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詞
千古興亡多少事?不盡長江滾滾流。
如今青山依舊在,只是已換了人間。
三國時代已經離我們相去甚遠,人已作古,靈魂猶在,時代雖變,人性相通。
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三國歷史可以不通讀,但三國史中的智慧,應該說對每個人都有啟發作用,值得一看。
魯迅說,每個中國人身上都有“三國氣”,每個人心中也都有一個《三國》。讀《三國》,讀的不僅是奇謀秘策、刀光劍影,更是世道人心、人情冷暖。
本系列文章節選了《三國志》中最有意義的人物和事件,希望能挖掘三國歷史中的寶藏,和大家一起探尋智慧之光。
第一卷:陸地似棋局
第一節:策略第一
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三國的世界混沌不堪,每個人都像一顆棋子,流落在這片土地的每個角落。
落子無悔,人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點位。
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盤棋局,走好每一步棋局的過程,便是人生的意義,直到手中最后的一顆棋子落地,永遠的謝幕。
讓我們重回三國的世界,俯察天地,感受屬于你我的紛亂人間。
東漢末年,天下動蕩,群雄紛爭,逐鹿中原。其中實力較強的軍閥有:
淮南袁術:兵糧足備;野心勃勃;
冀州袁紹:地廣民多,人才濟濟;
荊州劉表:用武之地,威震九州;
西蜀劉璋:沃野千里,天府之國;
而當時的曹操,兵力薄弱;劉備寄人籬下,孫權尚未長大成人。
而曹操、劉備、孫權氣候晚成,卻能厚積薄發締造魏蜀吳三分天下的霸業,其他諸侯卻紛紛被消滅,退出歷史舞臺。
究其緣由,其中有一很關鍵的一個因素就是:策略正確
“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欲成大業,鼎立與天地間,必須要有著眼全局的眼光,敏銳的洞察力,制定正確的策略,這是勝敗的關鍵一著,否則一步錯則萬般難。
一.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
在對待當時皇帝的問題上,袁術、袁紹和曹操采取的策略就截然不同:
袁術:自立
袁紹:另立
曹操:迎奉天子,以令不臣。
一對比,高下立現。
他們的結果我們都知道:
袁術自取滅亡,袁紹政治被動,而曹操把握了正義的旗幟,還博取了好名聲。
雖然,我們現在是站在上帝視角,做事后諸葛亮,但并不妨礙我們探尋三國中的大道。
袁術稱帝,他不是心系天下,不是為了結束戰亂,救百姓于水火,而是為了享受榮華富貴。
一切皆有心起,袁術的發心不正,早已注定了失敗的結局。
他主觀上認為他家“四世三公”,是“百姓所歸”,得到玉璽后便認為是“應天順人”,實際上是自欺欺人。袁術徒有皇帝之名,無皇帝之實。
而曹操與之相反,他不圖皇帝之名,而圖皇帝之實。
面對當時復雜的政治形勢,曹操的頭腦是清醒的。他深刻認識到當時漢雖名存實亡,但是擁漢派大有人在,所以果斷采納了荀彧“奉天子以從眾望”的策略,把實權抓在手里,“挾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的號令四方。
在政治上首先就占據了優勢地位。
也許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沒有曹操那么深厚的家底,沒有人為我鋪好花團錦簇的前路。他的出生便成了我們難以企及的高度。
而另一位破落草根的崛起,給我們普通人帶來了希望。
他就是劉備。
劉備一沒資本,二沒地盤,他是靠什么策略在亂世中崛起的呢?
二. 劉備:甘居人下的隱忍之道
劉備的道路注定是坎坷的,艱辛的,但也是精彩的。
同為漢室宗親,他不像劉表、劉璋他們那樣有自己的地盤和家族勢力。劉備早年喪父,母子淪落到靠織席販履為業,跟平民老百姓沒什么區別。
家道沒落了,對劉備來說是一件壞事,但是正因為家道的沒落,才給劉備造就了更大的可能。
而劉璋呢,接過父親的家業,坐擁西川之地,這對他來說是一件好事,但是也許正因為這件好事,造就了他成為一代庸主,最后連自己的地盤都保不住。
仔細思量,世間所有的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幾年前發生了一件壞事,現在回過頭來看看,反而會覺得是一件好事。
所謂得就是失,失就是得??鞓分须[藏著痛苦,痛苦中滋生著快樂。都是一樣的道理。
“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這絕不是一句毒雞湯,而是至理名言。
當你真正明白了這句話,你會變得平和淡定,你會知道“所有的路都是必經之路”,既然是必經之路,那么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又有什么好后悔的。
過去已經不存在了,你后悔的不是過去,而是你的記憶。
所謂:過去不留,未來不迎。
未來還沒來,你用現在的思維也解決不了未來的問題,所以你在焦慮個啥?
誰在焦慮?是你在焦慮嗎?
不,你的本心永遠在本來處,從沒焦慮過。是你的認知在焦慮,是你的腦子太活躍,太聰明,趕緊把這股勁用在讀書,用在工作中去。
我們能把握的只有當下,希阿榮博在《次第花開》這本書中說:什么是安樂?放下執著就會安樂,安樂是人們內心的感受,有時候不是人不快樂,只是自己以為自己不快樂。每一個單純的當下,都帶著淡淡的喜悅。如果不把快樂寄托于瞬息萬變的外部世界,那么快樂感覺就可以延長和擴大的。
每一個單純的當下,都帶著淡淡的喜悅。當下,讓我們接著說劉備。
劉備的路順嗎?
48歲之前非常不順。
他半生漂泊,曾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兩失徐州,棄逃樊城,敗走漢津…
當初劉備丟失徐州,又被袁術擊敗,軍中將士饑餓不堪、自相殘殺,以人肉充饑。
劉備想一想,自己東征西戰十多年,到頭來失地丟官,喪失了家小,狼狽流落海西。非常難過,就那坐著,長吁短嘆的垂淚。
劉備畢竟也是人吶,和我們一樣都是凡夫俗子,遭遇人生失意難免痛苦。既然痛苦無可避免,我們不妨利用痛苦這個契機,尋求到解脫的方法。
境隨心轉,劉備從憤怒中發現力量;從悲傷里感到溫暖;從痛苦中看到希望。
他竟然從夾縫中生存下來了,這除了得益與他強大的內心和百折不撓的精神之外,關鍵在于他采取了正確的策略,什么策略?“中國合伙人”的策略。
他五易其主,投靠過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和劉備,他甘居人下又不久居人下,他總能看清形勢,果斷進退,該跑路時就跑路,順帶收買人心,招攬人才。終于在荊州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迎來了他事業的春天。隨后采取了諸葛亮的隆中對策,逐步實現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霸業。
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間,面對越是紛亂的社會生活,越要隨順呼吸,保持正念。奇跡就在大地上行走。
只要有一息尚存,便要看到希望。屬于你自己的春天就在前方。
圖片
三. 三國悟道
迷茫時做好這三件事,準沒錯。
策略第一的思想,在當代應該說非常有啟發意義。
筆者走向社會也有十幾年了,回想起當初的種種選擇,發現考慮不周的地方太多了。
不過,當初的選擇都是由當時的認知水平決定的。人生所有的路都是必經之路,那些犯錯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所以也不必有太多遺憾。
錯過了就拉倒,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從當下這一刻起,提升自己的認知,找到屬于自己的道。
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迷茫焦慮,恐懼未來的不確定性。
每個人對峙負面情緒的策略都不一樣,過往的經歷告訴我,做好以下三件事準沒錯。
1.多讀經典 2.鍛煉身體 3.冥想靜心
多讀經典
什么是經典?經典不是《三國志》,而是儒釋道。這是經受了二千多年時間檢驗的經典。
學習儒釋道也是有次第的,臺灣大學的曾仕強教授就曾說:《論語》就是家常便飯,應該先讀。但是光讀儒家的東西會很痛苦,因為儒家是教人求生的,所以你還要讀道家,道家是教人保生的,最后再讀佛家,尋求終極解脫之法。
儒釋道文化的智慧很深,不是一句兩句能夠說明白,目前我所領悟到的也有限,總體來說。
儒家是在啟發人性中的積極力量,比如君子坦蕩蕩,吾善養浩然正氣,致良知等等。
而道家是從另一個角度教人防范人性中的消極力量,避免人性的弱點。為而不爭,功成身退等。
那么佛家呢?
我只看過幾本關于佛家的書籍,比如《正念的奇跡》《次第花開》《金剛經》。對佛學的了解不過是冰山一角,不敢隨便褻瀆佛法。
佛學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找回本心。
我們的本心,被我們的認知,被我們的念頭,被我們的負面情緒,被社會慣性給障礙住了。
怎么找回本心?
覺察,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
焦慮時,不是你在焦慮,而是認知在焦慮;
恐懼時,不是你在恐懼,而是肉體在恐懼;
憤怒時,不是你在憤怒,而是情緒在憤怒;
嫉妒別人時,你知道:我又生起嫉妒心了;
怨恨別人時,你知道,我又生怨恨心了;
你就這樣向內關照,隨順呼吸,安住在當下,就能發現正念的奇跡。
關照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法門就是:對自己的情緒不做任何評判。
負面情緒和正面情緒都是我們的一部分,沒什么好責備的,我們要做的,就是關照他們,就像關照小孩一樣。
修行,永遠在路上……
每個人都在追求解脫,希望自己未來過得更好。但不得不承認,現實的問題依然在困擾著大家,每個人的遭遇和困境都不一樣。也沒有固定的章法可循。
我們能做的,就是腳踏實地的修行,找回自己的本心,發現更好的自己,正確對待人生的棋局。
最后,愿你們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道。
完。
接下來的文章,我會結合三國題材,有次第的分享我對儒家、道家和佛家的一些感悟。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指正修改錯誤之處,發表不同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