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消委會:農夫山泉和百歲山溴酸鹽達到歐盟標準上限,大量攝取或致人惡心嘔吐,嚴重可致癌。
農夫山泉:什么叫達到上限?你說的是哪個歐盟標準?多大量可以致人惡心?我還沒見過這么不專業、不負責任的消委會,你別跑,律師函接住!
香港消委會:哦,不是那個意思。我們不論月刊文章、新聞稿及其他傳訊文件,以至記者會上的發言均清楚指出,全部30款測試樣本(包含農夫山泉)沒發現有害物質超出世衛的相關準則值,所有樣本可安心飲用。
百歲山:我來了。部分香港報道曲解檢測結果,與事實不符,誤導消費者!
以上為擬定對白。但也的確就是這兩天發生的事情。
作為對持續發酵的溴酸鹽事件的回應,7月16日下午,香港消委會相關負責人向媒體表示,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確認接獲農夫山泉相關律師函,現正進行研究及跟進。
香港消委會重申,全部 30款測試樣本(包括農夫山泉)沒發現有害物質超出世衛的相關準則值,所有樣本可安心飲用。
而就在幾小時前,農夫山泉發布了一封致香港消委會的律師函,指出了消委會最初的檢測文章存在三大錯誤:誤用標準、判斷失誤、以及明顯的主觀誤導。他們要求香港消委會立即澄清、道歉并消除這些錯誤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文 | 牙牙
編輯 | 卓然
這場瓶裝水大辯論由香港消委會于7月15日發布的《飲水思源 30瓶裝水口味、礦物、安全檢測》(以下簡稱“文章”)一文開始。
在文章中,一段“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將其中一種溴酸鹽——溴酸鉀 (potassiumbromate)列為或可能令人類致癌物質(第2B組)。2款來自中國的天然礦泉水樣本,「百歲山」及「農夫山泉」均檢出溴酸鹽檢出量達到歐盟上限檢出每公升3微克溴酸鹽,達到歐盟訂定適用于經臭氧處理的天然礦泉水和泉水的溴酸鹽最大限值(每公升3微克)”成了諸多媒體引用的原始論據。
有實驗、有數據、有官方機構背書,這一看似完美的證據瞬間引爆了等待熱點的港媒,進而發酵成了“農夫山泉有毒”的大新聞,并隨著整個中文文化圈迅速傳播,回流到大陸,成了各大微信群爭相轉載的新內容。
一時間,關于“國產瓶裝水還能不能喝”的問題甚囂塵上,一場針對國貨的大反思又在醞釀之中。
陷入自證陷阱的農夫山泉,立刻開始了反擊。
農夫山泉直指香港消委會三大紕漏:一是適用標準類別錯誤,二是標準判定錯誤,三是評價語言不專業、有故意誤導性。
作為生產和銷售于中國內地及中國香港地區的產品,農夫山泉的產品要首先保證符合中國的生產標準要求,所有瓶裝水出廠前均需經過消毒環節,目前行業主要采用臭氧殺菌方式。
文章表明,被檢測的農夫山泉產品為飲用天然水產品,測試結果表格中該產品的成分也明確標注“天然水(深層湖水)”。
但在評價時,香港消委會卻將其放在“天然礦泉水”序列與不同類產品比較,并強硬對照歐盟的“天然礦泉水”標準。
盡管歐洲“天然礦泉水”與“飲用天然水”看起來一樣,但是前者屬于未經加工的礦產資源,而非后者的成品飲用水。
也就是說,作為飲用水的農夫山泉,與歐盟標準中強調最少處理、最少干預的天然礦泉水進行比較,而考核的指標卻是需要進行臭氧殺菌及過程中產生的極微量溴酸鹽,這顯然是一場并不公平的田忌賽馬。
如果按照這種對比法,為什么不拿歐洲的礦泉水菌落總數來對比中國包裝飲用水的干凈程度呢?
要知道,因為對殺菌要求過于寬松,歐洲進口到中國的礦泉水經常爆出菌落超標,甚至大腸桿菌等有害細菌超標的問題。
這背后的原因是,歐盟標準對菌落總數要求過于寬松。
事實上,農夫山泉即使采用歐盟地區標準,他所需要適用的指標則是“飲用水安全標準”而非“天然礦泉水標準”。
而根據歐盟飲用水(含包裝飲用水)安全標準,溴酸鹽安全含量為不超過10微克/升。這與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地區、美國、日本、世界衛生組織等各類飲用水安全標準完全一致。
圖 | 世界衛生組織、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飲用水安全標準中對溴酸鹽安全含量的界定
而農夫山泉為3微克/升,完全符合以上各國各地區飲用水安全標準,遠低于標準中的上限,毫無疑問可以安全飲用。
如果說對評價標準的移花接木屬于香港消委會的客觀技術問題,那么對于評價結果的描述,則是其主觀態度的最好表現。
任何標準只有合格或不合格之分,而使用“上限”或“下限”是明顯的文法錯誤。
關鍵是,即使采用并不適用的歐盟天然礦泉水標準進行評價,農夫山泉的3微克/升也在合格范圍內。這種明顯故意錯誤,有意誤導的寫法,顯示了香港消委會的不專業、嘩眾取寵。
在毒理學學界有一句經典的話:“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
香港消委會和香港媒體報道中提到的“多用、過量食用溴酸鹽會引起惡心”,正是這句話的完美體現。
根據紐約州衛生部報導的出現惡心、嘔吐、腹瀉和腹痛等胃腸道癥狀者,其接觸溴酸鹽的水平是所檢測飲用水產品中溴酸鹽的數千倍。
也就是說,一個人需要每天喝一千瓶水才有可能出現胃腸道癥狀,且還需要全部吸收,不考慮代謝以及稀釋溶液的作用。這簡直太夸張了。
有研究推算,一個人需要每天喝一個浴缸的無糖可樂才有可能產生抑郁癥狀,然而“無糖可樂導致抑郁”的論調依然影響了市場許久。
什么是“多”,什么是“過量”,文章并沒有給出可靠的標準,帶來的最大的收獲是焦慮和恐慌。
香港消委會的這種烏龍并非第一次發生了,早在4月其對啤酒的抽驗中,就有對合規的哈爾濱啤酒的春秋筆法,對當事企業造成了損失。
我們不能預設“香港消委會打壓大陸產品”的立場,但其不專業產生的誤導性言論卻真正影響了市場。
而跑得快的香港記者們,依然批量生產著“國貨有毒”的大新聞。
(應采訪者要求,文中均采用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