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心智觀察所】
近日,全球汽車芯片半導體大廠,荷蘭半導體巨頭恩智浦(NXP)發布了今年第一季度財報,數據顯示,恩智浦的營收為28.4億美元,同比下降9%,環比也下降9%。
與此同時,恩智浦還宣布了一項重大人事變動:現任首席執行官CEO庫爾特·西弗斯(Kurt Sievers)將于年底退休,由公司原安全互聯邊緣業務總經理拉斐爾·索托馬約爾(Rafael Sotomayor)接任。
相對慘淡的業績和高層洗牌,疊加過去幾個季度恩智浦對外界反復吹風“市場環境非常不確定”的輿論效應,引發了行業震動。財報發布后,恩智浦股價盤后暴跌超7%,市值蒸發約45億美元。
去年一段時間以來,另一家歐洲半導體巨頭意法半導體(ST)同樣十分不佳,背后的共性則是2024年以來全球汽車、工業芯片的市場低迷,處在清庫存最困難的階段。同時,從“缺芯潮”中猛醒過來的主機廠,也正在密謀重新布局自身的供應鏈調控體系。
2020-2021年疫情期間,芯片工廠停工導致全球短缺,車企恐慌性囤貨。但2022年后產能恢復疊加經濟下行,車企需求驟降,庫存積壓嚴重。2023年全球汽車芯片庫存周轉周期同比延長30%-50%。就在這個時候,出于對供應鏈把控的避險考慮,眾多車企為規避風險轉向“多源采購”,導致原有供應商訂單被分散,加劇了市場不確定性。
過去十年恩智浦營收狀況一覽,2022年以來,明顯增長態勢放緩
除了財務狀況之外,最值得觀察的則是恩智浦2025年的產品規劃方向,以及對自身產品線技術演進路線的判斷。
開年以來,恩智浦做出了兩個引人注目的“動作”:3月份宣布斥資3.07億美元收購美國加州邊緣人工智能(AI)芯片初創公司Kinara Inc.,后者專注于為網絡邊緣的人工智能工作負載開發神經處理單元(NPU)。
然后發布了新一代車用S32K5系列MCU,采用了嵌入MRAM新型存儲。這是全球汽車行業首款帶有嵌入式MRAM的16nm FinFET MCU,S32K5系列采用Arm內核,運行速度達800 MHz,集成與恩智浦S32N汽車處理器共有的以太網交換機內核,還搭載專用的eIQ Neutron神經處理單元(NPU)。橫向對比同類競品來看,S32K5系列幾乎把車規MCU的工藝制程拉到了全球范圍內非常高的16nm。
對于收購Kinara,恩智浦表示此次收購將幫助其提供“從TinyML到生成式AI的完整且可擴展的AI平臺”,而且這一則交易是恩智浦接連發起小型并購的一部分:2月份斥資6.25億美元收購自動駕駛軟件公司TTTech Auto AG,在此之前,以2.425億美元收購汽車連接系統制造商Aviva Links Inc.。
把所有的行動穿起來看,就看到一條恩智浦一以貫之的經營邏輯:用邊緣側“AI+”工具為汽車連接器、通信做加持,圍繞的依然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汽車和工業通信能力。
毋庸置疑的是,通信(tele-communication)是貫穿恩智浦汽車、移動、工業和物聯網最強有力的抓手。
過去十年來,業界曾間斷性傳出恩智浦要被三星電子收購的消息,廣為人知的是,三星一直覬覦恩智浦在手機行業的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
車載通信國產替代的難點
無獨有偶,也許是受到同行的刺激,另一家歐洲車規芯片大廠英飛凌上個月初也有了重量級的動作——以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Marvell的汽車以太網業務,獲得覆蓋100Mbps至10Gbps的全速率技術,客戶包括全球前十大車企中的八家,顯著提升其在車載通信市場的競爭力,并與恩智浦、博通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需求決定市場,車載通信賽道正在發生的一系列變革,源于“汽車”這一概念正在發生變化,帶動上游芯片、零部件供應商不得不與時俱進。
隨著智能駕駛向L3-L4級邁進及智能座艙交互復雜化,車載通信芯片對算力和集成度的需求呈指數級增長,芯片設計從功能域向中央計算架構演進,異構融合計算、通信(MCU+NPU+DSP)成為主流(如下圖)。
可以預見,車載通信市場正經歷技術升級與供應鏈重塑的雙重變革,高性能集成芯片、TSN協議普及及國產替代成為核心驅動力。未來,隨著中央計算架構的成熟和5G-V2X技術的商用化,車載通信將進一步向低時延、高可靠、全場景協同的方向演進。
軟件定義汽車(SDV)要求通信芯片與計算單元深度融合,考驗廠商的全棧能力。
中國本土廠商在這一領域也在發力追趕。心智觀察所通過前一段時間上海慕尼黑電子展和上海車展的逛展,了解到很多相關芯片廠的技術研發部門都把車載通信的進一步低時延、高可靠、全場景協同的方向作為產品差異化的突破口。
比如裕太微電子推出了中國大陸第一顆集成自研千兆&百兆車載以太網PHY的車載 TSN交換芯片,已形成“物理層芯片+TSN交換芯片+SerDes”全棧解決方案。對此,某常駐海外的資深汽車芯片產業鏈分析師告訴心智觀察所:“汽車智能化的一個趨勢就是域控架構的改變,左前域、左后域、右前域等放幾個交換機,然后把它連成一個大的網,包含攝像頭、雷達、甚至雨刷控制等全部就近接入到交換機,可以把線束做最大規模減少。”
因此,域控制器的平臺化、高集成度讓車載以太網交換機的重要性愈加凸顯,而這恰恰是國產替代的一大藍海,眾多調研機構研報指出,這一領域的國產化率不到5%。
車載以太網交換機的研發是典型的多約束條件工程問題,需在性能、可靠性、安全、成本之間取得平衡。其難度不僅在于技術突破,更在于對汽車行業標準、供應鏈管理及量產經驗的深度理解。
而且,汽車生命周期通常長達10年以上,需保證交換機在全生命周期內無故障運行,受限于車內空間,需通過導熱材料、散熱片或被動散熱設計,避免因老化導致性能下降。這意味著從“量產”到“上車”中間還有相當長的距離要走,“大量能宣稱量產的企業,其實產品還沒‘上車’,能量產只是能說明拿到入局的門檻,比如說通過了AEC-Q100、ISO 11452等可靠性流程認證,但之后還需要數千小時的高溫高濕循環測試,驗證耐久性”,這位分析師闡述。
關稅陰影
熟悉白宮的政策觀察家們普遍判斷,特朗普最快將于本周宣布對進口芯片實施關稅,市場預估稅率可能介于25%-100%。由于新規則不排除以晶圓制造地來源征稅,這給以恩智浦為代表的,高度依賴全球化的汽車半導體企業的財務指引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
如果說智能汽車E/E架構技術變革是國產車載通信的“內驅”,那么關稅對全球汽車芯片供應鏈的重塑則可能是國產化的“外引”之力。
權威數據估算,25%的關稅使每輛進口汽車成本增加超過6000美元,電動車成本增幅更高達超過1萬美元,這將逼迫恩智浦等企業不得不通過多元化供應商、轉移生產以及調整庫存來應對不確定性,推動全球供應鏈重塑為區域化集群。
恩智浦目前在美國擁有并運營著4家晶圓制造工廠,其中兩家位于得克薩斯州奧斯汀,另兩家位于亞利桑那州錢德勒。晶圓廠的代表性產品包括MCU、MPU、電源管理芯片、射頻收發器、放大器、傳感器和射頻GaN產品。
恩智浦的晶圓產能中,美國本土自有晶圓廠產能滿足度約30%-40%,與此同時,近日因中國對美進口產品加征關稅,這意味在新規則下,在美國晶圓廠流片的芯片進口國內將加征關稅。
某車載以太網芯片企業董秘在去年股東大會上表示,商規、工規、車規的以太網網卡、交換機芯片的起伏周期不完全重疊,去年該企業的Q4的工規交換機芯片去庫存周期基本結束,2025年將進入加庫存周期。因此,國產廠商的去庫存周期和恩智浦“在中國、為中國”的戰略將在2025年形成有趣的碰撞。
這種扎根式發展模式催生出獨特的“雙循環”生態:既滿足中國市場的個性化需求,又通過反向創新將本土解決方案輸出全球。外企供應鏈正在用數據驅動的精益管理和綠色智造,聯合本土合作伙伴和競爭對手,加速車載通信標準制定。當恩智浦這樣的外資企業逐漸構建起涵蓋研發、生產、物流的本土化網絡之時,“在中國,為中國”已經不是一個姿態型口號,這一過程也是對一整套完全車載通信生態標準的打造。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