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岸田文雄7月10日來到華盛頓參加正在這里舉行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NATO)峰會。
臨行前,岸田文雄表示:“日本決心要加強與北約及其合作伙伴的合作。”安全專家說,雖然日本和北約不會為彼此的防御而戰,但日本和北約可以通過合作增強雙方的軍事能力,從而增強在各自戰區的威懾力,同時日本可以分擔美國在印太威懾中國的軍事負擔。
岸田文雄:歐洲-大西洋和印度-太平洋安全不可分割
本屆北約峰會7月9日開始,11日結束。與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其他三個印太國家一樣,這是自烏克蘭戰爭以來,日本領導人連續第三年出席北約峰會。
岸田文雄在新聞稿中表示,在慶祝北約成立75周年的峰會上,“我將與我的同行們重申對歐洲-大西洋和印度-太平洋安全不可分割的認知。我也打算借此機會鞏固北約與包括日本在內的印太伙伴之間的持續合作關系。”
路透社星期二披露,岸田文雄在為此次北約峰會準備的發言稿中表示,他對北京涉嫌在持續兩年多的俄烏戰爭中援助俄羅斯的行為感到不安,但他沒有明確點出中國的名字。
岸田文雄指出,歐洲大西洋和印太地區的安全是分不開的,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以及俄羅斯與朝鮮的軍事合作的深化就讓人們強烈感受到這一點。
日本已經向烏克蘭提供了財政援助,并向北約基金捐款。該基金旨在為烏克蘭提供反無人機探測系統等非致命設備。
日本《讀賣新聞》引述政府人士消息稱,日本和北約組織建立共享高度機密安全信息專線的工作已進入最后階段。
啟動新合作,日本和北約以“不可避免的合作伙伴”互相接近
星期四上午,北約將與印度伙伴國家舉行會議,討論共同利益。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杰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7月9日在首屆北約國防工業論壇上表示,北約及其四個印太地區合作伙伴(IP4)--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和韓國--將啟動與烏克蘭、人工智能、虛假信息和網絡安全有關的四個新的聯合項目。他說:“美國、歐洲和印太地區之間的關系從未像今天這樣重要或緊密。”
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3日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撰文稱,北約和印太國家還將通過國防工業生產方面的旗艦項目,加強務實合作。
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所日本事務主席肯尼斯·溫斯坦(Kenneth R. Weinstein)表示,加強網絡安全、打擊虛假信息和認知戰方面的合作是中國戰略的關鍵要素,會預防性地增強地區安全。他還說,深化和日本等國家的國防工業合作可以將國防生產供應鏈延伸到北約以外:“北約國家可以在發生沖突時向印太四國提供武器和先進技術,反之亦然。”
成立于1949年的北約是西方國家針對前蘇聯在東歐的統治而建立的軍事聯盟。在1999年和2004年,北約經歷了兩次冷戰后的大規模擴張,多個歐洲國家和波羅的海國家加入北約。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后,瑞典和芬蘭也加入了北約,使北約成員國數量增加到了32個。
近年來隨著中俄威權主義挑釁的升級,北約逐漸加強和印太國家的合作,強調大西洋和印太戰區密不可分聯的動作用。斯托爾滕貝格多次批評,“中國是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侵略戰爭的主要推動者。”
曾經代表日本外務省派駐北京,并擔任過日本眾議員的皇學館大學現代日本社會學部副教授村上政俊(Masatoshi Murakami)表示,北約峰會邀請岸田出席的目的有兩個:
一是通過積極支援烏克蘭的岸田首相的參與,重新加強出現援助疲勞跡象的北約成員國的團結;
二是針對中國威脅,加強印太地區與歐洲國家的合作。
“日美同盟正在從地區同盟升級為全球安全框架。隨著俄羅斯、中國和朝鮮加強合作,(日美同盟)與歐洲-大西洋地區建立安全關系的必要性正在增加。日美同盟與北約正以不可避免的合作伙伴的身份相互接近,合作領域也進一步重疊。”他說。
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研究助理阿布舍克·沙瑪(Abhishek Sharma)表示,北約和印太國家的聯合聲明將向中國、俄羅斯、朝鮮等國發出信號--即志同道合的歐洲和印太國家正在共同努力維護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無論是在海事安全還是網絡領域。
“北約和日本之間更加緊密的伙伴關系會增進印太地區的穩定和安全。這會迫使北京在采取任何違反國際規則秩序的措施之前三思而行。然而,如果北京感到受到威脅,我們可能會看到北京與莫斯科、平壤更緊密的公開結盟。 ”
中國對北約與印太國家的密切接觸表示反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星期三表示堅決反對北約突破“區域性、防御性”組織的定位,“到亞太挑動沖突對抗”。與此同時,中國和白俄羅斯在白俄羅斯布列斯特星期一開始舉行為期11天的“雄鷹突擊-2024”聯合反恐演習,距離北約會員國波蘭僅幾公里處。
日本位置特殊,與北約合作由來已久
日本與中國、俄羅斯都有領土爭議,它距離臺灣最近,還面臨著中國對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重大威脅,以及朝鮮的導彈威脅。
作為歷史最悠久的非歐洲北約伙伴,日本和北約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安全接觸,尤其是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后不斷深化。在2023年的北約峰會上,岸田表示:“歐亞大西洋和印太地區的安全是不可分割的”,“歡迎我們志同道合的歐亞大西洋地區國家對印太地區興趣和參與度的進一步提高。” 他在今年四月對美國國會聯席會議上發表講話時強調,“今天在烏克蘭發生的一切可能明天就在東亞上演。”
日本已故前首相安倍晉三也積極推動和北約的政治安全關系提升。
在岸田文雄的領導下,日本日益成為歐洲和東北亞之間的橋梁。去年,日本和北約簽署的《個性化伙伴計劃》(ITPP))涵蓋海洋安全保障、虛假信息、太空等廣泛領域,雙方將提升軍事安全力量間的互操作性與互適用性、提高聯合演練頻率、強化情報信息與經驗合作。日本 2023 財年還制定了向北約派駐專門的外交使團,常態化參加北約國防部長會議等計劃。
日本還一直在與北約成員國分別談判并簽署新的《互惠準入協定》(RAA),加強防御訓練和能力建設。 2023年初日本與英國簽署了一份《互惠準入協定》,目前正在與法國進行類似談判。日本和意大利今年發布了一份涵蓋在外交、防衛和安全保障等7個領域、截至到2027年為止的行動計劃,意大利也是日本開發下一代戰斗機的核心伙伴之一。
日本橫須賀亞太問題研究中心(YCAPS)政策研究主任斯蒂芬·納吉(Stephen Nagy)表示,日本在與北約合作中的特殊性在于,它處于應對印太地區挑戰的中心位置。
“日本在第一島鏈內的地理位置,在(建立)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的領導地位,與東南亞、印度的牢固關系,當然還有它與美國在美日聯盟中的伙伴關系,這些都意味著日本處于印太地區防御和威懾的最前沿。”
納吉指出,在國防領域,日本將是北約的一個重要合作伙伴,為防務提供資金和建立防務能力,以阻止中國在該地區采取某種行動;在外交上,日本將與東南亞、印度等印太不同地區進行溝通和搭建橋梁,連接其他新興機構和許多橫向關系,如四邊安全對話QUAD、日韓美基于戴維營原則的合作協議以及日菲美之間近期的三邊合作。
布魯塞爾自由大學行政學院 (BSoG-VUB) 安全、外交和戰略中心 (CSDS) 的日本主席伊娃·佩紹娃(Eva Pejsova)表示,日本在北約的戰略考量中地位特殊,除了與美國的盟友關系以及與北約長期的關系之外,與其他印太國家相比,日本還有另外的兩個優勢。
“日本是印太四國中唯一一個信奉將兩個戰區的安全聯系不可分割的理念的國家。日本還是唯一在沖突中向烏克蘭提供物質、外交和道義支持的國家,其他 IP4 國家則采取原則立場。”她說。
日本與北約不會為彼此的防御而戰,但合作依然大有裨益
北約成員國加強印太安全關系的努力在取得進展的同時,也受到了一系列內外阻力和限制。在北約成員國,有人認為北約應該加強在印太地區的存在,而另一些人則建議北約不要過度介入印太地區。去年,北約在日本東京設立第一個辦事處的計劃遭到法國的阻止。
一名高級白宮官員表示,盡管北約這個星期將與最親密的一些非北約伙伴,討論諸如彈性、網絡虛假信息、技術等問題,“但在威懾和防御方面,北約當然專注于歐洲-大西洋地區,那里正是其能力部署的地方,而不在印太地區。”
曾在日本防衛省工作二十多年的哈德遜研究所研究員磯崎公明(Komei Isozaki)表示,北約-日本關系的限制在于,雙方都不能為彼此的防御而戰:“過去幾年日本和北約的關系已經發展到在亞洲和歐洲擁有共同安全利益的程度。但這主要在政治領域加強了對中國的威懾,因為現實情況是日本在歐洲安全中的直接作用有限,北約成員國在亞洲的作用也有限。”
他以臺海和平為例指出,北約在亞洲的利益,包括臺灣海峽的和平是有限的。而日本不同,鑒于臺灣與琉球群島的歷史聯系和地理位置接近,日本對臺灣特別感興趣。
不過,臺灣國防安全研究院政策分析員詹祥威認為,無論是南中國海、東中國海或臺海,甚至中俄朝三國在日本海的威脅,實際上都不僅僅是屬于區域性威脅,而是北約所定義的全球性共同威脅。
“因為在價值盟邦的思考中,當上述四海有事,日本、美國乃至于北約都可能被卷入沖突,因此北約與日本等國思考的是以價值為核心,在合作項目不斷疊加,并且積極維護秩序同時保持一定的威懾。”
他認為,未來可以觀察日本是否會在多國演習中與北約各國之間真正建立一條溝通管道(比如透過北約LINK22數據鏈系統技術或其他管道):“這意味著日本在進行后續的防衛行動時,可以順暢地與這些盟邦即時溝通,對于無論情報交換,或即時情監偵都是對防衛作戰有決定性影響的措施。”
此外,詹祥威指出,可以預見日本將繼續藉由一對一的雙邊性《采購和交叉服務協定》(ACSA)、《互惠準入協定》(RAA)等方式與北約成員國合作,“這樣的作法較為繁瑣與耗時,但可降低一定程度的敏感性,避免‘北約直接存在于西太平洋’的針對性。”
哈德遜研究所的溫斯坦表示,北約與日本伙伴關系的主要限制是結構性的:“日本在憲法上被禁止加入集體防御聯盟,北約沒有非北大西洋成員國。” 他表示,除非中國攻擊美國本土,否則北約與中國之間的武裝沖突似乎遙不可及,也很難想象日本會在其中扮演軍事角色。
不過,他認為,北約與日本的伙伴關系在提高海域意識和網絡安全、增強國防供應鏈、促進國防技術合作以及協助應對未達到北約第五條的挑戰方面大有裨益。
觀察家研究基金會的沙瑪建議,如果日本和北約可以通過伙伴關系增強雙方的軍事能力,從而增強在各自戰區的威懾力,并分擔美國在印太威懾中國的軍事負擔這將是最理想的狀態。
沙瑪表示:“北約成員國必須集中精力為國防預算分配更多資金,這將釋放美國的戰略帶寬,幫助美國規劃印太戰區,并將其關鍵的軍事和人力資源轉移到該地區。同樣,日本必須加強與美國和韓國的聯盟,并支持菲律賓等志同道合的國家建設海上能力。如果北約和日本能夠發展各自的軍事能力,其伙伴關系將能夠充分發揮其潛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