不要找不思進取、貪圖享樂的家庭。
這樣的家庭,一定會走下坡路,哪怕有錢也守不住。
其實我們羨慕朱家,從來也不只是羨慕他們的闊。
同樣重要的,是人家財富之外的智慧勤奮、目標清晰。
這樣的家庭,才未來可期。
從前我們常說,富不過三代。
其實這句話的原文是:
"道德傳家,十代以上。
耕讀傳家次之。
詩書傳家又次之。
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只把財富傳給子孫后代,自然難逃敗家的命運。
該傳下去的,是學習的態度、堅毅的品格,和端正的三觀。
擁有這些精神財富的孩子,前途命運都不會太差。
與諸君共勉。
如果你也認同,就點亮【贊】+【在看】吧。
────全文完────
作者簡介
本文作者:李月亮。高人氣作家,微信公眾號【李月亮】每日解讀熱點,透析人性,以理性和智慧陪讀者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