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eaning of "Four Seasons" as a Metaphor
以“四季”為喻的意義
西藏,不僅是海拔的高地,也是精神的高地,更有無盡緣起。在這里,藝術家周力偶然發現了她的作品《水與夢:緣起》描繪的那片真實存在的湖泊——羊卓雍措。寶石一樣沉著的藍色、光線在水面的每道反射,都讓她感到如此親切和熟悉——仿佛已經無數次相遇。
就像歷經四季——周力常在作品中使用環形結構,來象征生命與自然的連續。藝術家的首次西藏個展“四季”正是從這種啟示中來:源于自然,并最終回歸自然。
在周力第二次踏足西藏時,展覽“四季”的策展人、吉本崗藝術中心的館長盛立宇與周力藝術工作室分別同藝術家展開了兩次對話,試圖深入理解“四季”、揭開西藏之行于藝術家的具體意義和背后的故事。
點擊觀看“周力:四季”展覽紀錄片
追溯到2023年及2024年春季,當時周力應吉本崗藝術中心的邀請,兩度踏足西藏,進行深入的藝術考察和文化探訪。兩次探訪,在路虎衛士的守護下,周力跨越山川、挑戰海拔,直至西藏的精神腹地:在林芝,看桃花源中一樹花開,到最終歸落于土;在拉薩吉本崗藝術中心、甘丹寺、扎耶巴寺、白居寺、夏魯寺和扎什倫布寺,被喜馬拉雅文化歷史、藏地生命觀、以及千年壁畫所觸動;最后,藝術家抵達了位于日喀則拉孜縣的覺囊大塔及尼姑寺。在這里,藏地女性所展現的堅韌、清澈、單純、對信仰的篤定讓藝術家獲得了對“自我”更深刻的觀照。
周力,鏡影之一,2024
吉本崗藝術中心
回到吉本崗藝術中心。“四季女神”壁畫展示出的女性力量,“四季”作為生命哲學的隱喻,深深吸引了藝術家的興趣。返回深圳后,周力將這趟西藏之旅的感悟融入畫作之中,展開對自身繪畫語言的再次推進,將藏地生命觀、宇宙觀賦予抽象繪畫,并首次嘗試以西藏礦物質顏料展開創作。
這一系列新作,包括“鏡影”、“西藏記憶”、“曼陀羅”系列,歷經兩年,最終于2024年5月25日在拉薩吉本崗藝術中心——這座古老壇城內展出。藝術家于2016年創作的光學裝置《鏡影》做為整場展覽的索引,被放置于展覽入口處,作品中有藝術家的自我,也映射每位觀眾,正是“我,我們”。展覽中那些被置于高處的,發著微光的水晶雕塑,是藝術家的精神分身,直至引導觀眾走向中心神殿被棱鏡環繞的大型黃銅雕塑《我、我們》。展覽“四季”還選擇了周力自2001年至今的幾幅代表作,包括《窗中世界之十二》、《水與夢:緣起》、《黑夜之一》、《塵埃之二》等,作為其20余年來關切生命意義的創作線索,也為環形的展覽結構提示了藝術家不斷發展、纏繞的創作主線。
從左到右:周力,曼陀羅之七,2024
周力,曼陀羅之五,2024
周力,曼陀羅之六 ,2024
吉本崗藝術中心
周力希望通過“四季”,邀請觀眾共同探討與尋找關于生命的深刻意義和宇宙循環的哲學解答。而為了深入理解“四季”,也為了揭開西藏之行于藝術家的具體意義和背后的故事,在周力第二次踏足西藏時,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也是吉本崗藝術中心的館長盛立宇與周力藝術工作室分別同藝術家展開了兩次對話,我們將對話整理如下:
左圖:藝術家周力
右圖:吉本崗藝術中心館長、策展人盛立宇
對談
吉本崗藝術中心館長盛立宇
藝術家周力
喜馬拉雅文化,它發展在特別有力量的地理地貌上,無限廣袤、涇渭分明。
藏地的這些精神價值,對藝術、當代人的精神生活,能有什么幫助和啟迪?
盛立宇:展覽叫“四季”,顯然是個比喻。藝術家不是要畫西藏的春夏秋冬。不過我還是想知道,直觀來講,西藏的地理對您有什么感受?
周力:西藏是很多人心中的圣地。在這里,可以領悟到日常生活之外的深刻體驗。在西藏一天之內便可感受到四季的更迭:早晨起床時空氣中或許飄著雪花,早餐后外出便遇到晴朗的天氣和燦爛的陽光,傍晚時分則迎來秋風和清涼的月光。這些體驗讓我深思四季的意義——它們是我們繞太陽公轉的自然感受。
于是我開始思考如何通過藝術作品捕捉這四季的變化,并通過此表達對自然的敬仰。我在西藏旅居的時候就有了一些初步的創作,我當時就決定,我一定要帶著我的作品再回到這片廣闊的天地。在藝術中,循環結構象征著始終相連,四季的輪回正是這種循環的體現。我想,我的作品來自天地,那么也要回歸天地。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開啟這次遠征。
藝術家周力、策展人盛立宇
吉本崗藝術中心,2024
盛立宇:我們看了很多壁畫,作為畫家,您看什么?
周力:我覺得西藏整個地域就像一個巨大的能量場,一踏入這里,人就自然地沉靜下來。四季輪回,在這種地貌它是非常清晰的,這么廣袤的環境,你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會不一樣。這里寺廟的神圣感也很強烈,在里面能感受到歷史的莊嚴。不過,真正觸動我的還是那些壁畫,特別是白居寺里的壁畫。
我探訪過敦煌的很多石窟,尤其是榆林石窟,我非常喜歡那里的壁畫,它甚至啟發了我的創作,比如“水月觀音”背后山石的動勢在展覽“桃花源·跡”中的出現。白居寺的壁畫是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的。以前我以為唐卡都是非常嚴格、需要遵循傳統制式,但這次在白居寺看到的壁畫,在法度中還有很多創造力,這讓我特別驚訝。從精神角度來看,怎樣“曲盡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這是一種精神成就。我們還參觀了覺囊寺,這里保存有西藏明確紀年的最早的吉祥多門塔,雖然只剩下一點殘存的壁畫,但依舊凝結了超越時空的力量。
上圖:周力在白居寺,2024
下圖:周力在吉本崗藝術中心,2024
盛立宇:吉本崗的前身是個神殿,是文本性、精神性都很強的空間。你怎么處理“自我”和這個空間的關系?
周力:人像的來源就是跟自然的一種關照,不僅僅是一個自畫像,它早已從剖析自己的過程中抽離出來,包括作品《鏡影》,也對應了陸九淵的“心學”,鏡像即心相。創世紀以來,所有的女神形象都是一種勃發的狀態,中心神殿的金色雕塑《我、我們》也正是以勃發之姿矗立在此,空間設計師將殿內原本的四根四米高的立柱用16棱鏡面包裹,雕塑、壁畫、壇城、你、我都被映照在無限層疊之中,也正回應了《鏡影》:你看到自己的時候是不是自己?所有的關照是源自于“心”,還是源自于物理空間?而放置在展廳廊柱的那些水晶雕塑即是一種“分身”,也是對吉本崗藝術中心的壇城墻壁內的(脫模泥塑)的呼應。
點擊觀看“周力:四季”展覽相關視頻
展覽展出的繪畫是與吉本崗藝術中心這座古老壇城里面的壁畫互為映照和對話的。一年四季就是一種輪回,我的作品也一直在討論這一點,包括生命的輪回,物理空間的輪回……在這座始建于19世紀的壇城內除了有四大天王之外,還有春、夏、秋、冬四位女武神在此守護。這種女性力量對眾生的愛與慈悲、四季的循環、人與自然的關系與我希望尋找的精神性以及與藏地的關系是一種冥冥中的耦合。
喜馬拉雅文化,它發展在特別有力量的地理地貌上,無限廣袤、涇渭分明。“我”和這個宇宙融合,就無限廣大;但“我”也因緣和合,可以瞬間灰飛煙滅。生命就是在循環往復中,我想把這個觀念融入這個空間,這個展覽。
周力,黑夜之一,2023
吉本崗藝術中心
盛立宇:西藏的佛教尤為尊崇女性本尊,這一路我們也有很多相遇,比如二十一度母、空行母、和吉本崗相關的班丹拉姆及其“四季”眷屬等等。這提示我們所謂女性或者“陰性”的力量。有讓你印象深刻的緣分嗎?
周力:確實有兩位讓我印象深刻。第一位是花曉紅老師,她的虔誠讓我感受到了愛和慈悲的力量。她是漢族人,剛來到拉薩時身體有些不適應,但他很快就完全融入了。記得有一次,她在卓瑪拉康談到阿底峽大師愿意為行善舍棄二十年的生命時,她的眼睛是紅的。那種發自內心的虔誠,非常感人。
另一位是在海拔4600米的覺囊寺碰到的尼姑,二十多歲的姑娘。在如此條件艱苦的環境中,她眼神中的清澈和單純同樣令人感動。當時氣溫很低,我穿著羽絨服,在與她交談的時候,她提到她不能穿羽絨服,因為有相關的戒律,并且“成佛是很困難的”。高海拔的嚴酷和物質的匱乏給她們帶來的不是苦難,反而是是內心的豐足和平靜。這超越了我們通常的認知。這種平靜的狀態讓我看到信仰的力量。
上圖:卓瑪拉康,2024
下圖:覺囊寺,2024
盛立宇:經過這次旅途,您會怎么看待藏地的女性主義?
周力:這個問題其實我被問過很多次了。對于性別平等,從現實角度看,似乎還遠未達到。在藏地,我觀察到的女性是堅韌和隱忍的,像阿尼啦那樣的女性非常堅定,她們的堅定不僅因為信仰,更是出于一種幫助他人的愿望,一種愛與慈悲。
關于女性主義,我保持一種清醒的態度。因為我知道女性的局限在哪里。通過與我的學生和周圍女性的交流,我注意到生理和心理的差異使得女性容易陷入敏感和脆弱的狀態。如果這種敏感性用得好,可以是一種強大的工具;如果用得不好,就可能成為她們的弱點。很多女學生在最初表現得非常優秀,但后來卻突然變得不那么活躍了。很大部分原因是她們缺乏信仰和目標的堅定。如果她們能堅信自己的能力,就幾乎沒有什么是她們做不到的,因為女性的耐力是顯而易見的。但同時,她們也容易被局限在小的情境中,一旦陷入就難以自拔。
女性面臨的挑戰確實很大。從我觀察到的情況來看,可能有一些問題是她們希望回避的。這可能包括從傳統角色壓力到現實生活的困難,比如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其實阿尼啦們給我們提供一種可能性,即通過信仰找到一種使命,以這種方式找到精神上的支持和實際行動的動力。
周力,西藏記憶:度母,2024
吉本崗藝術中心
盛立宇:作為一位當代藝術家,當進入西藏這樣具有濃厚地域文化的地區時,會有哪些特別的警覺?你會以什么姿態進入這個系統?
周力: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進入這些文化深厚的空間,首先要有的警覺是:你是被動接受,還是積極迎接?這些地方的文化背景非常濃厚,如果我的作品只是單純地提取這些文化元素而沒有進行深入的對話,那么這樣的展覽就失去了意義。我的作品與這些文化背景進行交流,希望能創造出新的價值。從精神層面來看,我在探討:藏地的這些精神價值,對藝術、當代人的精神生活,能有什么幫助和啟迪?尤其是在顯然不適宜生存的高海拔地區,什么支撐著人的生活,日復一日?為什么那里的女性依舊可以懷抱愛與慈悲?我覺得藝術要找到這種價值觀上的接口。
可能特別對當代人有啟發的事:在這樣的地方,人們的生活態度通常都是開放和豁達的,他們視生命如輪回,如林芝謝落的花瓣,接受生與死的自然循環,這與我對文化和藝術的理解不謀而合。
周力,西藏記憶:經幡之一,2024
吉本崗藝術中心
盛立宇:這也是你第一次使用西藏的礦物顏料。這些礦石是不容易駕馭的,能談談材料嗎?
周力:像青金石、朱砂和綠松石等,都是“有力量”的材料。西藏的壁畫、唐卡,古代繪畫使用的都是礦物顏料。這些顏料的色彩沉著,且不易褪色,除非受到外界因素如煙熏或油脂的影響。這次在西藏看到的壁畫很多遭遇了時間的洗禮,但依然能夠從殘存的局部中感受到過往的璀璨,濃烈,高貴,讓人心生敬畏。這種顏料的氣質與人在高原的生存狀況是一脈相承的。
從左到右:周力,曼陀羅之六,2024
周力,西藏記憶:扎什倫布寺,2024
周力,西藏記憶:秋之二 ,2024
吉本崗藝術中心
盛立宇:這次全程保障旅途的是路虎衛士,你甚至有時候自己駕駛,路上有什么感受?
周力:進藏的路線,要求車輛本身要有硬核的性能,能勝任遠途。在嚴苛的青藏高原,如果那里一定要有車,那我會選擇路虎衛士。換句話說,屬于衛士的天地就應該是那種荒無人煙而極為寥闊的。
還有一個原因。很多人開著衛士都會深入到那些嚴苛、崎嶇的地方,去探索那些鮮為人知的美景。這都是為了通過征途,來突破那些限制自我的邊界,表達和寄托自己高遠的志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衛士的精神圖騰。
這次展覽也是一樣,它是我在用我的藝術創作來表達對自然的崇敬,也是希望通過這次征途,來實現自我沉淀和凈化。
旅程的意義。向外,我們看到的是萬物生長的大美天地;向內,我們又能感受到精神的指引和感召。當我們馳騁在天地之間,那種恢弘的畫面、那種向天地致敬的無言表達,還有那種令人戰栗、心潮澎湃的感覺,就全都不言而喻了。是“士在天地間”!
點擊觀看《衛士×周力:士·在天地間》
盛立宇:我們在西藏物理上的探索已經告一段落,但心靈上的探索才剛剛開始。接下來讓您感興趣的問題是?
周力:對于繪畫語言的探索,包括精神性的探索可以是以無窮無盡的。每次創作,我都在思考如何深入,而不僅僅是在舒適區重復我已經掌握的方法。我會繼續走,直到我覺得我的藝術已經完全表達了我的世界觀。
比如說,“窗中世界”我創作了十年,現在我在思考如何繼續這個系列,或者是時候暫停,重新研究了。西藏之旅無疑給了我巨大的啟發,尤其是在往覺囊寺和平措林寺走的那條路。那條路讓我堅信我必須繼續前行。那種探索的旅程是一定是一個人走的,藝術的道路也是如此,這是藝術家的宿命。
周力
Zhou Li
1991年畢業于中國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1995至2003年間生活和工作于法國。2012年至今,受聘為廣州美術學院客座教授。2017年至今,任順德華僑城盒子美術館藝術總監。2019年至今,任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五工作室主任,坪山美術館學術委員。
近期重要個展:
2024年:“四季”,吉本崗藝術中心,拉薩;“光之玫瑰”, 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深圳;
2022年:“水與夢”,法國Chateau La Coste藝術中心及都柏林科林畫廊;“桃花源·跡”,坪山美術館,深圳;
2020年:“格林迷蹤”,廣東美術館,廣州;
2019年:“我站在窗的中間—心原”,白立方柏蒙塞,倫敦;
2017年:“生生如環”,北京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北京;
2017年:“白影”,余德耀美術館,上海。
周力:四季
策展人:盛立宇
2024.05.25 - 08.25
吉本崗藝術中心
拉薩市小昭寺路與
北京東路交叉口東北側
點擊圖片閱讀往期原文
研學招募|在拉薩,和藝術一起過夏天
吉本崗2024訪問藝術家:周力
展訊|周力:四季
醍醐2023年開放招聘崗位
在百年神殿里上班,是什么樣的體驗?
點擊卡片即可轉至購買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