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萬億美元俱樂部
蘋果
蘋果是最先進入3萬億俱樂部的企業。目前的市盈率在35X。2018年至今,股價從40上漲到目前的226,上漲5.65倍。
如果我們把股價上升分為盈利和估值模型(PE變化),那么在過去6年時間,蘋果每股盈利從2.44美元上升到6.44美元,上漲2.6倍;而市盈率PE從16.4X上升到35.15X,上漲2.14倍。下圖是2018年來財報和PE變化,2020年疫情帶來一波PE的急劇提升,與此同時,蘋果盈利上升也非常顯著,從疫情前的每股每季度盈利3美元上升到6美元;2023年以來的價格上揚,主要源于估值模型的樂觀,最終體現在PE的變化上。
從產品角度,蘋果過去10年是變化最小的,一切圍繞IPhone、iOS生態。我們觀察到,蘋果每股盈利和利潤率直接相關,而銷售增長是MAGA-7中較弱的,2023財年對2022甚至是負增長(3833億vs.3943億)。2021年至今,利潤率處于26%的高位。這里我們也注意到,2020年疫情,對蘋果運行的負面影響微乎其微,2020年2季度的利潤率20.91%,為近年來最低,但是和2020Q1并無顯著區別。整體而言,蘋果營運韌性非常強,中美脫鉤、芯片短缺、供應鏈危機、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波動,以及地區沖突等,對蘋果的營運并沒有實質性影響。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大廠不僅僅在產品市場具有壟斷地位,對產業上游的沖擊和國際經貿沖突的應對能力,也不是中小型企業可以比擬的;甚至可以從中收益。
不利的因素,從2023年至今,從新產品推出(頭盔)、創新(電車)和AI,蘋果整體表現并不突出。同時,樹大招風,歐盟等在反壟斷方面的調查對蘋果的產品的更換周期,特別是軟件的升級,有負面影響。標普500給出的未來12個月目標價格是240美元,(29倍市盈率和每股8.28的盈利預期)
微軟
如果蘋果從1萬億到2萬億,用了25個月,從2萬億到3萬億,用了35個月,那么微軟市值上漲幅度更快。從一萬億到2萬億24個月,從2萬億到3萬億,用了31個月。從2018年至今,股價從79.8上漲到467,上漲585%。
和蘋果不同,微軟股價(市值)上揚更主要的依賴盈利上升。微軟2018年的市盈率就超過40X,而目前的市盈率也僅僅是回到歷史新高。2018年微軟進行了戰略轉移,從出售版權向云服務(Azure)和訂閱(office 365)轉移,興奮的市場給予了極高的期望,在接下來的時間,市盈率穩步下降,但是微軟的盈利長足發展,每股盈利從2018年1季度的1.75美元上升到2020年1季度的5.99,上漲343%,而最新的財報是每股盈利11.54,更是累計上漲了659%。
目前,微軟的盈利產品依然集中在云服務和訂閱收費上,但是和OpenAI的戰略同盟,使得微軟在AI應用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微軟介入AI程度遠超蘋果。
而企業運營,微軟同樣沒有受到疫情、用工成本大幅度上漲、中美貿易沖突、芯片短缺、供應鏈危機、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波動,以及局域沖突的影響。大廠韌性非常強。
如果說AI的前景依然是一個未知數,那么基本面上,云服務和訂閱收費這兩頭奶牛依然是營運良好的Cash Cow。基于微軟強勁的基本面,標普的分析報告中指出,對比全行業的其它企業,“微軟的下行風險,無論是概率還是幅度,都較低,尤其是考慮到其非常強勁的資產負債表,在我們看來,這比任何行業的大多數大盤股都能提供更多的下行緩沖。”標普給出了 12 個月目標價為 475 美元,基于33X市盈率和每股15.39的每股收益預期。
英偉達
英偉達的市值變化,讓人瞠目結舌,市值從1萬億到2萬億僅僅花費了8個月,不到蘋果和微軟的1/3;從2萬億到3萬億,更是只有短短的4個月,難以想象。
每股盈利,從2023年1季度的17美分,暴漲到2024的1.71美元,1年時間,暴漲10倍,股價從19上漲到125,上漲657%。英偉達企業增長的速度完全突破了投資者的想象。目前高達75X市盈率和疫情前的30X左右的市盈率有顯著區別。可謂盈利、估值雙雙爆發。
而英偉達的興,完全依賴作為AI算力芯片的壟斷供應商地位。在2023年OpenAI激情演奏AI狂想曲前,我們看到,英偉達的利潤率并不像蘋果、微軟具有韌性,而是對市場非常敏感,即便在比特幣挖礦、智能駕駛芯片等方面都有涵蓋,但是當整個半導體行業在2022年6月突然不再短缺的時候,我們看到英偉達的利潤率和行業一起下滑,從芯片短缺期間的最高36%的利潤率下降到16.19%。而AI的壟斷,讓其凈利潤率持續上升到53.4%,毛利潤率更是達到了行業罕見的75%以上。
標普分析報告中,認為英偉達的下行風險客觀存在,包括GPU銷售弱于預期、新產品的吸引力低于預期、數據中心客戶的支出計劃減少、以及來自其他半導體同行的競爭加劇。簡而言之,就是算力芯片的壟斷地位并不穩定,市場擔憂的是削弱的時間。在這樣的情況下,標普報告給出了139美元的價格預期,基于40X市盈率以及未來一年3.47的盈利預期。
展望及AI
而英偉達的興,完全依賴作為AI算力芯片的壟斷供應商地位。
AI依然是整個市場的熱點話題。AI的熱情持續,英偉達收益最高。而大廠里面,微軟通過操作系統、office軟件和云服務對AI應用實現壟斷,特別是向企業用戶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也直接獲得收益。
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明確,AI如何實現盈利依然懸而未決。這會不會和3D打印、量子計算、區域鏈、比特幣一樣,成為某種實際應用價值有限的產品,如果這樣,微軟作為大廠,試錯并不會影響其現有的盈利的能力,但是英偉達卻可能“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借用Fidelity綜合分析人士的評分:
整體而言,英偉達屬于高風險高回報;微軟是增長和安全性折中;蘋果的增長市場并不看好;而特斯拉,結合目前非常令人擔憂的銷售數據,充滿風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